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辰之春,岭南春更早,我们便迎来了“2012 中国(广州)舞台美术与技术邀请展”。本届邀请展由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和广东演艺设备行业商会联手,与舞台科技展相结合,共同搭起了这个艺术展示的平台。因此,这是近年来规模最大的舞台美术作品展示的盛会。因而,无论对舞台美术创作自身,还是舞美科技的发展,都是导向双赢的态势,都是促进当代艺术的繁荣。......
2023-07-15
甘肃画院首届优秀美术家作品特别邀请展,特邀了15位早已离开甘肃几十或十几年的甘肃籍画家(王铁城、王黎明、王见、任惠中、薛从伦、张葆冬、邹晓萍、曹建华、由旭声、赵星、王辅民、王兵、莫晓松、方向军、杜平让)。15人的分布,从国家画院、北京画院到全国兄弟画院,从中央美院到其他高等院校,可以说遍布全国,他们的艺术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下的艺术方式与成就。但无论身处何地,他们的创作总是根植于甘肃陇原大地,一种对故土的依恋之情,流淌于血液中,不时侵袭着他们作品中的某种表达。
2017年12月31日上午,展览在甘肃美术馆开幕,下午在甘肃画院会议室召开了学术研讨会。座谈会由甘肃画院理论部主任李文君主持,参加座谈会的特邀参展画家有王铁城、王黎明、王见、薛从伦、张葆冬、赵星、邹晓萍、由旭声、方向军、杜平让;甘肃画院、兰州画院及其他与会者有李伟、陆志宏、段兼善、曹建民、樊威、马刚、巫卫东、冯玉雷、马江、曹建民、张国荣等。
“陇原气韵 故土情怀”展览座谈会
李伟(甘肃画院院长):
首先对各位艺术家表示欢迎!这更像是一次朋友聚会,很高兴!下面我们座谈一下,叙一叙。下面我们有请李文君主持研讨会。
李文君(甘肃画院理论部主任):
我们就随便一点,大家都不陌生,这是一个朋友的聚会,是艺术的聚会。今天这个展览非常特别,特别在什么地方呢?实际上,一个是把甘肃走出去的当年的画坛才俊,穿越时空跨度聚集在一块;更重要的是甘肃画院开门办展的新举措。甘肃非常期待这个很不容易的展览,希望画家能多谈一点多年来创作的经验和体会,跟大家一起分享。
这个展览组织起来是不易的,这是一次朋友聚会,是甘肃走出去的15位画家的展览。
王铁城(北京服装学院教授):
接到画院的邀请很兴奋、很激动,这个展览的难度大。我们从兰州走出去,天南海北见一次面很难,通过这次活动交流、叙叙旧,因此这个展览有特殊的意义。我离开兰州十几年了,对画院有特殊的情感,对甘肃美术也很关注,发展势头还是好的。网络使大家交流方便,给年轻人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回来以后,看到了一些很优秀的年轻人。我在教学、管理方面上的工作繁杂一些,创作上进步不是很大,很惭愧,朋友们的作品很有个性,很有面貌,很欣慰,感觉是回家的感觉。
王铁城《清风图》国画
王黎明《知音》水墨
王黎明(广东湛江学院教授):
那我抛个砖头。很激动,好长时间没有参加这样的活动,再给新老朋友问个好。很高兴坐一块儿。我这次也没想到能参与这样的活动,这给画院增加了负担,画院没有忘掉走出甘肃的人,很感激。
参加的画家大部分在专业艺术学术机构,在全国有很大影响,我拿的作品我担心砸锅,甘肃的美术发展让人很吃惊。发展很好,专业机构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有这个机会回到甘肃,在外面生活了多年以后,我认为甘肃人办事很实在,感谢甘肃对我们的培养和付出。我希望还是听听甘肃朋友的意见,让我们在外生活的人在现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
段兼善(原甘肃画院副院长):
