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石节子美术馆:艺术村庄成为热门目的地

石节子美术馆:艺术村庄成为热门目的地

【摘要】:石节子美术馆成立于2008年。现为13户人家,即所谓的石节子美术馆。出国之前,德国记者像发现新大陆一样追寻到了石节子村。对于出生在石节子的靳勒来说,这个小小的村庄是个“得天独厚”的地方,偏僻、落后、人口少。2018年4月13日,靳勒举办了“石节子美术馆”的十年纪念活动。石节子艺术村庄也因此将成为众多艺术家趋之若鹜的平台,低成本下可以赚得艺术圈里的高效应回报,不乏投机的艺术家因“到过石节子”而沾沾自喜。

石节子美术馆成立于2008年。石节子是甘肃天水秦安县叶堡乡的一个小村庄,靳勒的母亲刚嫁进村子那年,村里只有7户人家。现为13户人家,即所谓的石节子美术馆。

石节子村(靳勒拍摄)

何鄂《女娲

有两个缘由是靳勒宏伟计划的起因:一是北京艺术家的生存空间的不断被挤压(2005年,靳勒在北京拥有工作室),生存的危机,是他像798等地的艺术家一样共同面临的严峻问题,之前的靳勒以当代艺术家的身份,不断频繁往返和活跃于北京——兰州——石节子三地之间,但在北京因商业的发展能提供给艺术家的空间越来越有限;二是因为2007年德国第十二届卡塞尔文献展艾未未的作品《童话》,因靳勒和艾未未的特殊关系,石节子的5位农民和他自己有幸出国参加展览。出国之前,德国记者像发现新大陆一样追寻到了石节子村。对于出生在石节子的靳勒来说,这个小小的村庄是个“得天独厚”的地方,偏僻、落后、人口少。这些都是靳勒做出选择的有利条件。都市化的发展使城市不断吞噬着农村,靳勒的艺术策略是“农村包围城市”。

2008年,村民的民主选举使他这样一位大学的教授合法地当上了村长,即业内已经早已熟知的“靳勒村长”。他最初的理想是:“让世界了解村庄,让村民了解世界”,他想用艺术的方式关注和改变村庄,也改变当代艺术的“乌托邦”状态,让当代艺术走进老百姓的生活。

2018年4月13日,靳勒举办了“石节子美术馆”的十年纪念活动。

段一鸣雕塑《母亲》

靳勒《母亲》

2008年,艺术家赵半荻与他的“熊猫咪”团队来到村庄举办“春节晚会”,村民也享受艺术带来的好处(每一户分得猪肉若干);2010年举办“石节子电影节”;2013年,政府给石节子供上了自来水;2013年,村里有了太阳能路灯,村庄没有月的夜晚不再漆黑;2015年5月16日,开始了由琴嘎和靳勒策划,北京“造空间”与石节子合作的“一起飞——到石节子去”艺术行动(艺术家+村民),是艺术家与农民的第一次“零距离”交流,农民的重量也第一次压在了艺术家的肩上;2017年5月3日至5月18日,国家艺术基金(CHINA NATIONAL ARTS FUND)中国石节子村公共艺术创作营的“乡村密码”项目,由西安美院主办,西安美院雕塑系王志刚策划,在石节子艺术村隆重举行,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广西美术学院雕塑系、郑州大学美术学院、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等院校都有艺术家参与其中提供学术性支持。

庆阳市合水县太白莲花寺造像

十年来,越来越被艺术符号化了的村庄不再寂寞,人们已经忘记了在德国当村民面对记者提问时所说的后来被网络推火的那句话:“艺术重要,雨水更重要。”虽然,艺术所做的改变仍然有限,但对艺术家来说,艺术也许比雨水更重要。石节子艺术村庄也因此将成为众多艺术家趋之若鹜的平台,低成本下可以赚得艺术圈里的高效应回报,不乏投机的艺术家因“到过石节子”而沾沾自喜。只希望“石节子椒”能卖出个好的价格,如果农民还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机会,那么,农忙之后的一回“热水澡”那将会褪去一身的疲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