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公共产品的基本气象服务,具有消费上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该特征属性来源于基本气象服务作为公共产品的不可分性,也即基本气象服务不能分割为细小部分,只能作为一个整体由社会成员共享。......
2023-08-25
围绕气象经济学及其研究对象,学者们提出了三个概念:气象信息、气象服务和气象服务产品(黄宗捷等1994,薛根元等1998,梁晓梅等2006,杨金月等2004,钟慧链2005,姜海如2004)。采用哪种表述更加准确科学呢?首先必须明确这三个概念的含义。
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信息是作为与能量、物质并存的重要基础性社会资源。一般来说,信息定义主要有三种:信息是客观世界各种事物变化和特征的反映,信息是能够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信息是信号、数据、资料、情报、消息、新闻、知识等的总称。由此出发,气象信息(meteorology information)是指气象科技人员通过气象仪器设施等手段和途径收集加工而成的,用以反映自然界大气运动、气候变化规律的数据资料和情报信息。气象信息对应的是以非信息形态存在的其他客观存在。
在现代经济学里,所谓服务是对应于货物而存在的;服务(service)和货物(goods)都属于商品(commodity)范畴,货物是具体的、有形的商品(visible commodity),服务是无形的商品(invisible commodity)。因而,不难给出气象服务(meteorology service)的定义:气象科技人员通过自身科技劳动向社会各部门提供的无形商品。就具体内容而言,气象服务包括气象信息服务、气象工程服务、气象综合科技服务,其中,气象信息是所有气象服务的基础和核心,气象信息服务是气象服务最为基础性、根本性的服务内容,气象工程服务和气象综合科技服务是基于气象信息的运用和深加工而衍生拓展的服务。
而产品是相对于商品而提出的经济学概念。所谓产品,是指一个社会通过组织社会范围内的物质资源、能量资源和信息资源而生产提供的有形劳动物品和无形服务;所谓商品,是指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凝结着人类一般的无差异的劳动,具有使用价值自然属性和价值社会属性。当产品(包括服务)成功用于社会交换以满足社会消费需要时,产品就转化为商品,凝结在产品中的人类劳动就得到了社会认同,实现了社会价值。因此,经济学意义上的气象服务产品(meteorology product),是指气象部门的科技人员借助气象仪器设施,通过自身科技劳动而向社会生产提供的有形物品(如新的气象仪器设备等)和无形服务(如气象信息服务、气象工程服务、气象综合科技服务等)。气象服务产品一旦商品化,进入市场交易和消费领域,以有偿方式满足社会成员消费需要,就转化为气象商品(meteorology commodity)。简单来说,气象商品是用来交换的气象劳动产品,包括气象有形物品和无形服务,其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气象信息。
可见,气象信息、气象服务、气象服务产品是属于不同范畴的概念,它们既有根本区别又有必然联系。它们的关系如图1-1所示。
图1-1 气象服务产品、气象商品、气象服务、气象信息关系图
理清了气象服务产品、气象商品、气象服务和气象信息的概念和范围后,对于气象经济学研究对象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众所周知,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现代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核心是资源配置;政治经济学着重从生产资料所有制角度去研究探讨不同的社会资源配置模式;现代西方经济学则以市场经济体制为“理所当然”的假设背景和研究前提,着重研究社会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可见,政治经济学和现代西方经济学都十分关注社会资源配置问题。对于如何更加有效地配置社会资源,政治经济学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角度,认为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共产主义社会可以完全通过计划手段进行社会资源配置;现代西方经济学则更加倾向于采用市场手段,尽管西方经济学家也承认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的问题。正是由于现实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和市场失灵、政府失灵问题的存在,纵观世界各国经济体制既不是单纯的计划经济,也不是完全的市场经济,而是将市场和计划相结合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既重视社会资源中市场手段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也辅之以必要政府宏观调控手段,充分发挥“无形之手”和“有形之手”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可见,在社会资源配置及经济运行中,政治经济学偏重于经济现象和经济事物的本质性分析,现代西方经济学则擅长于社会资源配置内在机制机理的研究。
气象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以体现天气过程和气候变化的气象信息为基础而生产提供的气象服务及其衍生品(以下简称“气象服务”)。
