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是藏族的祖先,长期以来甘肃藏族与藏传佛教构成了甘肃民族历史文化浓郁的地域色彩与民族特色。......
2023-11-29
古代筝文化,是指历代筝的形制延展、社会地位、历史发展及诗文意象之集合。是对古代筝乐文字辑录的一种“反映”。傅玄誉筝为“仁智之器”,从民间到宫廷,从俗到雅,且雅俗共赏。我们对于筝在古代的表现,只能够透过现有的文献记载,《筝部》将筝在历朝历代的表现,用汇考、艺文、选句、纪事、杂录及外编六类。这六大类集中表现了筝人、筝曲、筝诗等所有筝文化的历史和精华。
筝诗是文士与筝的“对话”,诗人以简洁的文字将筝的意象描绘出来。诗与乐同为时间艺术,乐用声音,诗借语言,节奏是他们的最大共同点,且缺少不得。筝乐表现通过诗歌意象传达,每首诗都有其境界。《筝部》所载八篇《筝赋》虽同为咏筝之赋,也出现在同一个文学期,但是,由于个人感受不同,对文字句韵的节奏感把握不同,因此,在作品结构和意象上是有较大差别的。“诗的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融合。”[111]朱光潜先生认为,“情趣是感受来的,起于自我”,而“意象是观照得来的,起于外物”,意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灵物,象是对万物的一种领悟。对大自然的观照,引发对乐器的审美,使得筝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进入文学领地。
《筝部》记录和反映古代筝文化的历史,其中,铭刻汉魏文风的印记,蕴藏唐宋诗词的菁华,昭显明清文学的精粹。
一、赋中的筝文化
古代文士好风雅,《筝部》中的诗文不乏赏乐诗、弹筝诗,50 余篇诗词曲赋,涉及汉代至明清近1600年的史籍背景。每一篇都可论说着文,且每一篇都有其意象。此处仅以萧纲《筝赋》为例做一概述。
梁简文帝是梁武帝的第三子,帝讳纲,天监六年封晋安王,萧统(昭明太子)死后立为皇太子,后为简文帝。萧纲诗文感兴而作,风格华丽婉约。萧纲存赋23 篇,有《海赋》《舞赋》《金赋》等,在《金赋》有“挥秦筝之慷慨”,而《筝赋》作为唯一的弹拨乐之赋,可看出萧纲对筝乐的喜爱。此赋为宫体赋,多次被辑录,唐代供皇室子嗣学诗作文的《初学记》,还有唐代官修类书《艺文类聚》中的略引,宋代大型诗集《文苑英华》七十一中也有辑录。可见,此赋的文学与艺术价值都非一般。
魏晋时期文士将主观情感寄托于筝,按他们对筝的音色与器制的考究,若非理筝,恐难置信。此赋以典故来夸饰筝器,从筝的形制——筝木取材、弦色数质;到音乐效果——铿锵奏曲;到弹奏手法——击重还轻;到为筝上弦——斜倚续弦;通篇对筝的美学意象都有精辟的描述。
筝木取材:
若夫排云入汉之美,含商触征之奇,罢雍祠之丽响,绝汉殿之容仪,别有泗滨之梓。
以典饰器:
乃命夔班,翦而成器,隆杀得宜,修短合思。
弦色质地:
异东垂之野茧,非山经之沤丝。
施柱弦数:
于是制弦拟月,设柱方时。
演奏技法:
朱弦在手,击重还轻,尔其曲也,雅俗兼施,谐云门与四变,杂六列与咸池。
从《筝赋》可以看出,六朝是一个精神上自由且极富艺术精神的时代。汉魏时的文风注重引向心灵深处,去内视自己的情灵律动,哀乐兴感,萧纲、萧统与萧绎,这梁代皇族萧氏兄弟在父亲梁武帝萧衍的濡染下酷嗜文学,富有文才,萧纲年少时即以文才显名,辞采出众,被武帝称作梁室之曹植。他博览群书,学无所碍,儒、道、玄、佛兼修,体现出梁代学术文化兼容并包之特点。[112]从萧纲的筝赋可以了解,他是一个触物敏感而纤细的人,其《筝赋》对筝的外形、构造、演奏、弦歌、上弦等细致入微的描写,令人惊叹。文与乐相融、赋与筝交汇,在音乐上的描述,更是筝文中难得的佳篇。将筝的艺术通过“赋”为载体的文学形式表现。
筝乐效果:
