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适度集约规模建设,乡居革命成果

适度集约规模建设,乡居革命成果

【摘要】:随着乡村农民对住宅要求的提高,统一建设也应逐步成为乡村住宅建设的主体,因为“适度集约规模建设”能够改变各农户零散建设过程中单方造价高、能耗高、规划设计不合理等问题。有鉴于此,未来的乡村住宅建设,应主要采取“适度集约规模建设”模式。适度集约规模建设,带来了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带来了富有美感的规划设计,也带来了良好的村庄和村落建筑形态。

过去,统一建设是城市住宅开发的主要建设模式。随着乡村农民对住宅要求的提高,统一建设也应逐步成为乡村住宅建设的主体,因为“适度集约规模建设”能够改变各农户零散建设过程中单方造价高、能耗高、规划设计不合理等问题。有鉴于此,未来的乡村住宅建设,应主要采取“适度集约规模建设”模式。

随着乡村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一些发达地区的乡村在建设上进行了相对集中的探索。例如,上海市政府2005年提出了四级城镇规划体系的初步设想,进一步明确了郊区实现“城乡一体化,乡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农民市民化”构想的途径。未来,中心村将成为农民集中建房的主要载体,成为农民未来居住的基本单位,个人自建住宅由于自发性和随意性较强,占地较多,将受到一定限制[10]

一、提高乡村建设水平

乡村住宅是分散与集中的结合点。说它分散,是因为它相对于城市而言密度低,较为分散。说它集中,是因为它是在千百年间逐渐聚集形成的相对集中的居住状态。因此,它既有分散的某些特质,又有集中的某种形态。乡村的建设,自古以来都处于一种自发状态,在开发建设上比较零碎分散。零碎分散的乡村住宅用地及零碎分散的乡村住宅建设,都存在诸多缺点。

改变乡村居民建房各自为政、零碎分散的状况,有利于提高乡村住宅的建设水平。应该做到以下四个方面: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形成良好的村庄形态;提高乡村的建筑质量;节约资源。

1.提高规划设计水平

过去,规划设计资源更多地向城市倾斜,今后,应当改变这种状况。要下力气研究乡村的规划设计,研究这种规划设计的个性与共性,研究适合乡村的既经济又实用的建筑体系。要逐渐把乡村的规划设计水平提起来,使之适应乡村发展和建设的需要。

第一,重视乡村规划设计工作。要改变乡村规划设计可有可无,村民建房全靠工匠心口相传的情况。要把现代科学的规划设计体系引入到乡村建设中来,高度重视乡村建设中的规划设计工作。

第二,在规划设计中突出乡村特色。怎样突出乡村特色?就是在规划设计的整个过程中,实事求是,一切从乡村的实际出发,坚持问题导向,规划设计首先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要想突出乡村特色,就要深入研究城市和乡村的异同,把乡村规划设计建立在乡村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突出乡村特色,不是简单地否定城市规划设计的方式、理念,而是更多更好地吸收城市规划设计的营养,为乡村规划设计所用。

第三,借鉴国内外优秀的乡村规划设计成果。我国的乡村发展,比起发达国家,要落后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在短短的几十年中,要赶超发达国家,实现乡村的现代化,就必须向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发展经验,特别是借鉴国外优秀的城乡规划设计成果。与此同时,国内一些沿海发达地区的乡村,已经率先实现了现代化,欠发达地区的乡村规划设计,也应学习这些优秀的乡村规划设计成果。总之,要善于借鉴与吸收国内外优秀的乡村规划设计成果,为新时代乡村的发展建设服务。

第四,让规划和设计落地。规划和设计要接地气,能落地,核心就是要符合实际。规划师与设计师必须充分研究乡村发展建设中的主要矛盾、主要问题,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要到乡村居民之中,体验他们的生活,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制出一份切合实际、科学合理、符合乡村居民意愿的规划设计方案来。但这还不够,还必须有一套保证该规划设计方案贯彻实施的有力措施,让规划设计方案落地。

2.形成良好的村庄形态

对乡村的平面形态和肌理,要有深入的把控。适度集约规模建设,就为这种宏观的把控提供了可能性。

这里不是说自然生长出来的村庄形态就不是良好的村庄形态。许多自然生长的村庄,也具有良好甚至完美的形态。但是对于大多数村庄来说,人为的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能够更快速、更经济地带来良好的村庄形态。良好的村庄形态包括两方面的内涵:一是具有科学性,经济而集约;二是具有美学价值,空间环境和建筑具有美感。

适度集约规模建设,带来了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带来了富有美感的规划设计,也带来了良好的村庄和村落建筑形态。

规划师和设计师要以追求真为己任,把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奉献给乡村;规划师和设计师要以追求善为己任,把妥善解决村民的需要放在首位;规划师和设计师还要以追求美为己任,追求村庄的完美形态,追求村庄的完美空间,追求村庄的完美建筑。

某乡村住宅设计竞赛中的总平面方案

3.提高乡村的建筑质量

分散零碎的乡村住宅建设直接导致建筑的质量不高。建筑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一是建筑材料质量缺乏保障;二是工程建设缺乏监理;三是工匠缺乏系统的培训,水平不高。

第一,建筑材料质量缺乏保障。分散零碎的乡村住宅建设,其建筑材料无论是来于自购,还是来于施工队承包,质量都难以得到应有的保障。

第二,工程建设缺乏监理。农民自建或请施工队建设住宅,不像城市住宅建设那样,有较为完备的施工、监理和质量保证体系。工程建设缺乏监理的结果是,建筑质量不易控制,良莠不齐,甚至影响居住的安全性和住宅的使用寿命。

第三,工匠缺乏系统的培训,水平不高。乡村工匠,多数都是师傅带徒弟,一代代传帮带,以经验教学为主,缺乏系统的培训,水平不高。

适度集约规模开发,能够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一是有效把控建筑材料质量;二是有效实现工程监理;三是提高工匠的施工水平。

4.节约资源

分散建筑导致资源浪费。一方面,建筑大量小、散的垂直分户住宅,增加了大量的墙体面积,浪费了大量的建筑材料,导致住宅造价上升,给资源造成极大浪费。据调查,分散零碎的开发建设,比起集中开发建设,在同样的建筑面积和质量标准下,至少需要多投入15%~30%的费用,浪费十分惊人。另一方面,由于建筑物较为分散,造成在整个住宅的生命周期内,能源大量浪费。

村落不够集中,有其历史和现实根源。究其本源,还是住宅建设不够集中。住宅建设不够集中,今天建一栋,明天建一栋,造成的结果是建筑物比较分散,导致村落比较分散。住宅建设不够集中的建设体制,导致整个村落缺少统一的规划设计,缺少统一的规划设计,导致村落在建设过程中缺少总体控制,缺少总体控制导致村落凌乱,缺乏秩序,不够集中。另外,即使有了良好的规划设计但没有集中实施,还是会造成村落不够集中,造成土地的浪费和基础设施投入的增加。

二、促进建筑业转型

不管承认与否,我国建筑业已经进入了转型期。

随着城市居住水平的提高,许多城市的住宅建设已经逐步饱和,未来相当多的城市住宅建设,已经不再是激进的大拆大建,而是温和的城市更新。建筑业往哪里去?它面临抉择。一个重要的出路,就是逐步参与乡村建设。如果能够在全国形成适度集中建设的乡村住宅建设模式,将对我国建筑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集中的适度规模建设带来了诸多好处,其中重要的一个,就是为建筑业提供了新的相对稳定而广阔的市场。而我国的建筑业,也要适应这种市场的变化,主动而积极地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