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我们从演奏筝曲到研究“秦筝”的历史、衍变过程、发展历程等等方面的理论建树,都是通过几十年陕西筝人不断的实践得出的结论。究其原因是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则是实践的收获。“陕西筝派”自立风格就是不断实践的结果,最后得到大众的肯定与接受,说明实践对此认知也进行了检验。在这方面的实践,是勇于开拓最终经实践检验为可行,进一步表达了这一哲学观点的可靠性。......
2023-08-25
“诗是文学的精化,一切纯文学都有诗的特质,好的艺术都是诗,不从诗入手,谈艺的根基就不深厚。”[9]《筝部》所载诗文50 篇,体裁有赋、诗、词,较集中地体现在艺文和选句中,其中对诗中筝文的辑录大致为:艺文中全引,选句中略引。
一、赋
赋原属古诗之流,辞藻华丽,篇幅有长有短。“中国文学中最特别的一种体裁是赋。它就是诗和散文界限上的东西:流利奔放,一泻直下,似散文;于变化多端之中仍保持若干音律,又似诗。”[10]言其特点,借用朱光潜《诗论》之论:赋,就体裁而言,出于诗;就作用而言,状物且重华丽;其性质,则可诵不可歌。
《筝部》共辑录赋10 篇,除了曹植《幽思赋》、江淹《灯赋》中略引的筝文外,其余八篇皆名为《筝赋》。分别是汉侯瑾[11]、魏阮瑀[12]、傅玄[13]、顾恺之[14]、晋贾彬[15]、陈氏[16](陶融之妻)、顾野王[17]和梁代简文帝[18]。此中多为短篇,仅简文帝萧纲所作《筝赋》篇幅较长。
这些赋文咏筝、抒情,短小精悍,句式多样,文辞清丽。且每首筝赋对筝的摹颂都有其倾向,文由心生、心随筝动。赋中之筝因此而妙笔生辉:
侯瑾听筝奏——变调改曲、微声繁缛;
阮瑀好其调——清者感天、浊者合地;
傅玄蕴其意——体合法度、仁智之器;
恺之观其象——华文素质、虚中扬德;
贾彬赏其器——两象著也、分位允谐;
陈窈颂其音——八音精要、众器表式;
野王扬其曲——调柱转弦、掩抑怡畅;
萧纲谛其艺——抚筝动曲、美奇丽仪。
二、诗
“诗为有音律的纯文学”[19]。而这种“纯文学”则要通过诗人传载。诗人对音乐有着非凡的鉴赏力,他们敏锐地透析筝乐表现,应运而生的赏乐诗意味深长。
《筝部》中的诗文辑录篇幅最多,涉及年代久远。收录于选句中魏曹丕、曹植的“秦筝诗”,南朝帝室与贵族的咏筝诗,唐代才子不同时期的“赏筝诗”,宋元明“不约而同”的“会筝者”“赠筝诗”,还有散录于《丹铅杂录》中的风筝(琴)诗。
这些筝诗将筝的形制与饰物雕琢刻画,将筝乐生动载绘,反映了不同时期下的筝文化和文士的审美观。关于筝制、筝技、筝乐、筝人、筝歌等,都有细致入微的描述。
南梁萧统、萧绎兄弟共和弹筝人——故筝旧柱涩移弦;
沈约、王台卿、陈叔宝、陆琼咏筝——秦筝依歌玳瑁影,按曲促柱琴中弦;
张九龄、李端、张祜听筝——纤指鸣筝玉笋红,拂弦轻遏传新意;
温庭筠、萨都剌、张羽、杨慎赠筝人——银甲新声弹伊洲,雁飞西秦乐中筝;
王湾、王、卢纶观搊筝——钿筝深遏新曲发,朱弦促柱弹秦筝;
徐安贞、刘禹锡、王廷陈闻筝——画阁秦筝十三弦;
李峤、白居易、朱曰藩之《筝》——六律与三才,鹍弦绕指柔;
王涯、朱有燉宫词按筝翻禁曲,盛时泰听李节弹筝。
三、词
词,是唐代诗歌与音乐相结合的新诗体,是宋代音乐文学的表现体裁。文人依声填词,皆有谱。长短句,参差布。曲调活泼,格律严谨。《筝部》所辑录的词有欧阳修《生查子》、晏幾道《菩萨蛮》和散录于《墨庄漫录》中苏轼的《江神子·江景》。
《生查子》
唐教坊曲名。又名《楚云深》。〔唐〕崔令钦《教坊记》编号220。欧阳修此词,描绘筝人绎曲之美,偏重抒情,婉柔缠绵,富有情韵。雁柱弦、春莺语,将奏筝者与赏筝者的情感交流充分表达。据词例说明,填词格式为:双调四十字,前后阕格式相同,各两仄韵,上去通押。
《菩萨蛮》
唐教坊曲名。又名《子夜歌》《重叠金》。据史载,唐懿宗时有《菩萨蛮舞》[20]、昭宗曾登楼望长安,御制《菩萨蛮》[21]。晏幾道,能文善词,语言清新,其词多感伤情调。词风哀感缠绵、清壮顿挫。哀筝弄曲、纤指传恨,此词将筝乐、奏筝者及其心境充分抒泻。据李白词例说明,填词格式为:《菩萨蛮》双调44 字,前后阕各两仄韵,两平韵,平仄换韵方式是“甲乙丙丁”。