若夫铿锵奏曲,温润初鸣,或徘徊而蕴藉,或慷慨而逢迎,若将连而类绝,乍欲缓而频惊,陆离抑按,磊落纵横,奇调闲发,美态孤生,若将往而自返,似欲息而复征。声习习而流韵,时怦怦而不竑。如浮波之远骛,若丽树之争荣,譬云龙之无蔕,如笙凤之有情,学离鹍之弄响,拟翔鸳之妙声。
抚弦而歌:
奏相思而不见,吟夜月而怨歌,笑素弹之未工,疑秦宫之讵和。
上弦容姿:
乍含情而移柱,或斜倚而续弦,照琼环而俯捻,度玉爪而徐牵,见微嚬之有趣,看巧笑之多妍,抗长吟之靡曼,杂新歌之可怜。
梁代文学有以描摹女性容貌举止为中心的特点,因而在这里摹写丽人上弦时的举止、姿态细腻,如同其宫体诗一般。此处没有附加任何夸饰及典故,仅单纯地描绘女子抚筝之容止,笔触细腻、婉媚。
筝乐影响:
睹独雁之寒飞,望交河之水缩,听鸣筝之弄响,闻兹弦之一弹。足使游客恋国,壮士冲冠。
《筝赋》作为《筝部》艺文类之首篇,可见其文韵的艺术美感之强烈。其中所载字句彰显汉魏文学的音乐美感,形散神不散的筝赋样式美感。借筝抒情、融乐入景,将萧纲的内心情感在《筝赋》中得到细腻而自然的展现,提升了文章的思想与艺术价值。
二、《筝部》的文化意义
《古今图书集成·筝部》所摘辑的历代文献,内容之广、体裁之丰,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筝文化起到了信息原典检索之用。《筝部》让我们从君王诗赋中看到了皇室对筝的关注度,从传奇小说中看到了筝乐的影响力,从筝者的时代和演奏场所看到了筝艺的广泛性,从各种体裁、题材中的筝文看到筝的普及性。筝既善于表现优美抒情的曲调,又能够抒发气势磅礴的乐章,内涵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筝乐以其古朴雅致的情趣,充分表现了民族风格。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音乐文学”,所以文学史和音乐史是同时合一并进的。[113]纵观《筝部》所载,就是这“合一并进”的体现,对历朝筝文学的辑录选优择精,清楚地标注了题目、出处、作者、年代和类别,线条清晰明朗,内蕴中华文化的深厚。《古代筝乐的文化属性》一文,对古代筝的社会功能归结为八点,分别是民间娱乐;用于雅乐,即在朝廷里的郊庙祭祀典礼中使用;用于大型乐舞演奏;用于宫廷和贵族宴享娱乐;文人的自娱自乐;小范围的室内娱乐;秦楼楚馆;国际友好交流。这八点在《筝部》中皆有体现,《史记》中的“民间酒会、弹筝鼓缶”、唐代清乐部的筝制、明代大乐制度中的筝器、汉魏皇室贵族与筝人的公宴诗(陆琼《玄圃宴各咏一物得筝》[114])、文帝曹丕的自抚而歌《短歌行·仰瞻》、宣仲援筝、笛、歌之“三公乐”、《青楼集》中搊筝合唱的金莺儿、南蛮骠国上贡的器和乐,等等。
《筝部》是音乐与文学的结合,“在中国的历史中,不只是一个民族在统治。”[115]因此,《筝部》所辑录的也只是筝在历代宫廷影响下的一种表现,是文士间的筝文化。而且,“音乐史籍多以记录汉族音乐活动为主”。[116]《筝部》中虽有提及他族之筝制,但笔触不多,反映不够全面。筝乐虽没有像古琴那样得到正统文化的真正认可,但是,筝却有着属于自己的文化属性。
《筝部》每一篇作品都呈现出一幅视觉影像。从对筝这件器物的感受出发,将器制“临摹”尽至。人的情感表达方式需要通过诗歌,因为“人生来就有情感,情感天然需要表现,而表现情感最适当的方式是诗歌,因为语言节奏与内在节奏相契合,是自然的,‘不能已’的”[117]。文士将筝与诗相融,因为文士的喜爱,筝才可以留下这些赞诗和辞赋,我们才有幸窥睹古代筝文化的表现。用诗性感悟艺术的本质,雅俗共赏的古代筝乐,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筝部》为我们谱写出筝、诗、意三者合为一体的筝文化。
有关古韵新声:魏军优秀学生论文集(上)的文章
就目前类书所载筝文的情况来看,《古今图书集成·筝部》较为全整地呈现了古代筝文化,且为古代筝文的检索提供了便利。论及资料丰富,《筝部》当之无愧,创类书筝文之巅峰。《古今图书集成·筝部》具体、形象地反映了古代筝文化概貌,较为集中地展现了筝的古文献。......
