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韵》谱例4: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至今,纵观筝曲的创作可看出,随着时代的变迁,古筝的演奏技法在不断地创新、变化并不断地超越。这是陕西筝曲首次与交响乐队合作,体现出陕西筝派不仅是立足于地方性的音乐,更具有民族性、时代性的文化特征。陕西筝曲的创作深受陕西地方戏曲音乐的影响,早期先生的很多筝曲创作都是经过陕西地方曲牌的改编而成,在音乐风格中没有过多的变化。......
2023-08-25
在魏军先生任教30年间,创作的作品受到了筝界的肯定,并先后获得了陕西省及国家作品奖,以下通过介绍魏军先生代表性筝曲的创作思路来反映他的思想与认知变化。
《三秦欢歌》(筝独奏曲)创作于1986年,获陕西省1993年新作品奖。此曲描绘了陕西关中的风土人情,根据秦腔、道情、眉户、碗碗腔等陕西民间音乐素材创作而成,是一首地地道道的秦筝曲,乐曲表现了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三秦人民欢天喜地的心情。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用音乐记录生活的点滴需要一个漫长的变异过程。在采访中先生谈道:“这首乐曲一直在我心中唱了很多年,直到1986年才把它写了出来……”这就是从生活到艺术的酝酿过程。这首乐曲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特征,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与精神面貌,也客观地反映出先生在特定历史时期中真实的内心写照。
《乡音》(筝三重奏)创作于1992年,获1992年陕西省新剧(节)目创作奖;获第三届全国民族管弦乐展播作品二等奖。乡音就是乡情,在这个黄土地上生活,在那一个历史阶段里,先生对陕西这片土地的乡俗、乡情的理解与认知促使他逐渐打开了创作思路,在演奏形式中不满足于一人弹奏一台筝的传统形式,扩展为三人重奏。不论从音乐和声色彩上、调式丰富性中、表演形式里,都在当时20世纪90年代的音乐创作中开创了新思路,开阔了艺术工作者与弹筝者的眼界。
《婆罗门引》(筝齐奏)创作于1993年,获第三届全国民族管弦乐展播优秀奖,后收录在《三秦欢歌——秦筝曲集》CD 与《魏军作品》专辑中,属西安鼓乐筝曲。1991年,魏军先生与民乐系教师赴西欧六国访问演出,并演奏了西安鼓乐——《婆罗门引》,并与乐队共同演奏了套曲,这古朴典雅的音乐风格深受外国友人的喜爱,被他们称为来自“天国的乐音”。先生回国后,激发了音乐灵感,创作出筝齐奏曲《婆罗门引》。此时的魏军先生已不断地从艺术实践中寻找音乐元素,通过国内外的演出,积累了异国风情,给今后的创作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五陵吟》(筝与钢琴)创作于2005年,收录在《魏军作品》专辑中,获2011年陕西省首届民族器乐新作品三等奖。2002年,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与精神压力,魏军先生得了一场大病,饱受病痛与精神的折磨。此时的他第一个想到的是自己在这种状态下如何教学生、如何创作。这种悲伤、心酸无法转变,很长时间都处在一种心灰意冷的状态中。先生曾说过:“每一首乐曲都是一个故事。”这些旋律真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心声,既有肝肠寸断、痛彻心扉的苦楚,也有积极向上,从容乐观的洒脱。经过了长时间与病魔做斗争,先生终于从人生挫败中走了出来,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继续投入教学与创作中。此后的阶段是魏军先生事业的转折点、也是创作的黄金时期,很多非常优秀的作品都折射出了先生对于音乐矢志不渝的执着之爱,也体现了先生的深厚功底与深邃的音乐意境。