《江神子》宋词双调,又名《江城子》,苏轼此词,清新恬淡,闻哀筝,苦含情。据苏轼词例说明,填词格式为:双调七十字,前后阕格式相同,各五平韵,一韵到底。纵观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其实就是诗学的文化发展。中国的诗词歌赋不仅仅存在于《诗经》《离骚》中,也不是只显露于魏晋之赋咏、唐宋之诗词中,他渗透于历代文学和著作中。汉魏的乐府唐不能歌而歌诗,唐的诗宋不能歌而歌词,宋的词元不能歌而歌曲,这种平民文学的进化,真是自然的趋势。[22]而这种趋势就是历史,《筝部》辑录了诗中之筝,而这些筝诗也在反映着历史。
有关古韵新声:魏军优秀学生论文集(上)的文章
后来,我们从演奏筝曲到研究“秦筝”的历史、衍变过程、发展历程等等方面的理论建树,都是通过几十年陕西筝人不断的实践得出的结论。究其原因是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则是实践的收获。“陕西筝派”自立风格就是不断实践的结果,最后得到大众的肯定与接受,说明实践对此认知也进行了检验。在这方面的实践,是勇于开拓最终经实践检验为可行,进一步表达了这一哲学观点的可靠性。......
2023-08-25
在我国有文献记载的两千多年的筝史中,“秦筝”是筝乐器的最早称谓。因此,“秦筝”作为这一乐器的代名词逐渐流行开来。由于各地流派的兴起及秦筝陕西流派的复兴,“古筝”延续了“秦筝”两千多年以后对“筝”的统称。由此说明,筝确为秦人乐器,后人称之为“秦筝”。......
2023-08-25
也正是这一特征,奠定了陕西筝派在筝界独树一帜的风格特征。“二变”的要妙在于fa、si,关键是处于“变”的状态中。这种以变为特征的“动态”之音,形成了秦声的独特韵味。大唐丰富的音乐,尤其是清商乐的充分发展,更进一步确定了“二变”在华夏音乐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秦声的总体风格特点,又是秦筝自身的音律机制和演奏功能的完美结合,是高度统一的表现。......
2023-08-25
薛琼琼是“开元第一筝手”,她在当时有个头衔,被誉为“筝长”。唐时出现如此多筝手、弹筝家,正是筝盛行于唐的要素之一。唐时期筝在弦数发生变化的同时,义爪代替手指的弹奏也体现了筝乐演奏手法的进步。唐时的筝大约在奈良时代由长安传往日本,并发展成为日本主要的民族乐器。在日本东大寺的正仓院内,至今还珍藏着奈良时代传入的四面唐制十三弦筝的残片。......
2023-08-25
魏军先生在对筝史的研究中,通过对秦、汉、唐等历史文献的阅读,提出了筝源于秦、兴于汉、盛于唐的历史观点,并对“秦筝”涵盖的文化背景、乐器做出了符合历史实际的恰当解释。先生通过对筝史的研究学习,并把学习领会体现在学术精神方面。......
2023-08-25
一、综述“我国《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派’ 的解释为:‘指立场、见解和作风、习气相同的一些人,‘派’ 是阶级的一翼,是阶级利益和政治立场形成的社会集团或派系;……学术、宗教……因主张不同而形成的分支或小团体。”[9]一代宗师曹正先生曾以“茫茫九派流中国来形容概括中国筝的流派之多、流传之广。一般来说,艺术流派大都是自然形成的,但也不排除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创建”。秦筝陕西流派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2023-08-25
而演奏者在演奏陕西筝曲的过程中,在熟识欢音、苦音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需要靠具体的演奏技法去实现它们。因此,“按”这一左手做韵技法在演奏陕西筝曲的过程中变得尤为重要。......
2023-08-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