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乡居革命:完善乡村基础设施

乡居革命:完善乡村基础设施

【摘要】:完善乡村基础设施需要从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完善能源基础设施、完善水务基础设施、完善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四个方面入手。当前乡村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服务的短板依然明显,交通运输在服务和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大有可为。(二)提高电能消费在整个乡村能源消费中的占比要完善乡村能源基础设施网络,加快新一轮乡村电网升级改造。

完善乡村基础设施需要从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完善能源基础设施、完善水务基础设施、完善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四个方面入手。

一、完善交通基础设施

乡村地区的交通运输发展事关农业发展、乡村兴旺、农民致富,是保障乡村美好生活的重要方面。当前乡村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服务的短板依然明显,交通运输在服务和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大有可为。要统筹做好交通运输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交通扶贫脱贫攻坚、“四好农村路”建设等工作,加快补齐乡村交通基础设施短板,推进乡村交通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促进城乡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服务,提供支撑,当好先行。

第一,优化乡村交通运输网络结构乡村公路通达深度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以及乡村物流站点覆盖率低,村级邮政寄递网络不完善等问题依然较为突出。全国还有一些建制村不通客车,乡村客运经营管理模式滞后,集约化程度低,部分地区乡村客运班线“开得通,留不住”问题突出。

第二,进一步做好村内村外道路的衔接工作,做到内外贯通。要梳理乡村内部道路,做好内部道路与外部路网的衔接工作,使乡村路网内通外达。

第三,健全乡村公路养护管理长效机制乡村公路“重建轻养”问题依然存在,养护投入严重不足。按十年一个周期测算,约有100万公里的乡村公路需要大中修,占总里程的四分之一。

第四,提高村庄内部道路硬化水平。乡村内部道路硬化水平不高,要整理内部道路中的断头路,解决道路断面过窄等问题。

第五,将村庄静态交通问题提上日程。要切实搞好当前和未来村庄停车设施建设,未雨绸缪,解决好村庄停车问题。

二、完善能源基础设施

要着力加快农村能源结构升级,完善农村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筑牢乡村振兴之基。

(一)提升乡村能源消费在全国总能源消费中的占比

我国乡村有着广大数量的人口,有着经济发展的巨大潜能,因此,不断提高乡村能源消费总量的占比,既是乡村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又有着巨大的潜能。应当争取在我国全面实现现代化的时候,乡村能源消费量占全国能源消费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目前,乡村能源消费约占城乡能源消费总量的五分之一,占比偏低。这主要是由农民收入明显低于城市居民收入引起的。家庭收入是影响乡村能源消费的重要因素。首先,农户收入高,对能源的舒适度、便利性、卫生性等的要求就高,而收入低者则会更多地选择经济适用的能源;其次,农户收入高,就具备了承担成本较高的清洁能源的消费能力,使用清洁能源的可能性较大,而收入低者则缺乏这个能力,使用清洁能源的可能性较小。能源消费成本是影响乡村能源消费结构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总体上,在提高农民收入的过程中,要切实改善乡村能源消费,提高乡村能源消费在总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力争使之达到或接近三分之一。

(二)提高电能消费在整个乡村能源消费中的占比

要完善乡村能源基础设施网络,加快新一轮乡村电网升级改造。要推进乡村能源消费升级,大幅提高电能消费在乡村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国际能源署(IEA)研究表明,提高电气化水平是全球能源系统发展的驱动力。世界电力增长超过所有其他终端能源品种,过去30多年,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从9%提高到17%,2050年前将提升至25%以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提高电气化水平需要在供给侧和消费侧进行彻底变革,在供应侧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在消费侧通过热泵推动建筑物用能,实现以电代气,发展电动交通,实现以电代油等,提高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2]

1.为什么要提高乡村电能在总能源中的比重

第一,乡村电能是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乡村能源消费革命中抑制不合理的乡村能源消费,建立以电能为中心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乡村能源供应体系,发展乡村电能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带动产业升级,推动我国能源革命。

