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乡居革命:科学编制与实施村庄规划

乡居革命:科学编制与实施村庄规划

【摘要】:要科学编制总体规划,就必须把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结合起来,上下联动,不断互动,最终形成“有用的”实用性总体规划。村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核心是控制用地规模,做到节约土地。(三)科学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是制定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是详细规划的一种。

对于传统乡村居住区的更新与改造,始于对原有乡村居住区村落形态的梳理和概括,之后是运用现代居住区的科学理论,谋划未来乡村居住区的新形态。对未来新的乡村居住区形态的谋划,是建设美丽乡村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一、科学编制村庄规划

要想改变过去村落用地松散零碎的状况,就必须搞好村庄规划工作。规划的首要任务,就是节约乡村的建设用地,坚决控制住村庄的规模。如果还照着老的办法,每家划定一块宅基地,任由各家各户自由建设,乡村的建设用地,永远也不能达到集约的目标。要使土地集约利用,就要在规划和建筑形态上下功夫。不能再搞一块土地建设一栋住房的那一套,而要实现住宅的适度集中建设、适度规模建设。整个村落要有总体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并且要按照规划实施。

分散的传统乡村居住模式

新的中国乡村住宅区的规划,应该是一种什么层面上的规划?笔者认为,它应该是一种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结合。建议未来的乡村新住宅规划,由宅基地分配规划变成住宅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带修建性详细规划。我国的住宅规划,经历了从摆房子到划分地块的革新过程,但是在乡村规划中,似乎应当重新把划分地块与摆放房子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所做出的规划才更实用,更管用。要在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同时,注意规划类型的多样性、适应性。

(一)科学编制总体规划

村庄有大有小,但总体规划却必不可少。总体规划,解决的是村庄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空间结构问题。村庄的总体规划,应从村庄的实际出发,不要简单地划分地块了事,而要结合村庄建筑的实际情况,画出总平面图,明确路网结构和居住用地结构。

要科学编制总体规划,就必须把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结合起来,上下联动,不断互动,最终形成“有用的”实用性总体规划。特别要在用地规模控制上下功夫,否则,总体规划就是纸上谈兵,“墙上挂挂”而已。

(二)科学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城市、乡镇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城市、镇总体规划的要求,用以控制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及空间环境的规划。村庄不同于城市,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村庄甚至不用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但随着乡村建设的发展,随着村庄建设水准的提高,特别是随着村庄城镇化的发展,探索适应乡村建设特点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势在必行。村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核心是控制用地规模,做到节约土地。在节约土地的问题上,既要考虑历史的延续性,又要符合时代的要求。这就要求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结合起来,协同工作,以实现土地的节约。

(三)科学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

修建性详细规划是制定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是详细规划的一种。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满足上一层次规划的要求,直接对建设项目做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并为下一层次建筑、园林和市政工程设计提供依据。乡村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不能简单等同于城市的修建性详细规划,而应更多侧重于土地的整理与建筑方案的结合。要做到乡村村落土地的集约使用,就必须为乡村制定修建性详细规划。其后的建筑设计,应当遵从这一修建性详细规划所确定的建筑的基本体形,以确保修建性详细规划对用地的控制落到实处。按照修建性详细规划进行村落的更新改造,有时可以一气呵成,有时必须分期分片进行,有时还要逐渐更新。但无论采取何种更新方式,都要有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魄力和定力。只有这样,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村落的空间形态控制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要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就要在乡村建筑的形态上下一番功夫。首先要改变乡村规划只划定地块、不做建筑设计的现状。只有将地块划分和建筑设计结合起来,才能获得合理的土地集约利用方案。要下决心从现在改起,改变过去的规划形式和规划内容。规划要落地,接地气,就必须具有可实施性。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一大优点是把抽象的地块变成具象的建筑,即把划分地块和摆放房子结合起来。这种结合,对于乡居来说,可能更为有用。

(四)认真梳理和改进乡村规划

第一,要确立规划设计在当代乡村住宅建设中的首要地位。政府在乡村住宅的建设或改造过程中,有的提供部分资金,有的提供部分材料。但是,农民们实际上最需要的是政府提供科学合理并具有艺术性的规划设计。一座住宅,成本几十万元,只要拿出百分之三到百分之五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在后续建造中,所节约的成本,远远不止这百分之三到百分之五。而且,合理的规划设计能创造合理的生活方式,将使几代人受益。因此,必须把确立规划设计工作的龙头地位贯彻在乡村建设的全过程之中。用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代替过去不科学、不合理的规划设计,将大大延续乡村建筑的使用寿命,切实提高资源节约水平,改善农民的实际生活环境。

