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约》及《京都议定书》作为一个国际环境协定,其意义及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了其协议本身,对全球经济及政治的影响逐渐显露。但是,由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趋势,以及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结构的特点,国际气候合作制度的产生同样会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产生影响。需求的减少将导致国际市场的原油价格渐低,进而减少OPEC国家的收入,减排量越高,对石油的需求越少,对OPEC国家的经济影响就越大。......
2023-08-25
(一)谈判各利益集团的立场
国际气候谈判过程中,以经济发展水平和各国政治立场为主要决定因素,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伞形国家”集团、欧盟和由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七十七国集团加中国”之间三足鼎立的格局。
“伞形国家”政治上较为松散,包括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俄罗斯、乌克兰以及其他非欧盟国家等。这些国家是能源消耗大国或温室气体减排压力较大的国家。
美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4%,却排放占世界排放量的25%的温室气体,是能源使用第一大国。加拿大的能源使用量也相当大,以仅占世界人口的0.5%,排放量占据世界第八位。日本是温室气体排放量仅次于美国、中国、俄罗斯,居世界第四位的排放大国。由于这些国家能源需求大,节能减排必然影响其经济的发展,因而都反对立即采取减排和限排措施,主张弹性减排机制,赞成通过国际碳排放贸易和吸收碳汇来缓解国内减排压力。反对发展中国家不承担减排义务的主张,认为发展中国家同样应承担减排义务。
欧盟国家经济发达,人们更加关切环境状况,政府以及国民环保意识较强,成为了国际气候谈判的发动者,和全球温室气体减排、限排的推动者。
“七十七国集团加中国”大多是发展中国家,要求发达国家承担全球气候变暖的历史和现实责任,并且应率先减排,同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节能减排的资金和技术援助。支持《京都议定书》中“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要求自身国家经济的发展空间。
尽管形成了国家气候谈判的三大阵营,但是由于各国国情迥异,还存在着集团内部国家、集团之间国与国交叉矛盾、纷争的局面。由于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会触及各国的经济利益,使得整个气候谈判成为了高度尖锐复杂的国际谈判。
(二)减缓气候变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建立并使各国签署《公约》并非一帆风顺。由于气候变化的原因与人类近200多年的工业化发展密切相关,特别是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大量使用能源排放CO2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结果,因此,不同的国家履行《公约》的责任有所区别。需要发达国家承担历史的责任和现代的义务,并对发展中国家缔约方提供资金和技术的帮助。
减缓气候变化的焦点是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如何协调关系的问题。
气候变化的“罪魁祸首”是大量排放温室气体,而温室气体排放的来源是能源的生产和消费。而能源恰恰是当前甚至是相当长时间内各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在减缓气候变暖的同时,也大大限制了一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减缓气候变化与经济增长之间陷入了难以克服的矛盾当中。
(三)影响国际气候合作的因素
1.气候变化的结论及对未来影响的不确定性
气候变化以及气候变化的原因一直以来并没有达成科学上的完全的共识,尽管IPCC已发表四次评估报告,每一次的报告都对气候变化以及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做出判断,但用词是非常谨慎的,例如,1990年的第一份报告仅仅是向人类警示了气温升高的危险。1995年的第二份报告指出:“证据清楚地表明人类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但并没有说明影响的程度。2001年,IPCC第三份报告表示,有“新的、更坚实的证据”表明人类活动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全球变暖“可能”由人类活动导致。“可能”表示66%的可能性。2007年2月2日,第四份报告指出,气候变暖已经是“毫无争议”的事实,人为活动“很可能”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很可能”表示90%以上的可能性。
直至目前,在科学界以及政界,依然存在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认为是人类的活动尤其是工业革命之后人类大量使用能源排放温室气体造成气候变暖的,而持相反结论的人认为气候变暖是自然形成的,是“毫无由来的恐慌”。当然反对派中也不排除由于担心减排对经济造成负面影响而持有的意见。
2.减排成本
温室气体减排的经济成本是影响气候谈判进程的最主要因素,因为减排成本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利益。减排成本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潜力、自然条件、人口增长等密切相关。
3.温室气体的排放特征
