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筝者在古韵新声中的作用

筝者在古韵新声中的作用

【摘要】:在筝部中有许多筝者“深藏其中”,大致为造筝者和奏筝者。因形状如瑟、有十三弦,以为筝。以上关于“十三弦筝是准”这一观点,显然是出自同一出处。古诗纪王僧虔《技录》云:短歌行仰瞻一曲,魏氏遗令,使节朔奏乐,魏文制此辞,自抚筝和歌,歌者云:贵官弹筝。

在筝部中有许多筝者“深藏其中”,大致为造筝者和奏筝者。

一、造筝者

在筝史研究中一直对筝之源有非议,这“源”包括发源地域、初始形制和创造者,尤其是造筝者,从汉代始即有所争议。

1.蒙恬

《筝部》记载蒙恬造筝就有六处:应劭《风俗通》《旧唐书·音乐志》、王圻的《三才图会·筝图》、李峤《筝》、傅玄《筝赋》和《因话录》中有所提及。

《王圻三才图会》筝图说:隋音乐志曰筝十三弦所谓秦声蒙恬所作也。

李峤《筝》:蒙恬芳轨设,游楚妙弹开。

应劭《风俗通》:不知谁所改作也或曰秦蒙恬所造。

《筝赋序》:筝以为蒙恬所造……斯乃仁智之器也,岂亡国之臣所能开思运。

巧哉,或以为蒙恬所造,非也。

《旧唐书·音乐志》:筝,本秦声也。相传云蒙恬所造,非也。

《因话录》:蒙恬分瑟为两,则恐无筝之义。

在《三才图会》中,因为王圻所辑录的是《隋书》的内容,可见他们对蒙恬造筝具有一致性。而对于蒙恬是否造筝,汉代文士已有争议:应劭在《风俗通》表示怀疑,而傅玄却在《筝赋序》中对蒙恬造筝说甚是质疑。傅玄对筝高度赞美,谓“仁智之器”,对于蒙恬,傅玄却以虚词“岂”这样的反问口吻予以否定。在《旧唐书·音乐志》中视蒙恬造筝为传说,〔唐〕赵璘在《因话录》中有一段关于筝的源流说。他认为筝源于瑟,若是“分”得而来既无“筝”(争)意,所以他的论说不仅否定了有人造筝,更质疑蒙恬改筝。

上述材料虽然都有记载蒙恬造筝一事,但都无法给予肯定。根据目前的研究来看,秦朝专制的文化政策,使得留传的史籍太少。据《史记》记载秦始皇十年(前237),李斯上书秦王的《谏逐客书》中清楚地记载着“夫击瓮叩缻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始皇二十六年(前221),蒙恬因家世封为秦将,但是,筝在此16年前就已经有了自己的演奏方式——“弹”。可见秦地“秦声”也有了完备的表演形式,筝作为唯一的弹拨乐器,已是“真秦之声”所不能缺的乐器。更何况蒙恬虽为秦将,实乃齐人[23]。关于他的造筝想必是传说,但他是否改制过十三弦筝,可信,现无可考。

2.京房

京房[24],好钟律、知音声。所创之准[25]是弦律的正律器。因形状如瑟、有十三弦,以为筝。

《旧唐书·音乐志》:案京房造五音准,如瑟,十三弦,此乃筝也。

《宋陈旸乐书·十三弦筝》:京房制五音准,如瑟,十三弦,实乃筝也。

以上关于“十三弦筝是准”这一观点,显然是出自同一出处。后晋距离汉代最近,刘昫等人所编辑的《旧唐书》中是关于十三弦筝的较早记载,之前所载筝弦仅五根。但是《旧唐书》中认为准既是筝,缺乏考证。

3.后夔

陈氏(陶融妻)《筝赋》:“后夔创制,子野考成”,对夔创制筝的说法可能是因为后夔是虞舜的掌乐之官,《礼记》曰:“夔始作乐,以赏诸侯。”子野是春秋时期晋国乐师师旷的字。这是为了赞美古筝而臆,是对筝形制与音色的赞美。这样的诗文引用还有王智明《对乐官乐司请考判》[26]的“后夔节响,子野垂听”。《宋史》中有记载“夔乃定瑟之制”[27]。瑟制与筝制类似,有这样的判断也不无道理。但此论缺乏实证。

二、善筝者

1.〔汉〕罗敷[28]

《古今注》:邯郸女子秦罗敷,出采桑于陌上,赵王见欲夺之,罗敷乃弹筝,作陌上桑之歌,以自明。

2.〔魏〕曹丕

魏文帝《诗》:齐瑟发东舞,秦筝奏西音。

古今图书集成》曰:“昔魏文帝曰:‘斩泗滨之梓以为筝,则梓之为木,非特以为琴瑟,亦用之为筝者矣。’ 凡此非君子常御之乐,魏之游楚常携以自随,君子不取也。”

