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秦筝文化传承:科学的群体传承方式

秦筝文化传承:科学的群体传承方式

【摘要】:从秦筝在陕西濒临灭绝这一阶段的历史经验得出结论:科学的传承依靠群体。这里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是传承的主体即传承者,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而非个体,之所以称为一个共同的群体,是因为有共同的精神信仰及奋斗目标,集合并致力于同一事物的发展。另一方面是科学的传承,即如何传承?具体落实在“继承、发展、创新”这六个字上。

筝史的研究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秦筝两千多年的发展及中国深厚的文化背景赋予这个课题太多的文化意义及内涵。本文力求以筝源于秦、兴于汉、盛于唐这一时段发展轨迹为线索,探求其中的文化现象,文化精神。那么,在21世纪我们发展秦筝陕西流派的进程中,需要继承的传统优势是什么? 从分析探索筝史中又能学习到什么?

筝文化现象,具体体现在历朝历代筝的形制发展、社会地位、发展状态及诗文意象等方面。在汉时,傅玄赋予这一乐器高度文化意义:“仁智之器”,把筝誉为“仁义、智慧”的化身。“仁、智”是儒家学说的精髓,汉时筝的“上圆似天、下平似地;中空准六合。弦柱十二,拟十二月”代表了中国古代最高社会思想力的精神,反映出筝作为法天法地的乐器在当时的社会地位。汉侯瑾写道:“移风易俗,混同人伦,莫有尚于筝者矣。”说明了筝是移风易俗、是仁厚仁爱的器物。这一时期的进步性体现在:筝不仅仅是单独把玩的乐器,具有娱乐性,它更是作为一种道德法器来要求与规范弹筝人,集天文地理、人文道德、文化艺术于一身。罗敷弹筝巧拒赵王和吕布弹筝惑敌军的故事就是筝“仁智之器”现实意义的体现,它不仅影响着弹筝人,也影响着听筝人。

秦筝陕西流派在几十年的复兴、发展实践中,经历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艰苦探索,八九十年代的崛起,21世纪的繁荣发展,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百折不挠之路。这种精神包含仁义、智慧、坚持、团结、凝聚,总结起来就是“秦筝精神”。曹正先生在西安秦筝学会成立时题词“筝道本源”四个大字,也强调弹筝须先“重道”。“秦筝精神”正是我们不容摒弃的优秀传统。这种精神一方面作用于秦筝工作者不断地发展、进步,以“仁智之器”为座右铭,实事求是,正视历史;另一方面通过秦筝工作者以一种文化精神去积极地影响社会,发挥其自身的“能量”。

从秦筝在陕西濒临灭绝这一阶段的历史经验得出结论:科学的传承依靠群体。这里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是传承的主体即传承者,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而非个体,之所以称为一个共同的群体,是因为有共同的精神信仰及奋斗目标,集合并致力于同一事物的发展。秦筝陕西流派从曹正先生在西安音乐学院建立筝专业学科,到今天经历了几代筝人一步步地发展;从开始的摸索借鉴到现在的改编发展创新,这一专业学科的发展正是一个前赴后继的过程,这绝非是一个人的力量所能达到的。另一方面是科学的传承,即如何传承? 具体落实在“继承、发展、创新”这六个字上。继承优秀传统,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