由于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有很大的差距,从而各国排放温室气体的额度也有很大差异,减排对每个国家造成的影响也就不同。单一的减排、限排指标难以满足每个国家的利益。每个国家从自身利益出发,在谈判过程中都力争达成有利于本国利益的分配方案。例如,发达国家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量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的排放量,希望以现有的排放量为基础来分配减排量。与此相反,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排放量远低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往往强调以人均排放为基础来制订分配方案。
4.国际合作制度的软弱性
一般来讲,国内法律制度具有约束个体行为的强制力,而国际法往往不具备强的约束力。在国际气候谈判中,要制定所有国家一致同意的国际合作协议,尽管有种种关系和压力推动所有国家参加协议,但是每一个国家是否参加,最终还是取决于自己的国家利益。这就是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的冲突问题。2001年,美国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就是典型的例子。
5.执行惩罚机制的力度较弱
在集体行动中,往往存在搭便车和履约行为,由于不存在国际性的中央政府,难以制定极强硬的规范国际秩序的法律,也就难以实施惩罚机制,执行力度较弱。
有关气象经济学的文章
《公约》及《京都议定书》作为一个国际环境协定,其意义及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了其协议本身,对全球经济及政治的影响逐渐显露。但是,由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趋势,以及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结构的特点,国际气候合作制度的产生同样会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产生影响。需求的减少将导致国际市场的原油价格渐低,进而减少OPEC国家的收入,减排量越高,对石油的需求越少,对OPEC国家的经济影响就越大。......
2023-08-25
国际气候谈判的最终目的是从不合作走向合作,对于如何走出目前所陷入的“囚徒困境”,走向合作是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问题,在走向合作的过程中必然要克服诸多困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当出现重复“囚徒困境”博弈时,曲线C1 D1可以向外延伸至曲线CD,以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当“囚徒困境”只进行一次博弈时,博弈方只考虑眼前利益而采取不合作战略。......
2023-08-25
应对气候变化事关中国的根本国家利益和人类的长远利益。在这一进程中,中国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如何推动发达国家在向发展中国家转让低碳技术和资金方面取得实质性成果,也是未来中外气候变化合作面临的一大挑战。在此背景下,如何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以便在南北合作中争取最大利益,就成为中国未来参与联合国气候谈判的一大挑战。......
2023-08-21
[32]患有抑郁症[33]、 强迫症[34]、 精神分裂症[35]等精神障碍的人,他们的走神显著多于控制组被试,甚至有人指出,可以考虑把走神作为一个有效的预测因子来使用。研究者还发现,精神分裂症病人与正常人走神时的EEG活动模式不同,前者的活动模式更复杂。随着对走神研究的深化,不少研究者认为,走神不仅仅会带来消极影响,也会产生积极、有利的作用。......
2023-11-20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由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应激事件,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心理障碍,这类事件几乎能使每个人产生弥漫的痛苦。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当比例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症状会逐渐缓解,少数患者的创伤状态会渗透进其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产生长远的负面影响,可持续数年甚至延续终身。5.个性特征性格内向的个体在创伤后患应激障碍的可能性大。......
2023-12-04
2006年我国颁布的《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残疾标准》对听觉障碍进行了以下分类。听力残疾四级:听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中度损伤,较好耳平均听力损失在41~60 dBHL之间,在无助听设备帮助下,在理解和交流等活动上轻度受限,在参与社会生活方面存在轻度障碍。......
2023-07-02
第十七章气候气候和地理学可以这么说,人类像其他生物一样,是气候的产物。日本人主要经营农业,对气候具有深深的依赖性,也很通晓气候。但是,迄今为止,我们没有掌握有关气候科学正确的思想,这是不幸的。温度空气的温度、湿度和重量是决定气候的三要素。人类在保护自己免受各种气候要素干扰方面,几乎已经掌握了动植物用以保护自己的所有能力。与之相比,日本的温度怎样呢?因此,日本的气温与理想的气温很接近。......
2024-10-26
(一)视觉障碍的定义视觉障碍有视觉损伤、视力残疾等不同说法。相较而言,视觉障碍则是“由于个人或社会对视觉损伤有不当期望和态度,导致个体正常生活功能表现处于不利地位”的情况。因此,视觉障碍指的是视觉损伤的社会和经济结果。凡是优眼矫正视力在0.3以下,或者,即使视力在0.3以上,但视野在20度以内,均认定为视觉障碍。其中的视力指标是以英尺为距离单位的Snellen视力表测定值。......
2023-07-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