古诗纪王僧虔《技录》云:短歌行仰瞻一曲,魏氏遗令,使节朔奏乐,魏文制此辞,自抚筝和歌,歌者云:贵官弹筝。贵官即魏文也。

以上三个出处收录于《筝部》不同的类目下,在筝的造诣上对魏文帝曹丕有了全面的概括,悉筝制、做筝诗、谱筝曲、抚筝而歌,爱不释手,随身携带。

3.〔魏〕孙世元[29]

《魏书·孙绍传》:绍兄世元早卒,世元善弹筝。

4.〔晋〕郝索[30]

《陈旸乐书·鹿爪筝》:郝索、谢常、桓伊、何承天之于晋,皆世所谓善筝者也。

晋书·乐志》:列和善吹笛,郝索善弹筝,朱生善琵琶。

5.〔晋〕谢常[31]

《陈旸乐书·鹿爪筝》:谢常之于晋,皆世所谓善筝者也。

6.〔晋〕桓伊[32]

《陈旸乐书·鹿爪筝》:郝索、谢常、桓伊、何承天之于晋,皆世所谓善筝者也。

《陈旸乐书·鼓筝》:《晋书》曰:桓伊抚筝而歌。

《桓伊传》:谢安女壻王国宝专利无检行,安恶其为人,每抑制之。及孝武末年,嗜酒好肉,而会稽王道子昏醟尢甚,惟狎昵谄邪,于是国宝谗谀之计稍行于主相之闲。而好利险诐之徒,以安功名盛极,而构会之,嫌隙遂成。帝召伊饮燕,安侍坐。帝命伊吹笛。伊神色无迕,旣吹为一弄,乃放笛云:臣于筝分乃不及笛,然自足以韵合歌管,请以筝歌,并请一吹笛人。帝善其调达,乃敕御妓奏笛。伊又云:御府人于臣必自不合,臣有一奴,善相便串。帝赏其放率,乃许召之。奴旣吹笛,伊便抚筝而歌怨诗曰:为君旣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周旦佐文武,金縢功不刊。推心辅王政,二叔反流言。声节慷慨,俯仰可观。安泣下沾襟,乃越席而就之,捋其须曰:使君于此不凡。帝甚有愧色。

7.〔晋〕何承天[33]

《陈旸乐书·鹿爪筝》:何承天之于晋,皆世所谓善筝者也。

《宋书·何承天传》:承天能弹筝,上赐银装筝一面。

8.〔晋〕郝生

《敦煌实录》:又张华令郝生鼓筝。

诗载于《晋书》卷十六《志第六·律历》上,在沈约《宋书》中有引,曰:晋太始十年,中书监荀勖、中书令张华,令郝生鼓筝,宋同吹笛,以为杂引相和。[34]

9.〔南朝·宋〕辛宣仲

《陈旸乐书·鹿爪筝》:辛宣仲之于宋,皆世所谓善筝者也。

《襄沔记》:辛居士名宣仲,陇西人。大明末,寓居襄阳县西六里,多植松竹栖迟,其下静默,不交尘俗。林中起一草庐,容膝而已。善弹筝。与淮南胡陶、京兆骆惠度同志为友,常共宴集林下。陶能吹笛,惠,度工歌,时人谓之三公乐。宋邵陵王休若为南雍州刺史,躬往造焉。宣仲正在林中弹筝了,不回顾逡巡,置筝于席延,邵陵与语才,述寒温而已。时邵陵客有述其善音者,援筝令弹再三,固请答曰:幸非王门伶人,何事见逼,占对详雅众不能屈。

宣仲,善弹筝,组“三公乐”,共燕林下。

10.〔南朝·梁〕陆太喜[35]

《陈旸乐书·鹿爪筝》:有弹筝陆大喜者,着鹿骨爪,长七寸《梁书·羊侃传》:有弹筝人陆太喜,着鹿角爪长七寸。

在《筝部》中关于陆太喜的记载一共有上述两处。第一处收录于(一)汇考,第二处见于(四)纪事中。首先,需要在这里更正:是陆“太”喜而非陆“大”喜。这一“点”的疏漏使得筝文引用时出现了错误。

11.〔北齐〕李元忠[36]

北齐书·李元忠传》:会高祖率众东出,便自往奉迎。乘露车,载素筝浊酒以见高祖,因进(纵)横之策,备陈诚款,深见嘉纳。

12.〔后魏〕索承/丞(伯夷)[37]