参展的先生15位,有几位是原来画院的同事,莫晓松、王铁城、曹建华。一个是叙叙旧,一个是从展览中学点什么。这些画家在甘肃时就是很优秀的艺术家,在外地也接受了很多东西,在自己原来的基础上有很大的提高。在很多的作品中,我都找到了我所需要的东西。甘肃中青年的绘画,这几年进步非常大,这种快速发展的速度越过了以前几十年的速度。王铁城有很多画儿童的作品就参加过全国美展,王黎明的运笔非常简略,体现了一种淡雅的情结,很随意。邹晓萍的作品很浪漫,很丰富,不凌乱,黑白关系处理得很好。
王见(广州美术学院教授):
外部的人看甘肃,不能说敬畏,但也不敢小看。地貌、历史文化的积淀都是非常深厚,江浙是明清文化的代表,而甘肃是唐以前的文化积淀。陈青青的文章《走向西北——甘肃民族风情写生题材的历史路径与文化途径》讲了大画家都要来甘肃体验,都会有深刻的感动、震撼!甘肃不会轻易地被人小看怠慢。甘肃的文化和艺术都是向江浙的文人画看齐,明清的文人画真的是穷途末路了,你不停地画它是不行的,文人画代表了一种精神,一种进取。江浙这样转(程式的)没出息,其他地方这样转也没有出路的。我在做美术馆馆长的时候,很少做水墨的东西,对江浙明清以来的文人画过分地推崇是没有出路的。现在大量地推崇齐白石、黄宾虹是不对的。2013年在敦煌办岩彩画的时候,我就想把敦煌的这种东西作为一种新的东西。请冯远他们来,试图把中国画向其他方向引一下,向宋走一下,向唐走一下。西安是很重要的,但主要是地下挖出来的东西多。甘肃的文化是“上集”,是很了不起的,甘肃的文化积淀是相当深厚的,这并不是地域性的,而是中国文化的根,在这里学习,自觉不自觉地会带上一种文化的痕迹。甘肃走出去的画家,你承认也罢不承认也罢,也肯定是带着这种影响的。画画是个人的,不需要社会的认可,社会影响大,不一定你的艺术就好。互联网使地域的隔阂没有了,但文化的滋养是不变的。地域中存在原有的文化痕迹,甘肃发展得慢,古代文化的现象也因此保留下来,它随时随地可以使这里的人接收到文化的信息。
王见《少时不更事》国画
黎雄才在兰州画了一批写生,在阿甘镇等地游走了一年。把这些多做一些研究,多一些梳理,那都是非常有意义的。我最近一直在敦煌,如果需要,我一定会提供一些帮助。甘肃还是少一点向别人学习,甘肃任何一个地方,都很好,也用不着找,你在甘肃画画,主要是要写生。你找到一个地方去画,不需要学什么,不要太多向别人学习。经济落后不一定文化落后,把自信心加强一点,你在甘肃画一点,拿出去哪都可以展,都很好,你的特点在全国背景下就很容易出现了。
莫晓松 国画工笔
马刚 创作草图
马刚 国画
马刚(兰州财经学院艺术学院院长):
今天参加展览的是师友,也是长期以来给我的创作思考、探索提供帮助的人,从个人多年的创作经历感受来看,前辈的先生像郭文涛、莫建成、赵正先生,对甘肃美术从外界的交流和走出去或者叫“突围”起了很大作用。在上个世纪,甘肃的美术在传承上从常书鸿、吕斯百、段文杰等先生起,一代一代从学院教育的滋养到成长,他们带我们从走出去到突围,与很多的城市,有了对接与交流,我们总是想得到对方的认可、肯定,却对我们对自身的优势上不够自觉。近几年,甘肃画院李院长和他的团队所做的我认为是一种反思与回归(如曾来德、程大利的展览,王天一的展览……)。甘肃画院对甘肃的美术史,乃至西北的美术文献的归纳,通过一些想法的展览(如“朝圣·敦煌”展和省外画院的一些交流展等)来着手,一步一步做,对自身的美术的发展逐步有一个厘清。
今天请到的画家,在走出甘肃以前,在甘肃已经是很有成就的,每个人都有着鲜明的特征。虽然互联网很发达,交通便利,但总有一种异乡人的感触。每一个师友跟我相处的时候,如赵星给我们发表作品,王黎明老师指导毕业创作,王见、莫晓松、向军、平让、邹晓萍……感觉都在眼前,他们的坚韧挺激励我们的。这个展览对甘肃美术的发展、宣传、传承都很有价值。我们的东西怎么再有血有肉些,再有一些我们的风骨和神韵。可能我们还是太认可别人的认同,市场的影响也使我们缺少一种冷静。十几位画家的作品很冷静。对中国画发展的自身问题的解决是一个个人的事情,十几位画家是对我们的一种启发,一种本质和本体上问题的思考,更有价值,给我们一个很好广泛交流的契机。