《源》(筝与交响乐)创作于2009年,获2011年陕西省首届民族器乐新作品优秀奖。黄河是生命之源泉,流经千秋万代,而在这片黄土地上,浓浓的黄土气息扑面而来,仿佛听到了黄河水的咆哮声、呐喊声、呼唤声。同时作品也蕴含着中华文明的繁衍生息,流露出人们对未来幸福生活的企盼与向往,歌颂着中华大文化。这是一部继著名作曲家饶余燕教授所创作的《骊宫怨》之后的第二首与交响乐队协奏的筝曲,在专业教学中,已是一部大型筝乐曲。作为陕西筝派的代表人物,先生从音乐风格、演奏形式中都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也是第一次运用陕北音乐风格特点创作。乐曲既代表了黄河精神、时代精神,也表现了他的创作新思路。此时的先生对于生活已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睿智的思想意识。天、地、人是这首筝曲所追求的精神要素,先生对人文、人性、情感的诠释,对人与自然的统一,对天、地、人三者和谐的向往,正体现了筝这件乐器对于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精神理念的追求。
《大漠行》(筝与打击乐)创作于2010年,2011年获陕西省首届民族器乐新作品二等奖。乐曲根据阿拉伯音乐素材创作,表达了阿拉伯的民族情怀与人民英勇强悍、坚贞不渝的民族精神。魏军先生从写实逐渐演变为以民族音乐传统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加入现代音乐风格元素,从题材中拓展了思路,无论从风格、演奏形式、音乐表现力上,都使秦筝在这个领域中不断成熟。
笔者通过分析先生的创作思变过程,总结出陕西筝曲的发展、创新之路不仅要落实在陕西地方音乐风格中,更要吸取外来民族音乐特点,扩充、创新教学理念,拓宽陕西筝曲的创作思路。
有关古韵新声:魏军优秀学生论文集(上)的文章
《竹韵》谱例4: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至今,纵观筝曲的创作可看出,随着时代的变迁,古筝的演奏技法在不断地创新、变化并不断地超越。这是陕西筝曲首次与交响乐队合作,体现出陕西筝派不仅是立足于地方性的音乐,更具有民族性、时代性的文化特征。陕西筝曲的创作深受陕西地方戏曲音乐的影响,早期先生的很多筝曲创作都是经过陕西地方曲牌的改编而成,在音乐风格中没有过多的变化。......
2023-08-25
将少数民族音乐的元素带入筝曲创作中,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民族音乐创作向多元化发展。其中《幻想曲》创作的素材来自云贵高原少数民族——苗族所特有的“飞歌”音乐。综上所述,王建民先生的创作中无不体现着浓郁的民族性特征,无论是诗词、戏曲,还是少数民族音乐元素的加入,都与古筝发生了奇妙的音乐艺术碰撞,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使筝曲风格化特征更加明显,音乐意境动人,叙事感更强。......
2023-08-25
魏军先生在对筝史的研究中,通过对秦、汉、唐等历史文献的阅读,提出了筝源于秦、兴于汉、盛于唐的历史观点,并对“秦筝”涵盖的文化背景、乐器做出了符合历史实际的恰当解释。先生通过对筝史的研究学习,并把学习领会体现在学术精神方面。......
2023-08-25
第一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中叶到60年代前期,这一阶段是秦筝流派的复兴时期。以周延甲先生改编的《绣金匾》[12]与强增抗先生、周延甲一起合作的《秦桑曲》[13]为例,说明这一时段陕西筝曲的创作题材和特征。20世纪90年代以来,秦筝创作出现繁花似锦的局面,一些专业作曲家投入筝乐创作,新作品不断问世,也为中国筝乐作品的创作带来新鲜元素,注入新的活力。《五陵吟》是魏军先生在2004年创作的一首乐曲。......
2023-08-25
魏军先生对于筝史的研究颇为丰富,尤其是对于“秦筝”的历史文化内涵有独到的见解。筝文化传承延续了两千多年,魏军先生追根溯源,对此乐器做出符合历史实际的恰当解释。同时,这也是先生连续三十余年对秦筝的研究中取得的优异成果。《关于“长安乐派”的发展与完善》是魏军先生理论建树中的一篇力作。长安乐派的兴起与成立,促进了魏军先生在筝曲创作领域中的发展目标和动力。......
2023-08-25
秦筝陕西流派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古筝专业在西安音乐学院的开设才正式被提出的,是一支建立在筝专业学科建设上的群体力量。但是“秦筝归秦”受时间的限制,也经过了陕西秦筝流派、秦筝陕西流派、陕西筝派的发展过程。因此秦筝陕西流派是靠集体的智慧、群体的力量发展起来的组织。......
2023-08-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