《陈旸乐书·鼓筝》:《敦煌实录》:述索承宗伯夷成善鼓筝。

《敦煌新录》:索丞宗伯夷成善鼓筝,悲歌能使喜者堕泪,改调易讴能使戚者起舞,时人号曰:雍门周。

这两处出自同一处,《敦煌实录》故名为《新录》。在《敦煌艺术美学》第2 页,“索丞,字伯夷,成(丞)善鼓筝悲歌,能使喜者堕泪,改调易讴,能使戚者起舞,时人号曰雍门周。”

13.〔唐〕骠国乐人[38]

《唐书·南蛮骠国传》:贞元中,骠国进乐人。

14.樊彦琛之妻魏氏

《孔帖》:唐樊彦琛妻魏者,扬州人。彦琛卒,值徐敬业难,陷兵中。闻其知音,令鼓筝。

15.〔唐〕薛琼琼

《丽情集》:薛琼琼开元第一筝手。

16.〔唐〕姚美人

卢纶《宴席赋得姚美人搊筝歌》:出帘仍有钿筝随,见罢翻令恨识迟。微收皓腕缠红袖,深遏朱弦低翠眉。忽然高张应繁节,玉指回旋若飞雪。凤箫韶管寂不喧,绣幕纱窗俨秋月。有时轻弄和郎歌,慢处声迟情更多。已愁红脸能佯醉,又恐朱门嫌再过。昭阳伴里最聪明,出到人闲才长成。遥知禁曲难翻处,犹自君王说小名。

注:姚美人曾在禁中。由此可见,姚美人曾是宫廷乐坊女乐人。

17.〔唐〕镜儿

《嫏嬛记》:郭暧宴客,有婢镜儿善弹筝。

李端的《听筝》诗就是因为听镜儿奏筝而作。《嫏嬛记》中载李端的《听筝》诗的典故。

18.〔唐〕七七

《因话录》:李沂公妾名七七善琴与筝。

19.〔唐〕汧公李勉[39]

《资暇录》:今弹琴,或削竹为甲,以助食指之声者,亦因汧公也,弃真用假,舍清从浊。人盖靡知其由也,至如箜篌,之与秦筝,若能去假还真,其声宛美矣。

20.〔北宋〕绛桃,柳枝

《后山诗话退之诗》云:长安众富儿,盘馔罗膻荤。此老有二妓,号绛桃,柳枝。故张文昌云:为出二侍女,合弹琵琶筝也。

21.〔宋〕孝明王皇后[40]

《后妃传》:孝明王皇后常服宽衣,佐御膳,善弹筝鼓瑟。事杜太后得欢心。

22.〔元〕金莺儿

青楼集》:金莺儿山东名姝也,美姿色,善谈笑,搊筝合唱,鲜有其比,贾伯坚任山东佥宪,一见属意焉,与之甚昵。后除西台御史,不能忘情,作醉高歌红绣鞋曲以寄之。

23.〔明〕李节

《江宁府志》:教坊李节筝歌,何元朗品为第一盛,仲交有元朗,席上听弹筝诗。

除了上述的奏筝者以外,还有一些只闻其声的奏筝者:

24.搊筝美人

王湾《观搊筝》:

虚室有秦筝,筝新月复清。弦多弄委曲,柱促语分明。

晓怨凝繁手,春娇入慢声。近来唯此乐,传得美人情。

25.邻家赵女

徐安贞《闻邻家理筝》:

北斗横天夜欲阑,愁人倚月思无端。忽闻画阁秦筝逸,知是邻家赵女弹。曲成虚忆靑娥敛,调急遥怜玉指寒。银锁重关听未辟,不如眠去梦中看。

26.扬州商人女

刘禹锡《夜闻商人船上筝》:扬州市里商人女,来占江西明月天。

27.秦女

韦应物《听莺曲》:秦女学筝指犹涩。

28.田大夫家乐——丘家筝人

张祜《听筝》: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轻遏翠弦中。

29.奏秦声之女

白居易《筝》:云髻飘萧绿,花颜旖旎红。双眸翦秋水,十指剥春葱。楚艳为门阅,秦声是女功。

此外,还有裴晟、篚奴等筝部外编中的一些“善筝者”,但毕竟是臆造之说、杜撰之人,这里就不再罗列。

《筝部》中除了羊侃、张华等人,还有许多是喜好赏筝之人。这些被辑录在《筝部》的优秀诗赋文传,莫非好筝者,又怎会留以万古流芳的佳句。相信其中定不乏善筝者。例如,汉魏时的《筝赋》,岂非一个观察力细致的人可以做出的佳作。他们可能也善筝,只是性在山水,是筝的“爱好者”,并非筝的专业演奏者。

因此,所有文献的作者可谓筝的知音,是赏筝者。虽然《筝部》文献中涉及的人物,许多现无从考证,但是,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古代筝的普及,可以看到人们对筝的喜爱——上自帝王,下至婢女,莫不好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