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气象经济学:发展与研究现状

气象经济学:发展与研究现状

【摘要】:1994年9月,WMO又在日内瓦召开了第二次气象水文服务经济效益会议,会议明确提出了鼓励国家气象部门与私人气象机构合作,出发点就是让气象服务在整体上利益最大化。目前,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了气象经济学的重要现实意义。初步探讨了气象经济学的基本内涵。薛根元等则提出,气象经济学是对气象信息与知识的产品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运用过程中的经济行为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

(一)国外研究进展

1990年3月,WMO在日内瓦召开了“气象水文服务的经济社会效益”专题技术研讨会。在这次会议上,来自中国的代表介绍了中国开展相关研究取得的成果,马鹤年在会议报告中指出:根据对中国部分省市不完全的统计研究,中国气象服务的效益-成本比例高达40∶1。

1994年9月,WMO又在日内瓦召开了第二次气象水文服务经济效益会议,会议明确提出了鼓励国家气象部门与私人气象机构合作,出发点就是让气象服务在整体上利益最大化。会议上,英国和澳大利亚的国家气象局分别介绍了各自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的理论方法和结果。美国著名的经济学者Murphy在会上介绍了针对单个用户评估天气和气候预报经济效益的方法和结果等问题,强调了气象预报价值评估的跨学科性质。中国气象局首次提出气象服务的生态效益问题,即今天归结为气象服务三大效益之一的环境效益。21世纪初,面对商业浪潮的冲击,WMO专家基于世界气象长远发展提出了气象服务的经济框架,即评估气象服务的效益和价值,气象服务的经济特征,竞争政策问题,气象信息的国家交换。

1992年,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NOAA)委托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所(NIST)对美国国家天气局(NWS)的现代化建设和机构调整进行了成本效益分析,NIST提交了《国家天气局现代化和业务机构调整成本效益分析》的报告,全面分析了NWS各种气象服务的成本核算和产生的效益,尤其是对NWS计划开展的现代化建设的可能效益进行了对比评估。

Krawtitz等(1978),McNew等(1991),Stewart(1997),Orlove等(2004),从不同角度调查研究了美国、秘鲁等国气象服务用户的需求使用状况,为各国气象服务改进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政策性建议;Ryder(1997)则引入成本收益分析法,初步探讨了可操作性海洋气象服务的有关问题。

2002年,美国学者Dutton就天气和气候对美国各行业GDP产值的制约进行了估计,他还对不同尺度天气气候现象带来的损失和目前的预报技巧进行了估计。在此基础上,美国开展了规模较大的“美国不同经济行业对天气敏感性评估项目”(Overall U.S.Sector Sensitivity Assessment,OUSSSA),得出美国年度经济的3.4%与天气变化有关的结论。2002年,Stratus咨询公司主要采用陈述偏好(Stated Preference)的非市场价值估计方法开展了对美国公共气象服务效益的专项调查。

2006年,尼古拉斯·斯特恩(Nicholas Stern)爵士领导编写的《斯特恩回顾:气候变化经济学》正式对外发布,在国际社会引起高度关注和广泛反响。该报告主要以气候科学为基础,采用经济学成本效益分析框架,分析比较了气候变化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的预期损失与减缓气候变化成本之间关系,得出全球2℃的升温上限。

(二)国内研究进展

气象经济学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被引入我国气象学界和经济学界以后,取得了一些理论性成果,但总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具体表现为研究深度不够、学科体系有待建立等方面。目前,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分析了气象经济学的重要现实意义。梁晓梅等(2006)提出,从1985年中国气象部门开始提供专业气象信息的有偿服务,气象经济由此产生。黄宗捷等(1994)较早提出了气象经济研究的现实意义,薛根元等(1998)则基于现代知识经济的特征,强调了气象经济学在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张锡云等(2002)引用国外气象经济学界有名的“德尔菲定律”,研究得出气象部门的投入产出比例为1:98,同时结合2002年泰安市空调市场营销的事例,指出气象经济现实价值巨大。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办(2002)则强调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凸显气象经济研究的重要意义。

(2)初步探讨了气象经济学的基本内涵。黄宗捷等(1994)指出我国创建气象经济学基本条件已经成熟,首次提出:“气象经济学是研究气象服务的经济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并指出气象经济学研究具有综合性和交叉性的特点。薛根元等(1998)则提出,气象经济学是对气象信息与知识的产品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运用过程中的经济行为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从新时期气象对社会经济建设的影响与气象业务自身发展的角度,中国气象局副局长许小峰(2003)深入探讨了“气象经济”的内涵,强调指出气象经济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气象条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如通过气象预报进行防灾减灾所取得的收益;二是以气象信息为手段,通过市场需求获利。张翠芳(2003)则从气象服务的经济学特征角度做出探讨,提出气象服务的经济学特征在于将气象服务转化为具有私人物品特征的气象服务产品。

(3)介绍了国外气象服务商业化主要模式。宋菁(2005)等指出,从国际范围来看,在气象行业诞生初期,气象是为军事和大众服务的,多属公益性服务;到20世纪40年代,一些国家的气象部门开始了商业化活动,服务规模并逐渐扩大直至后来私人气象公司出现。张翠芳(2003)、白光弼等(2003)认为,目前世界上开展商业化服务的主要国家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国家气象部门不提供商业化服务,而由私人气象公司从事商业化服务,如美国和日本等。②国家气象部门从事商业化气象服务,但收费全部上交国家财政,而国家气象部门所需经费纳入国家财政预算,进行全额拨款,如马来西亚。③国家气象部门开展商业化有偿服务,且收费归国家气象部门,作为国家对公益气象事业投入经费不足的补充,如新西兰和澳大利亚。④国家气象部门和私人气象公司都进行公平竞争的商业化有偿服务,如加拿大。但是,在所有开展商业化气象服务的国家或地区,气象的公益无偿服务与商业化服务的界线都非常清楚:国家气象部门负责决策服务、公益服务;商业化服务部门负责为满足某些用户特殊需要进行专业有偿服务,按市场机制运行。

(4)提出了我国气象服务市场化的基本对策。对于我国气象服务的发展趋势与方向,廖旭明(2000)、高晓春等(2000)、计国忠(2004)提出商业化、市场化必将冲击现有的气象业务体制,实施商业化服务是气象行业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由之路。许小峰(2003)主张我国气象服务可部分面向市场。张翠芳(2003)则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目前世界上三种气象服务的商业模式利弊,认为我国气象商业化选择模式为国家气象部门从事公益气象服务,私人部门从事商业气象服务。杨金月等(2004)结合我国商业气象服务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需要加快气象信息服务市场化和气象服务产品化、对气象信息深加工、树立气象市场营销观念、组建商业气象服务机构等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