第二,要建立政府替农民购买规划设计的机制。政府在乡村住宅的建设过程中,与其补贴一定的费用给农民用于建设,不如替农民购买规划设计,这样对乡居水平提升所产生的作用会更大一些。乡居水平要提升,就要求科学合理和专业的规划设计。当前的情况是,乡村缺乏专业的规划设计人员。因此,在乡居建设的整个过程之中,要加强专业规划设计人员的参与,改变乡村建设缺乏规划设计的现状。专业的规划设计人员,也应积极投身乡村建设的整个过程,改变重城市规划设计、轻乡村规划设计的现状。要探索建立政府替农民购买规划设计的机制,把乡村规划设计放在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使美丽乡村建设建立在更加坚实可靠的基础之上。

第三,要从传统村落形态的现代化入手,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村庄生活。在扬弃传统村落中的不合理成分和不适合当代人生活的部分的同时,应充分保留其合理的内容,使新的村落既在一定程度上传承原有村落积淀的历史文脉,又适合当代人的生活,适合当代人的需要。当代农民究竟有哪些居住的需要?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要切实地研究,科学地回答。要想获得科学的答案,没有别的捷径可走,只有老老实实地体验乡村生活,认认真真地进行实地调查。此外,还要认真研究城乡居住的异同、国外乡居与中国乡居的异同、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乡居的异同。要坚决从传统村落形态的现代化入手,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乡村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既具地方特色又有时代特征的乡村规划设计。

第四,要改变规划设计中见物不见人的情形。规划,不是要规划出冷冰冰的钢筋混凝土森林,而是要规划出具有现代乡村人情味道的空间和场所,让人始终成为规划服务的核心。要体现人情味,更好地为乡村中居住的人服务,就要先搞清楚在这个具体的乡村中居住的人的情况。要进行的不是泛泛的人口调查,而是精准的人的调查。例如,有的村庄,青壮年大都外出务工,留守的多是老人和孩子,规划前,要先搞清楚这些留守人员的需求,同时兼顾外出务工人员的长远需求。总之,要改变规划设计中见物不见人的情形,既要见人,又要见物。

第五,要考虑乡村交通工具的变革。汽车正在逐步进入中国乡村家庭,因此,现代乡村村落的规划设计必须考虑小汽车对村落形态、道路系统、建筑设计等的影响。要科学合理地确定乡村内部道路的断面,满足小汽车通行的需要。要大力解决乡村静态交通问题,做好停车场所的规划设计。在这一点上,要有超前意识。在城市的规划设计中,我们不是没有吃过停车位滞后于实际需求的亏。因此,在乡村建设中,要未雨绸缪,早做安排。

第六,要切实改进能源结构。我国乡村的能源结构正在悄然发生变化。煤改气、煤改电推动了乡村能源结构的调整,乡村的规划必须适应新的能源结构。能源结构的改变,实际上是乡村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乡村经济发展了,必然要新的能源结构与之相适应。要大力推进乡村电能设施和电网建设,提高电能消费在乡村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在适宜的地区,应推进天然气等高质量清洁能源的使用。总之,规划设计要从改进能源结构入手,科学合理地预测乡村的能源消费。

第七,要考虑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我国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距离人民群众的希望、舒适居住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要重视村庄实体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其次,要抓好社会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好教、科、文、卫、体等基础设施。

二、重组村落内外交通

重组村落内外交通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确立交通先行的指导思想、合理组织乡村外部路网、科学规划内部道路系统、合理设计村落道路断面、解决村落静态交通问题。

(一)确立交通先行的指导思想

尽管多年来我国乡村交通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我国乡村交通不够便捷的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那些欠发达地区,乡村交通总体水平偏低。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无论是发展经济还是建设乡居,都要确立交通先行的指导思想。

(二)合理组织乡村外部路网

要系统地解决乡村内部交通问题,就必须先解决好乡村的对外交通问题,特别是对外道路与内部路网的接驳问题。村村通公路工程是国家构建和谐社会、支持乡村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该工程旨在实现所有村庄通沥青路或水泥路,以突破乡村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解决亿万农民的出行难题。村村通的外部交通线,应当充分考虑与乡村内部道路的接驳,为形成乡村良好的交通环境提供支撑。村村通的外部道路,还应该在“通”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改造,为乡村提供良好的外部交通环境。