张葆冬(集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我就少说两句,一个是“首届”,一个是“特别”,特别感谢画院!我家在兰州,与马江同班。在17年的岁月里,对甘肃的故土、老朋友、同行,对甘肃美术的发展一直关注着,大学毕业以后,非常欣慰在成长过程中,甘肃有一批非常优秀的老前辈,用他们的艺术和热情,使我们有了成长的历程。非常期待我们的作品在一个正规的场所展示。今天有了这么一个机会,更重要的是交流。
王辅民《社火系列》国画
张葆冬《人物》国画
马江《展佛图》工笔
马江(原甘肃画院画家):
中国有句老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确实很高兴!今天请老同学、老朋友、老同行来切磋一下,机会难得。故土情怀的美术作品展览给文化和美术界推开了一扇阳光明媚的大门,让我们看到外面的老师、朋友取得的辉煌的成绩。看完这些作品非常激动,在经济发展的大势头下,执着地去做,我们的理想、梦想在我们的笔下。甘肃省是一个穷省,外面的人总是关注着甘肃,我们也是老看着外面,希望把你们的新思想、学术,还有经济方面给我们传播进来,感染进来,希望我们可以交流,我们相对来说还是封闭的,但甘肃是一个文化大省,这一点让很多人留在了这个地方。
王兵《遥远的香巴拉》木刻
王兵《油画小稿》水彩
邹晓萍 木刻
冯玉雷(《丝绸之路》杂志社社长):
我谈两点,一是回应一下王见先生。甘肃的这次画展有划时代的意义,如果没有自信是不敢参加这个展览的,我是搞文学的,从写实到写意也是在探索中。在探索很苦闷的时候,2001年以后,我经常去甘肃画院、兰州画院,经常向画家朋友们学习,我很荣幸,我从画家的作品中找到了一种在文学语言上的跨越。甘肃的气象给我们很多东西。二是文化的定力。艺术是很个性的东西,写小说要有意地创造难题。甘肃的画家离不开文化,尤其是史前文化。有一种植物叫“湿活”,一见湿就活;还有胡杨,只要给它机会,它就会活下来。每位画家都是一条河,有独有的生态,风格非常鲜明,有同性的东西,也有个性的东西,一种纯粹的艺术状态,他们做到了这些,很朴素。
邹晓萍(青岛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我有点忐忑,我对人多的地方有点惧怕,首先说句官方的话:感谢画院和这个团队,我心情很激动,谢谢大家!每个人都有故事,每个人都有变化。在这个展览上,我觉得个性化的东西越来越强烈,很多作品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就是河里的小鱼,常会遇到大雨、礁石,但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游多远,游到什么地方,就顺其自然。
巫卫东(兰州画院院长):
今天15位画家大部分都是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的,都是师兄师弟,也都是我仰慕的老师,经常从杂志报纸上看到你们的作品。1990年从大学毕业到现在,甘肃这个地方给我太多太多,其实我们谈到文化自信,更多的是甘肃的东西。前几天我在微信上写了一篇散文《西部,我心中的美丽》,“西部生活久了,画别的题材总感觉过意不去……我把水墨画成风景,其实是怕别人取笑……消失的东西谁也阻挡不了。”这几年画家扎堆来西部写生,掠夺的都是我们的优势资源,带走了许多,也留下了许多。大家来西部掘金,是有好处的。我们占有西部的艺术资源,数数我们自己的家珍,拿出来晒晒就可以了,说不定还有自己的一杯羹。我们不缺少感情,我们缺少的就是自信,我们大家都在谈文化自信、民族自信,我想我们自己可以跑得更快一些。这几年我的绘画一直在吸收敦煌、克孜尔的壁画艺术营养,在这方面我可能会挖掘得更深一些。