因此,从政治经济学角度来说,气象经济学就是研究以体现天气过程和气候变化的气象信息为基础核心而生产提供的气象服务及其衍生品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社会生产生活过程的中基本规律和必然联系的一门交叉性学科,研究核心是气象服务及其衍生品资源优化配置,以此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成员对气象服务及其衍生品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从现代西方经济学角度来说,气象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活动与气象资源之间的经济关系及其行为选择的社会科学。其中,气象资源既包括天气过程、气候变化等气象自然资源,也包括气象信息及以其为基础生产提供的气象服务及衍生品等气象社会资源,前者纯粹是一种天然的自然界资源,后者是一种经过人类社会活动作用过的社会资源。
气象经济,则是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社会经济活动主体(如国家、部门、行业、企业以及个人等)利用气象服务及其衍生品趋利避害所产生的效益。其中,社会经济活动包括公益性社会经济活动和私人性社会经济活动。公益性社会经济活动,如气象部门统一发布和提供天气预报、灾害性天气预警等气象信息,为国民经济社会健康运行提供气象灾害预测预警、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等公共气象服务;私人性社会经济活动,包括气象部门有偿为行业、企业提供精细化专项气象信息服务,商业性公司深度加工气象数据信息以用于商业盈利等。
政治经济学认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经济细胞,打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黑匣子”的钥匙是商品。而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研究对象是资源配置,除了探讨私人商品的供求均衡,同是也对公共产品展开了深入研究。在现代经济社会里,从经济学基本原理来探讨气象经济学研究对象——气象服务问题时,必须从私人商品和公共产品两个角度来对气象服务进行分析。根据中国气象局制定的发展战略和行业定位,我国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的社会公益事业,因而气象服务具有明显的公共产品特征。然而,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外气象同行的激烈竞争,世界气象事业发展趋势表明:对于传统的气象服务进行分类改革,部分气象服务,特别是经过深加工的增值性气象服务,走向市场化、商业化乃是必然。因此,需要从私人商品和公共产品两个角度去研究气象服务的不同属性特征。
有关气象经济学的文章
作为公共产品的基本气象服务,具有消费上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该特征属性来源于基本气象服务作为公共产品的不可分性,也即基本气象服务不能分割为细小部分,只能作为一个整体由社会成员共享。......
2023-08-25
气象服务主要分为公众气象服务与行业气象服务两大类。公众气象服务直接面向广大群众,与其衣食住行息息相关。公众气象服务的需求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人们对天气预报的依赖性强。行业气象服务除了显示出各行业对气象服务需求强弱的不同以外,全国各省区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也显示出差异性。......
2023-08-25
为此,我们分别对政府为供给主体的公共气象服务产品的供求关系和以私人为供给主体的私人气象服务产品的供给关系进行分析,以期得到保证气象服务产品供求平衡的有效供给方式或方式组合。其三,政府垄断经营方式及寻租行为造成气象服务产品提供的低效率。在以政府为供给主体时,由于内在固有的缺陷,供求失衡始终存在;在以市场为供给主体时,市场固有的价格机制和供求机制发挥作用,使得气象服务产品趋向供求平衡。......
2023-08-25
依据上文的分析结果,通信交通运输交通业目前对只有年平均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的气象条件组合的依赖特征尚不显著,这主要是因为该统计值中没有细分通信业GDP和交通运输业GDP,而并不意味着交通部门对气象要素依赖性不强。......
2023-08-25
研究表明,交通行业与气象条件存在相关影响关系,道路交通事故受诸多气象因素影响,西安地区气象要素中包含着影响和可以预测当地公路交通的信息。该预报模型可以有效提升公路交通在恶劣天气条件下的安全能力,为进一步实现恶劣天气条件下公路运营决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在交通气象业务应用和对公众做等级发布过程中,可以按照得到的p1值以及p2值分为5个等级进行预警,即以0.2为判定间距进行判定。......
2023-08-25
全国气象部门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气象部门与地方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以气象部门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几代气象人共同努力奋斗下,我国气象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2023-08-25
单一的政府供给虽然可以保障公共性质气象服务产品的供给,但面对社会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却存在供给无效和供给低效的内在缺陷,无法实现气象服务产品的供求平衡。因此,要保证全社会气象服务产品的供求平衡,最佳的途径是打破政府供给的垄断局面,实现供给主体和供给方式的多元化,逐步完善气象服务产品的市场化建设。......
2023-08-25
根据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的调查,国家级公共气象(服务)产品主要由国家气象中心、国家气候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气象探测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等6家中国气象局直属业务部门提供,目前共计308种。......
2023-08-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