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古韵新声:魏军筝曲创作思变

古韵新声:魏军筝曲创作思变

【摘要】:在魏军先生任教30年间,创作的作品受到了筝界的肯定,并先后获得了陕西省及国家作品奖,以下通过介绍魏军先生代表性筝曲的创作思路来反映他的思想与认知变化。《三秦欢歌》创作于1986年,获陕西省1993年新作品奖。《乡音》创作于1992年,获1992年陕西省新剧(节)目创作奖;获第三届全国民族管弦乐展播作品二等奖。

在魏军先生任教30年间,创作的作品受到了筝界的肯定,并先后获得了陕西省及国家作品奖,以下通过介绍魏军先生代表性筝曲的创作思路来反映他的思想与认知变化。

《三秦欢歌》(筝独奏曲)创作于1986年,获陕西省1993年新作品奖。此曲描绘了陕西关中的风土人情,根据秦腔、道情、眉户、碗碗腔等陕西民间音乐素材创作而成,是一首地地道道的秦筝曲,乐曲表现了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三秦人民欢天喜地的心情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用音乐记录生活的点滴需要一个漫长的变异过程。在采访中先生谈道:“这首乐曲一直在我心中唱了很多年,直到1986年才把它写了出来……”这就是从生活到艺术的酝酿过程。这首乐曲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特征,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与精神面貌,也客观地反映出先生在特定历史时期中真实的内心写照。

《乡音》(筝三重奏)创作于1992年,获1992年陕西省新剧(节)目创作奖;获第三届全国民族管弦乐展播作品二等奖。乡音就是乡情,在这个黄土地上生活,在那一个历史阶段里,先生对陕西这片土地的乡俗、乡情的理解与认知促使他逐渐打开了创作思路,在演奏形式中不满足于一人弹奏一台筝的传统形式,扩展为三人重奏。不论从音乐和声色彩上、调式丰富性中、表演形式里,都在当时20世纪90年代的音乐创作中开创了新思路,开阔了艺术工作者与弹筝者的眼界。

婆罗门引》(筝齐奏)创作于1993年,获第三届全国民族管弦乐展播优秀奖,后收录在《三秦欢歌——秦筝曲集》CD 与《魏军作品》专辑中,属西安鼓乐筝曲。1991年,魏军先生与民乐系教师赴西欧六国访问演出,并演奏了西安鼓乐——《婆罗门引》,并与乐队共同演奏了套曲,这古朴典雅的音乐风格深受外国友人的喜爱,被他们称为来自“天国的乐音”。先生回国后,激发了音乐灵感,创作出筝齐奏曲《婆罗门引》。此时的魏军先生已不断地从艺术实践中寻找音乐元素,通过国内外的演出,积累了异国风情,给今后的创作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五陵吟》(筝与钢琴)创作于2005年,收录在《魏军作品》专辑中,获2011年陕西省首届民族器乐新作品三等奖。2002年,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与精神压力,魏军先生得了一场大病,饱受病痛与精神的折磨。此时的他第一个想到的是自己在这种状态下如何教学生、如何创作。这种悲伤、心酸无法转变,很长时间都处在一种心灰意冷的状态中。先生曾说过:“每一首乐曲都是一个故事。”这些旋律真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心声,既有肝肠寸断、痛彻心扉的苦楚,也有积极向上,从容乐观的洒脱。经过了长时间与病魔做斗争,先生终于从人生挫败中走了出来,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继续投入教学与创作中。此后的阶段是魏军先生事业的转折点、也是创作的黄金时期,很多非常优秀的作品都折射出了先生对于音乐矢志不渝的执着之爱,也体现了先生的深厚功底与深邃的音乐意境

《源》(筝与交响乐)创作于2009年,获2011年陕西省首届民族器乐新作品优秀奖。黄河是生命之源泉,流经千秋万代,而在这片黄土地上,浓浓的黄土气息扑面而来,仿佛听到了黄河水的咆哮声、呐喊声、呼唤声。同时作品也蕴含着中华文明的繁衍生息,流露出人们对未来幸福生活的企盼与向往,歌颂着中华大文化。这是一部继著名作曲家饶余燕教授所创作的《骊宫怨》之后的第二首与交响乐队协奏的筝曲,在专业教学中,已是一部大型筝乐曲。作为陕西筝派的代表人物,先生从音乐风格、演奏形式中都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也是第一次运用陕北音乐风格特点创作。乐曲既代表了黄河精神、时代精神,也表现了他的创作新思路。此时的先生对于生活已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睿智的思想意识。天、地、人是这首筝曲所追求的精神要素,先生对人文人性情感的诠释,对人与自然的统一,对天、地、人三者和谐的向往,正体现了筝这件乐器对于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精神理念的追求。

《大漠行》(筝与打击乐)创作于2010年,2011年获陕西省首届民族器乐新作品二等奖。乐曲根据阿拉伯音乐素材创作,表达了阿拉伯的民族情怀与人民英勇强悍、坚贞不渝的民族精神。魏军先生从写实逐渐演变为以民族音乐传统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加入现代音乐风格元素,从题材中拓展了思路,无论从风格、演奏形式、音乐表现力上,都使秦筝在这个领域中不断成熟。

笔者通过分析先生的创作思变过程,总结出陕西筝曲的发展、创新之路不仅要落实在陕西地方音乐风格中,更要吸取外来民族音乐特点,扩充、创新教学理念,拓宽陕西筝曲的创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