目前,村庄对外公路等级普遍偏低,需要进一步提升等级。另外,还有一些村道的布局不够合理,需要进一步优化

(三)科学规划内部道路系统

第一,科学规划乡村内部路网。决定村落基本形态的是村落的骨架——路网系统。如果村落内部交通组织欠佳,就会直接影响村落的形态。所以,要改善村落的形态,就应当从村落的内部交通入手。科学规划乡村内部路网对形成集约有度的村落形态而言意义重大。

第二,科学规划村落路网形态。按照路网系统的不同,路网形态可以分为链状形态、树状形态、环状形态和网状形态。决定路网系统形态的是对外交通状况、地形和各种历史因素。在上述四种村落路网的基本形态之外,还有一些混合形态和变形,但这四种类型,基本上可以概括我国村庄路网的形态。在规划村落内部路网时,要根据村落的对外交通状况、地形与各种历史因素,科学地确定该村落采用何种路网形态。

第三,科学规划村落路网间距。在确定村落路网形态的基础上,要科学规划路网间距。路网间距决定了住宅建设用地地块的进深,而住宅建设用地地块的进深如何,对能否节约土地资源有决定性的影响。

江西省新余市某村落,内外道路贯通

总之,科学规划乡村内部路网、科学规划村落路网形态、科学规划村落路网间距,对集约使用乡村建设中的土地资源、构建美丽的村落形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当给予高度重视。

(四)合理设计村落道路断面

对于道路断面的设计,在城市规划中受到较多的重视,但在乡村规划中往往重视不够。对于村落道路断面的设计重视不够表现在:将就自发形成的道路断面,或者对道路断面缺乏通盘考虑,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合理的村落道路断面对村落未来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它将对村落形成科学合理的骨骼起到关键作用。因此,道路断面问题必须认真研究并认真解决。再过二三十年,在我国的大多数村庄中,预计大多数住户都会拥有小汽车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村内科学合理的道路系统和道路断面就会显得愈发重要。

(五)解决村落静态交通问题

如前所述,可以预见的未来二三十年,大部分乡村住户都将拥有自己的私家汽车。这些汽车在村落中的停放问题,也就是村落静态交通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从现在开始就要未雨绸缪,在规划中做出恰当的安排。要预测村庄的汽车数量,合理规划村落静态交通体系。在建筑设计中,既要在住宅中留出内部停车位,也要在村庄中留足公共停车位,为村庄的长远、持续发展留余地。

三、把握居住建筑群体形态

要准确把握居住建筑群体形态。在乡村,最好的经济科学的建筑群体形态应该是联排住宅。

首先,联排住宅楼层不高,密度适当,容积率适当。这对于在提高舒适度的同时节约土地十分有利。

其次,联排住宅的体形系数较为合理,在低层高密度的情况下,相对于独栋式、双拼式或合院式住宅,其体形系数相对较低,有利于住宅节能。

再次,联排住宅的舒适度较好,符合经济宽裕后乡村居民的生活需要。

最后,联排住宅符合现代化生活的需要。

四、完善公共活动场所

村落公共活动场所是村落文化的栖息地,完善村落公共活动场所是保持村庄文脉延续的重要手段。

联排住宅

(一)厘清乡村公共活动设施存在的问题

我国传统村落的公共活动场所颇具特色,但现代化的生活要求创造新的公共活动场所。近年来,在新乡村建设中加强了村庄公共活动场所的梳理和建设,但还存在不少问题:公共活动场所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活动;公共活动场所对村庄主要人群的针对性不强;公共活动场所的活动空间面面俱到,缺少特色;公共活动场所的场所感缺失;公共活动场所缺乏可持续性。

第一,公共活动场所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活动。公共活动场所的存在,依赖于公共活动本身。怎样组织乡村公共活动,恰恰是公共活动场所规划设计中的薄弱环节。应当按照公共活动的需要规划建设公共活动场所,有的放矢,使物质空间的存在有所依托。但是,目前村庄公共活动场所的建设缺少系统的规划,与村落中的居住建筑结合得不佳,与村庄中绝大多数居民的实际需求不相适应,缺乏传统公共活动场所的那种“生长感”。村落公共活动场所适用性下降的最终结果是村落公共活动场所的利用率不高。

