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魏军学生论文集(上)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魏军学生论文集(上)

【摘要】:而知与行的关系早已是我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他所认为的“知行合一”有以下两层意思:①知中有行,行中有知。②以知为行,知决定行。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句名言是陶行知[15]先生根据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观点发展而来的。客观性加强,辩证地看待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行是知之始,指实践是获取认知的必需途径;知是行之成,指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行”——实践的含义与重要性

“行”乃实践,实践是一切人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近几十年的思想解放运动使得“实践”这个词成了中国哲学界乃至文学界的一个中心词。许多哲学家、文学家都把自己文章的出发点、论证过程,以及最终的论点放在了“实践”上面。例如,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提道:“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艾青在《光的赞歌》这首诗中也提到:“实践是认识的阶梯,科学沿着实践前进。”都凸显出“实践”在我们生活、学习中的重要性,是必不可少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从本质上是实践的。”进一步解释为:

(1)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没有实践,人类社会不复存在也不会发展。

(2)实践创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他存在的一切关系。

(3)实践构建了人类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及政治生活的本质内容——人类的全部生活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

这充分说明了实践的客观性与重要性。

二、“知”——认识的含义与其主观能动性

认知也称之为认识,是指人们认识外界事物的一个过程,或者说是对反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所反馈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现象。属于人类的意识范畴。意识是认识的内涵和根源,认识是意识的外延和表现。

意识的能动性也称之为“主观能动性”“自觉能动性”,是指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并积极主动的有意识的活动或能力。

三、实践与认知的辩证关系以及深远影响

(1)“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中国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提出的认识论和道德修养学说。而知与行的关系早已是我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他所认为的“知行合一”有以下两层意思:

①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②以知为行,知决定行。

他认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他洞察到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将儒家封建道德建立在简易的哲学基础上,他的思想流行达150年之久,形成了阳明学派。他的思想中包含着某些促进思想解放的因素,但王守仁忽略客观的知识,又忽略了历史条件的决定作用,更忽略了客观实践的作用,显得过于主观唯心。

(2)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这句名言是陶行知[15]先生根据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观点发展而来的。客观性加强,辩证地看待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行是知之始,指实践是获取认知的必需途径;知是行之成,指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整句话是突出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里,实践和认知的关系——“实践是知识的基础,知识是实践的收获。”这突出反映了实践的重要性。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检验认识的真伪。“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6]其意是指出任何理论都要接受实践的考验。又一次突出做一件事情时实践的重要性所在。可见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一直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值得去探讨和学习,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