巫卫东《夏河正月》国画
巫卫东《陇人百态》国画
赵星(厦门书画院院长):
首先,我对在座的我的老师王黎明老师致敬,也向各位师长表示无比的敬意!谢谢大家!我讲一点点个人创作的体会和认识,我和卫东、万成在一起在10年,我个人从来没有放弃过绘画,我年轻的时候不够勤奋,到50岁的时候慢慢变得勤奋起来,虽然说绘画并不在于画什么,画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你要如何去表现,有人说我的作品很熟练,过于平滑,厚重感不够。建议我用大块的墨色、更粗的线条,表现出更好的力度。这种观念一段时间以后,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后来见到张江舟,他说:作品形象的刻画准确、形象,但忽略了形式,形式是很重要的。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我来甘肃越来越多,以前插队在陇南山区,收集了很多素材,主观上的愿望和客观上素材的碰撞,更好地表现白马藏族,我们的感情还是在这块大地上,我们要向甘肃多学习,用自己的作品证明自己。
赵星《祭火》国画
樊威《遥远的地方》油画
樊威(甘肃美协副主席)):
今天特别高兴!我跟王铁城从小一块画画,王见跟我住得也不远,经常一块儿玩,看了画展,从甘肃调走的15位画家,都是引领甘肃美术界的精英。邹晓萍是我的同学,一直很关注她,她走了一圈,原先在青海就是佼佼者,青海舍不得她离开。这些画家我很熟悉,但这么多年很少看见他们的画。看了之后,他们的作品体现出来的,就是陇原气韵。他们都在大城市,他们的画并没有被当代的思潮、泡沫所左右,他们在坚持,体现了老到与诚实,他们是甘肃文化自信的佼佼者。老实不是“老实”,老实要有一个界定。他们出去之后和出去之前的画的风格变化不大。王黎明的画画得更洒脱,更老到,有自信。赵星画人物,画风景写生(水墨)也很好,赵星说,我是画人物的,我个把风景不能画吗。薛从伦来办一次展览进步一次。这就是我们学习的地方。
薛从伦(中国传统水墨画研究院院长):
就说几个字吧,感谢!感谢文化厅、画院,没有把游子们忘记掉,把大家还当做甘肃的热土的一根小草。我70年代离开四川来甘肃上山下乡,是喝着西北风,喝着浆水汤,吃着苞谷面馍馍长大的,甘肃是我真正的故乡,甘肃为什么养我?它从形成我的人格,形成我对世界的看法,一直到从事的艺术,这是血液里面的。让我更具活力,更具有一种拼搏(我比较激动),我对这片故土的热爱超过了我的第一故乡(四川生我),从劳动教育到大学,从图书馆到教室……都在那样教我。你得有一技之长,就这么朴素。后天加倍地体味品尝,在甘肃经历的,像洗脑,要换。80年代对甘肃的一切一切都到了一种发狂的地步。甘肃都跑遍了,我发现要融入甘肃,还要做很多工作,要做思想上的问题,要做感情上的事,这要比绘画技法上的问题难得多。
我们自己对自己有没有完全和深刻的认识,包括对甘肃的认识。我们甘肃画院在认识该做什么的事情上比全国其他画院要好些。在北京办展时,那么多作品能引起震撼,一个团队能搞什么东西,一个个人能搞什么东西,“朝圣·敦煌”这个展览把四川美术震得一塌糊涂。现在的画家比较分散,甘肃画院在团队上做得很好,比国家画院做得更好。这次回归的温暖程度难以言表,使人得到抚慰,故土给予一种温馨。一个人最终要寻找的,你是否有自己的根,我们又回到了源头上。
薛从伦《崖段石林合风高》国画
张国荣《日当午》国画
由旭声《2000年新出土——劳与柱娃》铜版 2000
由旭声《佛印·重组七》铜版 1998
张国荣(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中午,我看了这个非常特殊的展览,看展之前,我有两种期待:一是这些画家的作品有变化吗?二是他们的作品中还在甘肃吗?