2023-08-25
1898年的美西战争,以西班牙战败而结束。西班牙君主制度的腐朽没落已经暴露无遗。他们自称为“九八年一代”,1898年也成为20世纪西班牙现代文学开始的标志。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文学正欣欣向荣,但是由于内战爆发,以及战后经济凋敝和政治腐败,许多作家流亡国外,文学事业受到摧残,整个40年代,西班牙文学处于毫无生气、青黄不接的状况。另外还有拉蒙·梅嫩德斯·皮达尔在研究校释西班牙古典文学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2024-01-18
港筝之起源与初期发展概况筝乐在香港自萌芽至今,只有短短的几十年。这一形势使香港由转口港趋向于工业发展。与作者同期推动筝乐的古筝、琵琶演奏家林风先生亦在这年组建筝乐团,并主办“琵琶、古筝演奏会”。当时,唐健垣先生在香港电台主讲“古筝讲座”节目,共26讲,前后重播五次,如此等等,一时为本港的乐坛掀起了阵阵的古筝热潮。该晚节目使习筝者对传统筝乐风韵加深了认识。......
2023-12-03
对于中国这个历史悠久的大国,千年来一直有“史载”,而史官是执中之官,宫廷要职。历史是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包括自然史和社会史,筝部中所载的一切皆为历史,但是,这里仅指古代筝文化的发展过程,非文士的诗作、非臆说喻论,实载于圣经贤文中的音乐文献,大事列入“汇考”,琐细的则列入纪事中。......
2023-08-25
泰国现代文学从1932年资产阶级维新政变的前夕开始。1932年6月24日,资产阶级维新政变,废除君主专制制度,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后,泰国现代文学开始进入评论家们称为泰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50年代初,泰国文坛相当活跃。作品借描述一个皇族妇女的一生经历及4代王朝的历史变迁,反映19世纪末至20世纪50年代泰国上层社会的现实,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024-01-18
中国历代由私人开办的各类学校统称为“私学”,是相对于政府置办的“官学”而言的,是对官学的一种有效补充。中国古代的私学兴起于春秋末年,秦汉时经历了禁止又复苏的过程,两汉受独尊儒术的影响不断经学化,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繁荣发展,出现儒佛道融合趋势,宋朝以后私学开始为科举服务,明清时期正规化。蒙学程度的私学主要进行启蒙和伦理常识教育,相当于小学。......
2023-08-30
人类社会最早的合同法是由习惯发展而来的,称为习惯法。这决定了成文法逐渐取代习惯法的命运。中国古代有典籍记载的正式法律制度可追溯至唐代的《唐律》。通过对《唐律》的有限考察,可以看到:其一,中国当时对于买卖等问题的规范,在正式制度上主要借助于刑事法的手段,民事效果在正式制度中体现得并不充分。所有这些,均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终将被近代合同法所取代。......
2023-07-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