第二,乡村电能发展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电能是重要的清洁能源,但在我国,散煤的使用量大。散煤煤质差,燃烧后造成大气严重污染和雾霾天气频频出现。据估计,我国乡村每年生活燃煤约2.2亿吨,主要用于采暖和炊事,其中冬季采暖散烧煤约2亿吨。要逐步解决农村采暖中的散煤替代问题,在政策上要助力推进煤改电,以利于改善大气环境

第三,乡村电能是乡村振兴战略和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依托。城乡一体化、城乡融合发展,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使乡村居民过上现代化的生活。提高电气化水平是现代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同时,乡村产业振兴也要求提高电气化水平。

2.怎样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中的占比

第一,进一步强化乡村电网建设。到2020年,全国乡村地区基本实现稳定可靠的供电服务全覆盖,供电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乡村电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8%,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97.9%,户均配电容量不低于2千伏安,建成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安全可靠、智能高效的现代乡村电网,电能在乡村家庭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大幅提高。

第二,构建以电为中心的乡村现代能源体系。构建以电为中心的乡村现代能源体系,可以有效改善乡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推动乡村产业的转型升级,是实现乡村振兴,促进生态建设的需要。电能是清洁、高效、便捷的二次能源,终端利用效率高达90%以上;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提升一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可下降4%左右。

2000年以来,我国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由14.8%提高到近24%,预计2030、2050年将分别达到30%、40%。在世界大国中,日本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最高,达到了25.7%。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超过20%的国家还有韩国、法国、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和意大利。目前,我国总体上具备了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的革命,提升乡村电气化水平,构建以电为中心的现代能源体系的电网基础,要进一步围绕构建以电为中心的乡村现代能源体系开展工作。

(三)改善能源结构,减少污染

改善能源结构主要指减少散煤的使用,使乡村煤炭的使用量明显降低,改善城乡大气环境。

煤炭是我国最可靠的主体能源,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长期保持在60%以上。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国内散煤燃烧的过程都缺乏完备的环保处理设施,烟气大多直接对空排放。一方面,散煤灰分、硫分含量高导致燃烧后产生大量的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另一方面,燃用散煤的设施规模偏小,区域分布广,分散式燃烧方式难于集中管理,散煤污染远大于燃煤发电这种集中式的煤炭利用方式。有关研究表明,散煤燃烧排放是近年来雾霾天气频繁侵扰北方地区,造成大范围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治理雾霾的关键是整治散煤污染。其中,农村散煤消费是散煤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京津冀地区为例,每年散煤消费量占区域煤炭使用总量的10%,但对污染物排放量的“贡献”超过50%,是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根据散煤污染现状,要加快乡村散煤取暖的能源替代工作。实施居民取暖清洁化的当务之急是全面推广清洁煤炭、节能炉具的使用,长远之计是逐步通过集中供热、能源替代方式消除燃煤污染。这些措施实施后,北方地区能减少40%左右的污染物排放。

(四)大力加强可再生能源、绿色能源的生产与利用

一次能源可以进一步分为再生能源和非再生能源两大类型。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波浪能、潮汐能、海洋温差能、地热能等。它们在自然界可以循环再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不需要人力参与便会自动再生,是相对于会穷尽的非再生能源的一种能源。

在乡村发展可再生能源可以减少污染,降低能源的使用成本,改善乡民的生活。为了大力加强可再生能源、绿色能源的生产与利用,要做到以下三点:一要将可再生能源开发建设规模逐步扩大;二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三要建立乡村低成本可再生能源生产与供应体系。

发展乡村清洁能源既要考虑到我国乡村的发展要求,又要遵循清洁能源发展的客观规律。发展清洁能源的难题是如何保证能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清洁能源领域虽然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及陆续出台的一系列相应政策法规可供遵循,但具体到发展乡村清洁能源的实际情况,还需要一系列更为具体的政策、标准和法规才具有可操作性。

