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气衍生品市场于1997年首次出现在北美,第一个被广为宣传的交易是1997年在科赫能源和安然公司之间完成的。到了1998年后期,欧洲和亚太地区也陆续出现了天气衍生品市场。虽然这些场内交易的最初尝试最后均已失败告终,但是这标志着天气衍生品合约已经开始进入交易所。从天气风险管理协会委托Pricewaterhouse Coopers公司对近年来OTC市场上各地区天气衍生品交易占全球交易份额的统计来看,北美市场仍然是全球最大的交易市场,具体情况见图5-2。
天气衍生品市场于1997年首次出现在北美,第一个被广为宣传的交易是1997年在科赫能源和安然公司之间完成的。两家公司以美国威斯康星州东南部港市密尔沃基1997—1998年冬季气温为参考,基于主要气温指数安排了一个交易。到了1998年后期,欧洲和亚太地区也陆续出现了天气衍生品市场。那时的市场一直是场外交易市场,交易双方通过店头经纪人达成交易。
到了1999年,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正式将天气衍生品引入场内进行交易,推出了四个美国城市的HDD(取暖指数)和CDD(制冷指数)期货和期货期权合约,交易双方通过交易经纪人进行交易。2001年,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LIFFE)推出了伦敦、巴黎和柏林三个城市的每日气温汇编指数的合约,并通过其电子交易平台LIFFE Connect进行交易。虽然这些场内交易的最初尝试最后均已失败告终,但是这标志着天气衍生品合约已经开始进入交易所。同时,正是这些期初的尝试,才会有现在CME气温指数交易的快速发展。
从天气风险管理协会(WRMA)委托Pricewaterhouse Coopers(PwC)公司对近年来天气衍生品场外交易和场内交易比例的调查来看(见图5-1),虽然现在场内交易发展迅猛,但是由于其交易品种较少,场外交易仍然是天气衍生品交易的重要渠道。
图5-1 天气衍生品场外与场内交易
图5-1中,冬季和夏季分别代表全球OTC(场外)市场上冬季交易的合约和夏季交易的合约,加起来即为OTC市场上交易的总合约量。
从地域上看,全球的天气衍生品OTC市场可以分为北美、欧洲和亚太三个主要市场,其中又以北美市场的交易最为活跃。并且,这三个市场上的交易也各有特点。
首先,全球不同地区交易参与者的构成存在差异。比如,北美地区绝大多数参与者都是能源部门的大型企业,而其他行业因为各种原因参与的交易量很少(比如近年来保险公司为旅游业提供了更多的保险使得旅游业对天气衍生品没有迫切的需求,并且单份合约规模一般较大),而在日本,保险者和地方银行联合提供的适合中型企业标准的小保险金合约使得市场参与者由原来的小型企业和大型企业两种扩大到现在的大、中、小型企业三种,同时,日本市场上的参与者涉及的行业广泛,最主要的是从事旅游业和娱乐业的企业。在欧洲,市场上主要的参与者也是能源公司,还包括一些零售业、农业和旅游部门的企业。
另外,不同地区的合约交易方式也有所不同。比如,在北美市场上较为流行的上限合约交易方式是通过专门的经纪人公司交易;在欧洲市场上,能源公司较倾向于选择专门的经纪人公司进行交易,而其他的终端用户则更愿意以银行作为交易中介。
从天气风险管理协会(WRMA)委托Pricewaterhouse Coopers(PwC)公司对近年来OTC市场上各地区天气衍生品交易占全球交易份额的统计来看,北美市场仍然是全球最大的交易市场,具体情况见图5-2。
图5-2 全球OTC市场天气衍生品交易情况
Environmental Finance杂志,对全球OTC市场进行了调查,在2005年1月公布了如下调查结果:全球最好的数据服务为RMS(California-based Risk Management Solutions),全球最大的交易商为CME(Chicago Mercantile Exchange),全球最好的法律公司为Clifford Chance。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