这个展览是一种精神的回归,大家的作品还是有一种地域文化的根在起作用,这是非常好的。我今天特别想了解,我的老师和师兄们离开甘肃十几年到了一个新的环境,这对他们的创作起了怎样的作用?因为新的环境、交流肯定有一种蜕变。可能会有很多画家跑出去了,抄了别人的一点东西回来,就以为自己很进步了,或者成功了,这不是一种蜕变。我说的蜕变,比如方向军的画,很好地把西北的粗犷和江南的秀丽结合在了一起;王黎明老师的画,多了些文人画气质,笔墨更随性,但少了以往那种朴素的乡土气息。大家在一种新的生活与文化环境中,又怀着故土的某种情结,这使得作品有了一种变化。
今天感觉有点遗憾的是,我看到由旭声和邹晓萍老师的作品是十几年以前的,我不了解你们近十年来新的创作。
由旭声(宁波理工学院传媒与设计学院副院长)
先回答一下国荣学弟的问题:在不在甘肃,家是个形式问题,但心一直在甘肃,我离开甘肃十几年了,我每次坐上火车,到定西,每一处都很入画。江浙到处都是青山绿水,我没有一点创作的冲动,这是实话。我们肯定会回甘肃,心回甘肃。第二就是我和邹老师为什么没有新作品,我解释一下,这和展览定位有一定的关系。晓萍画了些相当好的水墨,我也画了20多幅水墨,在今年4月份宁波也做了水墨画展,只是没有拿出来。甘肃这个地方,历史文化太深厚。出去后回望甘肃,心永远在这儿,个人怎么选择是个人的事,我个人会永远把心放在滋养我的这块土地。另外,在艺术语言上会做一个新的东西,我们人老珠未黄,做艺术的永远会在行进的路上。
陆志宏(甘肃画院美术馆馆长):
这个展览整整策划了一年,从去年开始就在谋划,很慎重,15个人的名单也是反复来反复去的,考虑到大家在甘肃和全国的影响,名字也是应急起的,“情系陇塬”。听了大家的发言,很激动,对这次活动给予了肯定。甘肃画院美术馆是个省级美术馆,收藏甘肃美术史资料,进行甘肃美术史上的梳理研究与断代研究,再过20年,没人熟悉大家了,被人遗忘了。
李文君:
陆志宏《莫高窟》油画
这个展览定是划时代的不为过,这个展览具有文献性意义,有判断才有选择,才有自信。画家都很沉寂,外力、内力合而为之。
方向军《黄天厚土大河长》国画
王见:
价值判断就是认识,我们对甘肃缺少认识,哪些东西是有价值的?还是认识交流得太少,歪门邪说多了一点。外面看得多一点,你就会有价值判断。这种交流不要变成一种交谈,一种单向度的,画院应该让各种艺术进来,当代的,西方的,越说得天花乱坠就越好。
方向军(江苏国画院美术馆馆长):
我2004年到苏州,再到江苏国画院美术馆馆长。环境不同,文化心理因素就不同。出去的画家都有段酸甜苦辣,五味合成,都不容易。到外面不吸收是不可能的,吸入、融入、接受。
周京新:
你就得保持甘肃人的姿态,我在江苏公园也画,但每年都要来甘肃写生,因为这是我的家乡。作为一个画家,知识、阅历、专业技能做好储存,内心的淡定还是很重要的。我在作品中注入更多的精、气、神,精可以化气,气可以化神,神可为道。心正、气正、神正。总是学着讲别人的话,总是不自在,绘画也是如此,作为中国画,不要过分考虑地域性,其核心是文化精神、人格精神、书写性,要吸收传统,要体验生活。表现大西北,最过瘾,我最爱吃兰州的牛肉面,因为它最舒服。
杜平让(画家):
作为一个晚辈参加这个展览很荣幸,感谢画院!这次展览的承办,说到文化自信,我们甘肃人有深厚的文化,值得自信,有这种文化自信的力量在,为什么呢?首先,中国文化,我们的周家文化在庆阳,但忽略了这一点,还有伏羲文化在天水,这两个东西是中国文化的根,值得我们去好好研究。其次,这是我们骨子里面舍弃不了的东西,值得自信,这是我们的魂。不管艺术也罢,人格也罢,都是渗透在血液里的。
曹建民:
祝贺画展圆满成功!
