一、综述“我国《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派’ 的解释为:‘指立场、见解和作风、习气相同的一些人,‘派’ 是阶级的一翼,是阶级利益和政治立场形成的社会集团或派系;……学术、宗教……因主张不同而形成的分支或小团体。”[9]一代宗师曹正先生曾以“茫茫九派流中国来形容概括中国筝的流派之多、流传之广。一般来说,艺术流派大都是自然形成的,但也不排除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创建”。秦筝陕西流派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2023-08-25
一、理论方面
实践构建了人类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及政治生活的本质内容。此方面的实践可追溯到1961年的全国教材编选座谈会上,云集全国筝界前辈,对当时高等院校教材的技法,筝曲目演奏技巧等进行统一。这是各位专家学者将自己平时对筝的技法及曲目练习得到的感悟与收获进行研讨,也就是汇总各位前辈的“实践”经验,汇编成《统一古筝指法符号》等三个文本,此为实践出真知的最鲜明体现。后来,我们从演奏筝曲到研究“秦筝”的历史、衍变过程、发展历程等等方面的理论建树,都是通过几十年陕西筝人不断的实践得出的结论。这句话说明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我们通过翻阅历史书籍、文献等,对“秦筝”历史等进行研究,再与现实音乐环境相结合,提出“秦筝归秦”的思想或规划陕西筝派未来发展的前景等,都是实践得到的结果,不能只是空想或臆断,这正是“认知可以来源于实践,但是认知绝不可以代替实践”。
二、艺术创作方面
新时期,新的创作筝曲不断出现,从中不乏许多带有陕西地方特色的筝曲,这些筝曲的创作,是作曲家将陕西本土的地方音乐,如迷胡(眉户)、碗碗腔等为素材,又通过学习山东筝派、河南筝派的风格与技艺,将二者融合一起“嫁接”出来的新果实,符合本土特色,又形式新颖,所以,受到大众的喜爱并广泛的流传。究其原因是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则是实践的收获。“陕西筝派”自立风格就是不断实践的结果,最后得到大众的肯定与接受,说明实践对此认知也进行了检验。
三、演奏形式变化方面
筝在我院建校初期,到以后发展的20 多年中,演奏形式基本还是以独奏为主,因为当时学筝的人数还是相对较少的,没有达到现在的普及程度。但随着时代发展,弹筝人越来越多,人们开始在练琴时构思出了齐奏、重奏等不同的音乐演奏形式,后经过共同的排练等发现此形式是可行的,随后一直发展至今。在这方面的实践,是勇于开拓最终经实践检验为可行,进一步表达了这一哲学观点的可靠性。
以上三方面,只是作为三个比较鲜明的例子。而此哲学观点运用于现实生活,以及我院筝专业的发展历程中不胜枚举,从中让我们意识到了实践的客观性与重要性,我们要勇于实践,更要在实践的过程中善于思考与总结,才能产生推动事物发展的认知,最后实践会再次检验得出的认识是否正确、是否客观与进步。这是我们不断向前,又在向前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审视自己的一个过程。
有关古韵新声:魏军优秀学生论文集(上)的文章
一、综述“我国《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派’ 的解释为:‘指立场、见解和作风、习气相同的一些人,‘派’ 是阶级的一翼,是阶级利益和政治立场形成的社会集团或派系;……学术、宗教……因主张不同而形成的分支或小团体。”[9]一代宗师曹正先生曾以“茫茫九派流中国来形容概括中国筝的流派之多、流传之广。一般来说,艺术流派大都是自然形成的,但也不排除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创建”。秦筝陕西流派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2023-08-25
而演奏者在演奏陕西筝曲的过程中,在熟识欢音、苦音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需要靠具体的演奏技法去实现它们。因此,“按”这一左手做韵技法在演奏陕西筝曲的过程中变得尤为重要。......
2023-08-25
经皇帝御加序文,改《汇编》的书名为《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特许使用内府所存铜活字于1728年正式印行。笔者研读的是《古今图书集成》的第四个印本中华书局版。《古今图书集成》将清廷藏书的每一部古籍的内容离析,依主题类聚成篇,形成汇编、典、部的三层结构。《古今图书集成·筝部》结构图汇考:筝部中以年代汇集的文献,收录编者认为是“大纲”“大事”的重要音乐文献。......
2023-08-25
王建民,中国著名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民乐系主任。王建民所创作的作品,从音乐形式来划分,可以说是非常多样,涉及民族器乐类乐曲、交响曲,以及室内乐。王建民创作的这些作品流传广泛,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在许多国内重要的音乐类比赛中屡获大奖。关于王建民先生,有太多数不清的头衔,无论主任、教授或是院长,在笔者心中,最贴切的称呼应该是作曲家、音乐人。......
2023-08-25
但矛盾总是存在于任何事物之中,古筝社会教育大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古筝社会教育行业的健康发展。诚然,这与良莠不齐的古筝社会教育从业者的素质密不可分,但同时,也与这些培训机构过低的培养目标不无关系。......
2023-08-25
也正是这一特征,奠定了陕西筝派在筝界独树一帜的风格特征。“二变”的要妙在于fa、si,关键是处于“变”的状态中。这种以变为特征的“动态”之音,形成了秦声的独特韵味。大唐丰富的音乐,尤其是清商乐的充分发展,更进一步确定了“二变”在华夏音乐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秦声的总体风格特点,又是秦筝自身的音律机制和演奏功能的完美结合,是高度统一的表现。......
2023-08-25
薛琼琼是“开元第一筝手”,她在当时有个头衔,被誉为“筝长”。唐时出现如此多筝手、弹筝家,正是筝盛行于唐的要素之一。唐时期筝在弦数发生变化的同时,义爪代替手指的弹奏也体现了筝乐演奏手法的进步。唐时的筝大约在奈良时代由长安传往日本,并发展成为日本主要的民族乐器。在日本东大寺的正仓院内,至今还珍藏着奈良时代传入的四面唐制十三弦筝的残片。......
2023-08-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