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大学生如何培养创业精神

大学生如何培养创业精神

【摘要】:二是开设创业教育类课程,如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训练课、创业教育学、创造技能与方法等。目前,美国的创业教育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内容涵盖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直到研究生的正规教育。而我国高校由于教学体制、师资结构和教学资源等问题制约,仅有5%的大学生接受过体系不完整的创业教育。可以说,我国的创业教育还处于启动或者萌芽阶段。

创业精神的培养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之间完成,需要同学们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有意识地培养,潜移默化地铸就。

(一)通过知识和技能学习来培育

不论哪种层次的创业精神,都要求创业者或创新者们能够掌握和运用一定的能力来解决问题。这些不是先天具备的,都是后天培养的。人们将能力分为知识、技能和特质。没有主动、持续的学习,很难获得有效、实用的知识和技能。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运用合理的学习方法,养成主动学习持续学习的习惯,会有助于大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培育创业精神。一是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将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培养渗透于知识学习、技能训练之中,既避免了空洞说教,又找到了依托和载体。同时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感。如以文科类为载体渗透创业意识培养,以理科和工科为载体渗透创业技能、能力的训练。二是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如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训练课、创业教育学、创造技能与方法等。

(二)通过实践和实训活动来培育

创业精神是一些高度行为特征的集合,作为行为特征需要在行为的多次、反复的强化中才能形成。任何实践活动以及与创业相关的实训活动都需要参与者付出实际行动来完成。良好创业精神品质的形成重在实践训练,积极的实践能带来及时的反馈和成就感,也能带来节节成功的喜悦;切切实实地投入到创业实践中去,定能磨炼出坚强的创业心理品质。一是学校要构建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便利,如创业见习基地、创业实习基地和创业园等,实现产、学、研一体化。二是社会要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岗位供学生选择,如勤工俭学岗位、社区服务岗位等,使其经受创业实践熔炉的考验。三是大学生自己课余主动参与创业实践,熟悉各种职业特点和自己的能力特点,积累创业经验,增长创业才干,减少将来创业的盲目性。大学生应多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校园活动、创新训练、沟通训练、拓展训练、创业实训、创业大赛、创业讲堂、创业社团等实践活动,会有助于强化自身的行为特征,培育创业精神。

(三)通过承继前人精神来培育

精神是物质的最高产物,与物质相比,它有承续性、超越性、广泛性、不可磨灭性等特点,即某一精神产品可以代代相承袭,可以为不同的人的族群使用,可以广泛用于不同的领域,不仅不被磨损而且可以发扬光大。创业精神自古有之,当代的创业精神已经构成一个精神体系,涉及创业意识、创业观念、创业责任、创业态度、创业激情、创业思维等方面。这些还可以再列出若干创业精神。如,创业责任的精神内涵可以包括:诚信精神,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社会利益、集体利益、公众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精神等。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正确的道路应该是这样的,吸取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前人创业表现的精神都是人们宝贵的财富,应当好好学习,好好应用并发扬光大。

课堂活动

头脑风暴:大学生创业与就业的差别

填写这个表格,体会大学生创业与就业的差别。

表8-2 就业与创业差别二

(续表)

专家视角

一、创业基础教育不是为了办公司

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和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然而,创业教育在我国却相当薄弱。清华大学创业中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在创业教育方面,中国的平均水平低于全球创业观察(GEM)统计的平均水平。中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而发达国家有的高达20%~30%。

目前,美国的创业教育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内容涵盖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直到研究生的正规教育。而我国高校由于教学体制、师资结构和教学资源等问题制约,仅有5%的大学生接受过体系不完整的创业教育。可以说,我国的创业教育还处于启动或者萌芽阶段。

2012年8月初,教育部印发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对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作出明确规定。创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是要使学生掌握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了解创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和全面发展。

创业教育和创业是两码事,创业教育重在于“教育”,而创业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商业活动,创业教育更多地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素质,发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并非要鼓励大学生毕业后都立即去创办自己的公司或者经营自己的店铺。我们有必要厘清这个大前提,否则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创业教育的实施或可以被高校的“就业率”戕害,单纯演变为一场创业技能培训,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到创办企业的活动中,背离了创业教育的初衷。

作为一项学校实施的教育活动,甚至是“必修课”,创业教育的实施对象自然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而创业则是个性化、个体的活动,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要参与到创业的活动中去。其实,高校在实施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还可以继续细化、分类实施创业教育:一种是大众化的,面向全体的在校生,重在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另一种是个性化的,对于有创业愿望和具备现实条件的,应该给予充分的指导和帮助。(引自:若尘《中国青年报》2012年10月22日11版,有删改)

二、俞敏洪:为什么人一辈子一定要有一次创业

这个世界有很多座山,也有很多条路,创业之路就是那条通向山巅的最难之路,这条路充满艰难险阻,需要不断翻越一个个的山丘,山丘之上写满了关于选择、勇气、挣扎、失败、成功的故事。

对很多人来说,创业只是好奇和时尚,所以当他们走到山腰,意识到这条路其实是“自我折磨”的过程,于是转身,下山。

可对于有些人,如果不创业,他们会后悔一辈子,会充满遗憾度过余生;他们清楚意识到生命无法永生,不能去过那种没有挑战的庸常人生,对创业有着强大的内心引力。

当一个人在内心引力的作用下全身心投入创造新事物的过程中,很容易进入“心流”的状态,会无比专注于手头的任务,以至于周围的一切都感觉不到了。在心流中,行动和意识合二为一。时间飞逝如电,自我消失,一切的一切,无论精神上还是肉体上,都达到巅峰状态。

当梦想往往无法带给人们世俗的享受,但一切创造力的源泉,正是内心深处来自梦想的引力。王胜江,就是这样一个有着强大内心引力的不安分子,他在40岁人生最辉煌之时毅然跳出生活舒适区,成为商业地产界转型创业投资第一人。

对于创业者,王胜江一方面鞭策“创业者只有亲力亲为,以一当十才可能成功”,另一方面鼓励“只要不放弃,一直坚持,总有一天会成功”。他相信自己到60岁的时候,还会保有一颗创业创新的心,相信胜败由心力而生。

王胜江平均每个月跑3个城市,做4场校园公益创业讲座,5场创业路演大赛,24篇创业点评文章,点评超过100个创业项目,平均每天处理5个事件,经常来回200公里的奔波,在车里处理公务。他把创业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和心得毫无保留地写入《创业生存法则——迈向成功的10堂必修课》这本书中,希望创业者们找到自己的内心引力,少走弯路,最终能挤进成功这道窄门。

对创业者来说,真正想厚积薄发的积蓄力量,不读书是不行的。读书可以给人带来三样东西:情怀、胸怀和气质。而一个人的情怀、胸怀和气质绝对是长远能把事情做下去最好的三个动力。要保持读书,把情怀修炼出来,胸怀修炼出来,把气质修炼出来。

其实除了传统意义的工作,人生本来就可以有很多不同,既然人生只有一次,选择你爱的,怎么选都不会错。人生一辈子一定要有一次创业的机会,当然这样的创业机会可以是几个朋友一起创业,也可以是先单独创业。

创业是艰难的,需要容忍和忍受这个世界上的各种关系,甚至有的时候必须屈服于某种既定的规则、习惯和习俗,但要知道,人是可以站起来行走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