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筝文化,是指历代筝的形制延展、社会地位、历史发展及诗文意象之集合。是对古代筝乐文字辑录的一种“反映”。《筝部》记录和反映古代筝文化的历史,其中,铭刻汉魏文风的印记,蕴藏唐宋诗词的菁华,昭显明清文学的精粹。......
2023-08-25
一、类书筝论的辑录情况
类书,以类汇聚,为古代文士诗文取材之用。官修类书的编辑目的是“便于征引,皇帝、皇族和官员借以熟悉封建文化的全部知识”[118]。而“封建王朝大规模地编辑类书,意在夸耀王朝的‘文治之盛’ ”[119]。也正因此,中国古代类书保存了大量的古代文献,成为查阅、校勘、考证古籍的重要资料来源。
在刘熙《释名》中有“释筝”,将筝作为古籍中独立的篇章进行辑录,这种记录方式就是广义上的“释筝”。对历朝古代思想著作中的筝文进行缕析,汇录辑入类书。这对古代文士的诗文取材有益,对筝史文献的存世有利。因此,不只是《古今图书集成》中辑有筝,将筝作为独立辑录对象的书,有《北堂书抄》《初学记》《艺文类聚》《太平御览》《文献通考》《清稗类抄》等。
具体出处:
〔隋〕虞世南辑录《北堂书抄》卷第一百一十《乐部》六隋祕书郎虞世南撰、南海孔广陶校注《筝十一》。
〔唐〕徐坚《初学记》卷十六《乐部下》筝第二。
〔唐〕欧阳询《艺文类聚》《乐部》卷四十四《乐部四·筝》。
〔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卷五百七十六《乐部》十四《筝》。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三十七《乐考》十。
〔清〕徐珂编《清稗类钞》《音乐类·筝》、六弦筝、轧筝。
〔清〕陈梦雷、蒋廷锡等辑录《古今图书集成》卷一百十六《乐律典·筝部》。
以上书籍多为官修,以知识为重点,但体例大都不同,所载筝文则因朝代和编撰目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文献通考》虽为政书,但在内容辑录上将陈旸《乐书》中所载的筝文辑录。而陈旸《乐书》对前代和宋代的雅乐、俗乐、胡乐及乐器有详尽的说明,是这样一部文图并茂、规模宏大的音乐百科类书。因而在这里将《文献通考》列入。
就目前类书所载筝文的情况来看,《古今图书集成·筝部》较为全整地呈现了古代筝文化,且为古代筝文的检索提供了便利。在内容上虽不及《古今图书集成·筝部》所载“筝文”收录细致,但也留下了大量的文学宝典。从曹魏时期的《皇览》到隋唐时期的官修类书,宋元时期私刻类书的盛行,到明清时期类书的“集大成”。从编辑体例的逐步完善、内容检索的科学性到浩瀚的种类数量,《古今图书集成》经过精心编撰,是历朝类书编撰之“集大成作”,其体例更近似现代的百科全书,便于检索,被视为评价较高的一部类书。
二、《艺文类聚》《太平御览》与《古今图书集成》在辑录内容上的比较
类书大都采用以类编排,由于编辑时间目的不同,因而在辑录内容与体例上就会有很大出入。其中,《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和《古今图书集成》同为类书,但在筝部辑录上有异同,将类书中所辑录的筝文做内容上比较,进一步了解古代筝文献存世概况。
《艺文类聚·筝》《太平御览·筝》与《古今图书集成·筝部》在辑录体例上的共同点:
1.皆为官修类书;
2.皆先列书名、后录原文。
3.皆取材于群经诸子、历代诗赋作品。
4.皆保存了很多古代典籍的零篇单句。
5.大体以按时代先后排列资料,只录篇目,不加己见。
《艺文类聚·筝》《太平御览·筝》与《古今图书集成·筝部》在辑录内容的比较(以图示下):
续表
① 伊性谦素,虽有大功,而始终不替。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有蔡邕柯亭笛,常自吹之。王徽之赴召京师,泊舟青溪侧。素不与徽之相识。伊于岸上过,船中客称伊小字曰:此桓野王也。见于《晋书》卷八十一《列传》第五十一。
续表
由图所示,从辑录篇数上看,《古今图书集成·筝部》因其成书年代的优势,所辑篇数最多,冠以类书之最。从辑录体例上来说,《艺文类聚》和《太平御览》各有所长,《艺文类聚·筝》的体例较为细致,即类文又类事,把事与文合编在一起,“事居于前,文列于后”[120],“文”中先诗、后赋,且对所辑文献的年代清楚标注;《太平御览·筝》只辑录了正史等相关史事中的筝文,无诗词歌赋的辑录。《古今图书集成·筝部》下属汇考、艺文、选句、纪事、杂录、外编六细目,将正史、类书、笔记小说、传记中的史事、诗词歌赋全部分门别类细化收录。周详严谨,具有创新特性。从辑录内容上来看,《古今图书集成·筝部》因其年代的优势和清朝廷的支持,所载筝文最多,且全面、细致地进行分类,对于篇目辑录更为翔实,并从本质上将其区分,是对历朝类书的继承和发展。