第二,公共活动场所对村庄主要人群的针对性不强。乡村的留守人员主要是老人和孩子,他们是乡村公共活动场所活动的主要人群。但乡村在公共活动场所的营造中对这些主要人群的针对性不强,甚至照搬照抄城里的模式,结果是所建的公共活动场所与乡村主要人群的实际需求脱节。

第三,公共活动场所的活动空间面面俱到,缺少特色。在公共活动场所的布局和建设过程中片面求大求全,不考虑村庄规模、村庄特点,企图在所有的村庄中都建立完整的公共空间体系,而不是结合村庄实际情况有所取舍,结果是投资撒了沙子,而许多公共场所缺少特色。

第四,公共活动场所的场所感缺失。场所不是建筑,也不等同于空间。场所是具有文脉意义的空间。在村庄中新建一些公共建筑,或者开辟一些公共空间,并不能自然成为公共活动场所。许多村庄的公共活动场所恰恰缺少场所感,也就是存在文脉意义的缺失。

第五,公共活动场所缺乏可持续性。许多公共活动场所存在“重建设”“轻管理”问题。一些公共活动场所建成后被挪作他用。一些建成的公共活动场所,在后续使用过程中缺少维护经费,逐渐湮灭消失。总体上,乡村公共活动场所可持续性缺失。

叶丽琴关于公共空间的研究结论也适用于公共场所。她认为公共空间是连接村落外部及室内的过渡空间,更是农户生产和公共活动的主要场所。随着乡村人口的变化,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升级,村落呈现结构分散、无序扩张的状态,村落空间转型加剧,新型乡村社区建设成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抓手。公共空间作为新型乡村社区建设的重要一环,空间的整体协调有利于整个社区空间的效能和形象的提升。新型乡村社区这一新的居住模式在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打破了农户传统的交往方式,暴露出诸如空间尺度无序、“城市社区偏向”、与农户需求脱节等问题,导致新型乡村社区建设阻力加大,农户社区认同感低。群众是公共空间产生的根本,真实、客观地了解农户,掌握其公共空间利用偏好,从农户需求出发,合理规划和建设社区公共空间,不仅有利于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还能促进乡村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提升农户社区领域感及幸福感。[2]

(二)梳理公共活动场所

经过梳理,规划设计公共活动场所应注意以下五个方面:创造乡村公共活动;针对村庄主要人群;突出重点,避免面面俱到;形成公共活动场所的文脉;加强乡村公共场所管理。

第一,创造乡村公共活动。传统的乡村公共活动场所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存在传统的公共活动,如祠堂中的祭祖活动,戏台和周围空间的观戏活动等。随着乡村现代化进程的演替,乡村出现了传统公共活动消失而现代公共活动又尚未真正产生的公共活动的真空。而一些规划设计者往往无的放矢,脱离公共活动去规划设计公共活动场所。因此,很有必要创造新的乡村公共活动。乡村的公共活动与城市的公共活动相比,有许多共性,也有许多不同,这一方面是由乡村和城市的文化差异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由乡村和城市的收入差异造成的。我们的时代呼唤当代的乡村公共活动,我们的规划设计者要善于创造新的乡村公共活动。

江南传统村落中的戏台,村落的重要公共活动空间

第二,针对村庄主要人群。乡村公共活动场所的设置,要针对村庄主要人群。目前,很多村庄出现“空心化”现象,老人多,孩子多,妇女多,因此,在乡村公共场所的设置上,要考虑到活动人员的针对性。但是,又不要过分短视,还应预留人员重新发生变化时的余地。

第三,突出重点,避免面面俱到。乡村的集中度较城市低,乡村聚落的规模较城市小,这就决定了乡村聚落中的公共活动场所的数量不会像城市中那样多。因此,在规划乡村公共活动场所的时候要有所取舍,突出重点,避免面面俱到。要善于抓住某一个乡村最急需的公共活动场所是什么,最急需的公共活动场所是哪几个,围绕着这些重点做文章。

第四,形成公共活动场所的文脉。要形成公共活动场所,就要形成公共活动场所的文脉。过去,对城市的文脉和文脉延续的研究较多,而对乡村的文脉和文脉延续的探讨则较少。其实,乡村的文脉传承同样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过去,规划师和建筑师一提起文脉的延续,大都会采用提炼符号的做法。这种做法,既对也不对。因为除了提炼符号,更重要的是提炼生活,让传统“活”下去。

第五,加强乡村公共场所管理。对乡村公共场所,往往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要切实加强乡村公共场所的管理、维护,使乡村公共场所真正能够为村民活动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