增加乡村清洁能源的占比,减少不清洁能源的使用,要做好如下工作:一要做好乡村清洁能源发展规划;二要加强乡村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三要加强宣传教育;四要搞好清洁能源服务体系建设;五要坚决淘汰不清洁能源。

三、完善水务基础设施

水是生命之源。完善水务基础设施包括推进乡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加强乡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一步推进乡村“厕所革命”工作等。

(一)推进乡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推进乡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目的是走出水的困局,让群众能用上水,用好水。近年来,各地持续加快乡村饮水工程建设,用上水的问题已大部分解决,但是饮水安全难以保障,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加之乡村饮水工程重建设、轻管理,缺乏资金,使得群众用水安全感不可持续。因此,要加速提升乡村供水设施建设。一方面,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供水设施管理机制;另一方面,要鼓励引导吸收社会资本,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结合优势,打通乡村用水最后一公里。要以安全饮水为本,带领群众走出“水”的困局,持续增强群众用水安全感。

(二)加强乡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在所有乡村基础设施中,排水设施是一个短板。在逐步解决了乡村饮用水问题之后,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着手解决乡村排水问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曾经对我国具有代表性的9个省43个县74个村庄进行了入村入户调查,结果显示:96%的村庄没有排水渠道和污水处理系统。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不仅影响村民日常生活环境,而且给乡村的饮水安全带来了威胁。[3]随着乡村经济水平的提高,乡村的用水量越来越大,原有的排水系统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乡村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由于没有排水管网系统和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80%以上的生活污水只能在不经过任何处理的情况下排放,直接流入江河湖泊,造成了严重的水环境问题。

乡村水环境治理的基本措施:一是完善乡村排水工程;二是建立污水处理设施;三是开展养殖业粪便无害化处理;四是防治工业废弃物污染;五是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乡村排水系统的建立与逐步完善,关键在于加大投入力度,以逐步补齐乡村排水设施的短板。

(三)进一步推进乡村“厕所革命”工作

要在现有乡村改厕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乡村“厕所革命”工作,让农民用上卫生、方便的厕所。

总之,乡村水务基础设施的建设,一要推进乡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二要加强乡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使县、镇、乡的污水处理能力大大增强[4]三要进一步推进乡村“厕所革命”工作。

四、完善垃圾处理基础设施

据统计,我国乡村生活垃圾年产生量大约1.5亿吨。乡村垃圾治理仍然是乡村环境治理中的短板,与农民群众的期盼还有较大的差距,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国乡村生活垃圾的特点:组分复杂,危害严重;垃圾分布、产生量及组分特征,地域差异性大;垃圾产生量及组分特征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密切相关。

我国乡村生活垃圾处理的发展状况:乡村生活垃圾处理已初见成效;乡村垃圾处理基础设施有了一定改善;乡村垃圾治理的资金投入力度在不断加大。

目前,乡村垃圾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个。一是资金支撑不足。与城市、工业环境污染的资金投入相比,用于乡村环境整治的资金投入仍然比较少。因为缺少稳定、充足的资金来源,所以难以保证乡村生活垃圾治理的持续性,治理效果不理想。二是缺乏分类别、差异化的乡村垃圾治理技术体系和模式。乡村垃圾的分布点多、面广,各地情况不尽相同。比如说,有的村庄毗邻城市,人口密集;有的地处偏远山区,居住分散;有的在生态敏感区,生态较为脆弱。这就需要各地因地制宜地确定适宜本地域特点的治理方式。三是乡村地区垃圾分类进展缓慢且缺乏有效的方式。[5]

针对乡村垃圾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解决方法:一是加大资金投入,保证乡村垃圾治理的持续性;二是建立适应地方条件、分类别、差异化的乡村垃圾治理技术体系和模式;三是加快开展乡村垃圾分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