在《筝部》六大类中,共录古籍百余篇,其中
1.汇考类8 篇
2.艺文类38 篇诗作(35 位作者)
3.选句类15 篇
4.纪事类25 篇
5.杂录类11 篇
6.外编类5 篇(4 篇古代小说)
《筝部》所录筝文在同一类目下,按照体裁、题材和时间先后顺序罗列,井序有条。所辑录的筝文涉及年代久远,体裁多样,为历代筝文化之“集大成”。论及资料丰富,《筝部》当之无愧,创类书筝文之巅峰。
《古今图书集成·筝部》具体、形象地反映了古代筝文化概貌,较为集中地展现了筝的古文献。在其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中国古代筝文化的发展脉络,不仅仅是关于筝的文献记载,从中我们也看到了古代音乐文献中关于乐器文献记载的一种状态。其中文献的记载,少有重复,集中地表现了筝在历朝历代的经典佳句、骚丽赋文。但客观地说,《筝部》也和封建统治阶级编修的其他音乐书籍一样,缺乏最珍贵的历代民间音乐资料。
有关古韵新声:魏军优秀学生论文集(上)的文章
古代筝文化,是指历代筝的形制延展、社会地位、历史发展及诗文意象之集合。是对古代筝乐文字辑录的一种“反映”。《筝部》记录和反映古代筝文化的历史,其中,铭刻汉魏文风的印记,蕴藏唐宋诗词的菁华,昭显明清文学的精粹。......
2023-08-25
客家筝乐主要集中在广东及其周边地区,是广东汉乐的一个分支,因其流传地区和潮州筝派非常接近,许多人容易把两种筝乐混淆,然而细细品味,会发现两者在音乐风格上还是有着很大的不同。1943年何育斋先生辞世之后,以罗九香先生为代表的客家筝人,通过公开演出、教授学生、与各个古筝流派的演奏家互相交流等多种方式,使客家筝乐得以广为流传,成为今日人们喜闻乐见的古筝流派。......
2023-10-17
筝曲创作再度丰收,除周延甲先生继续耕耘外,以周延甲先生的弟子曲云教授、魏军教授为代表的第二代秦筝人为这一时期秦筝乐曲的主要创作者。历任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中国筝会》副秘书长、陕西秦筝学会副会长、陕西省古筝考级委员会副主任。......
2023-08-25
在有必要卸下筝马之前应该首先作标号,以免在装载筝马时将安装顺序颠倒。很明显,若是将筝马的顺序给弄颠倒了,就会影响古筝器体本身的美观,也会影响自己的演奏。不仅仅是筝弦的有效弦长呈递增式变化,相邻两个筝马之间的距离在总体趋势上也是呈递增变化的。......
2023-12-03
《筝部》文献中所辑录的篇目共计百余篇,涉及的文献出处之多也是其他类书所不及的。本章节对《筝部》文献进行考证,了解所载各种文献的存世情况,并梳理文献的出处。六、外编《筝部》外编辑录四处出处中五篇鬼神传说故事中的筝文。在《筝部》中,有一些出处中的题目字词有出入,梳理如下,列出待议。......
2023-08-25
对于中国这个历史悠久的大国,千年来一直有“史载”,而史官是执中之官,宫廷要职。历史是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包括自然史和社会史,筝部中所载的一切皆为历史,但是,这里仅指古代筝文化的发展过程,非文士的诗作、非臆说喻论,实载于圣经贤文中的音乐文献,大事列入“汇考”,琐细的则列入纪事中。......
2023-08-25
通过学派的力量、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在进行筝教学过程中,逐渐把文化内涵、对秦筝的认识,从模糊到清晰、从感性到理性,一步步地融入教学中。在对秦筝认知的50年间,从开始的“嫁接”,到逐渐有了陕西的本土音乐融入其中,说到此,不得不提到“长安乐派”。其中,“长安乐派”也应属于文化艺术类范畴。......
2023-08-25
从秦筝在陕西濒临灭绝这一阶段的历史经验得出结论:科学的传承依靠群体。这里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是传承的主体即传承者,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而非个体,之所以称为一个共同的群体,是因为有共同的精神信仰及奋斗目标,集合并致力于同一事物的发展。另一方面是科学的传承,即如何传承?具体落实在“继承、发展、创新”这六个字上。......
2023-08-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