座谈会笔记记于2017年12月30日
杜平让《花鸟》国画
有关批评的干预的文章
壬辰之春,岭南春更早,我们便迎来了“2012 中国(广州)舞台美术与技术邀请展”。本届邀请展由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和广东演艺设备行业商会联手,与舞台科技展相结合,共同搭起了这个艺术展示的平台。因此,这是近年来规模最大的舞台美术作品展示的盛会。因而,无论对舞台美术创作自身,还是舞美科技的发展,都是导向双赢的态势,都是促进当代艺术的繁荣。......
2023-07-15
“朝圣·敦煌”系列工程之二启动仪式合影“朝圣·敦煌——甘肃美术创作工程”是由甘肃省委宣传部和甘肃省文化厅直接领导下的艺术工程。为延续、深化和发展“朝圣·敦煌”,2018年3月28日早上,兰州宁卧庄宾馆的会议室召开的一次盛会见证了“朝圣·敦煌——甘肃美术创作系列工程之二:传承启新潜心践行”的启动。下面回顾一下“朝圣·敦煌——甘肃美术创作工程·甘肃画院美术作品展”展出时间所举办的学术研讨会上专家的发言。......
2023-08-25
作为西北师大美术系培养的一代新人,方向正确,开辟了21世纪的艺术道路,无论是精美的作品,还是粗糙的作品,它们都是朴素的,是属于人民的,是向前进的。西北师范大学是有很好的教学传统的,在此基础上打开思路,会有很大发展的。西北师范大学的前身是“北京师大”,抗日战争时西迁西安,与陕西的工业院校合并成立了“西北联大”。......
2023-08-25
时间:2007年10月24日地点:西北师大美术学院展厅主持人:李葆竹西北师大美术系65级同学展览座谈会现场2007今天希望我们每个人都畅所欲言,希望老师们对我们的作品给予指导。(掌声)另外,我提议大家为创办了西北师范大学艺术系的吕斯百先生和创办了兰州艺术学院的常书鸿先生表示缅怀和敬意!......
2023-08-25
观《时空·游戏——军旅舞台美术家探索性作品选》,令我惊讶喜欣的同时,更让我浮想联翩。我认为是当代舞台美术教学上,带有前卫色彩的、一次不大也不小的创举。同时,展出的舞台模型便是很形象的注释。我们已进入了21 世纪,艺术创造的空间更开阔,创造的手段更趋多元,重要的是,舞台创作糅入了科学技术的诸种因素,使舞台艺术作品更能呈现绚丽的光彩和生命的魅力。......
2023-07-15
Pierre Chareau是二十世纪上半叶法国的一名建筑师和设计师,以擅长复杂、模块化的家具和家装设计闻名于世。如图3-3-3所示是纽约犹太人博物馆Chareau作品展网站上呈现的虚拟玻璃屋。该作品展使观众有机会欣赏Chareau的设计作品在玻璃屋中呈现的状态,刚好契合了Chareau的设计初衷。Pierre Chareau作品展是艺术博物馆行业改变既有展出模式的初步尝试。......
2023-10-18
附录一林风眠年谱1900年庚子,1岁光绪二十六年十月初一诞生于广东梅县西阳堡(白宫镇)阁公岭村。1920年庚申,21岁1月31日抵达法国马赛港。扬西施收藏了林风眠一幅风景画。10月扬西施专程到巴黎看望林风眠。1926年丙寅,27岁2月6日同夫人归国到上海。3月10日在艺专举行归国后首次大型个人画展。3月15日鲁迅到艺专观看林风眠画展。2月,同林文铮共同制定《艺术教育大纲》。在香港大学举办林风眠个人画展,展出作品百余幅。......
2024-03-29
在2019年的9月中旬,我看了威廉姆·肯特里奇40年作品回顾展。威廉姆·肯特里奇曾经在大学时期对素描有点沮丧,尤其是版画创作时,因为这对于素描有很高的要求,因此他说能够毕业已经是幸运了。威廉姆· 肯特里奇小作品展示,包括创作草图 威廉姆· 肯特里奇的作品局部图威廉姆· 肯特里奇小作品展示,草图 《猫》 彰显出创作者的随性......
2023-08-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