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甘肃晋京美术作品展:朝圣敦煌,批评的干预

甘肃晋京美术作品展:朝圣敦煌,批评的干预

【摘要】:“朝圣·敦煌”系列工程之二启动仪式合影“朝圣·敦煌——甘肃美术创作工程”是由甘肃省委宣传部和甘肃省文化厅直接领导下的艺术工程。为延续、深化和发展“朝圣·敦煌”,2018年3月28日早上,兰州宁卧庄宾馆的会议室召开的一次盛会见证了“朝圣·敦煌——甘肃美术创作系列工程之二:传承启新潜心践行”的启动。下面回顾一下“朝圣·敦煌——甘肃美术创作工程·甘肃画院美术作品展”展出时间所举办的学术研讨会上专家的发言。

“朝圣·敦煌”系列工程之二启动仪式合影

“朝圣·敦煌——甘肃美术创作工程”是由甘肃省委宣传部和甘肃省文化厅直接领导下的艺术工程。时任甘肃省宣传部长的连辑曾这样说道:“老祖宗把敦煌留在你身边,你背着她,你到外头寻找别的艺术灵感,我不知道你还有什么出息。所以我主张大家回过头来,朝圣敦煌!”(《丝绸之路》2013年第5期总第246期,第23页)于是,创作工程从2011年起始到2012年3月正式启动再到2016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历时6年。甘肃画院的画家分阶段性主题“莫高窟朝圣”“丝绸之路”“佛教东渐”“多彩民族”进行了万里生活体验与艺术创作。这几乎是整个中国美术史上的第一次艺术壮举,宋徽宗时代的画院是无法做到如此的规模和程度的,留下来的巨制也便只有王希孟的《千里江山》了。

为延续、深化和发展“朝圣·敦煌”,2018年3月28日早上,兰州宁卧庄宾馆的会议室召开的一次盛会见证了“朝圣·敦煌——甘肃美术创作系列工程之二:传承启新潜心践行”的启动。出席此次会议的领导和嘉宾如下:

杨建仁(甘肃省文化厅副厅长)、李积麒(甘肃省文化厅党组成员、甘肃画院党委书记)、李伟(甘肃画院院长)、毛志成(甘肃画院副院长)、张兴国(甘肃画院)。

吴萍萍(中国文联工会主席、中国美协巡视员)、纪连彬(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王平(中国美术报主编)、陈风新(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馆长)、王志纯(北京画院理论部副主任)、罗江(云南省画院院长)、陈争(贵州省画院院长)、刘云(江苏省国画院常务副院长)、范杨(天津画院副院长)、管苠棢(四川省诗书画院副院长)、赵星(厦门画院院长)、方向军(江苏省画院美术馆馆长)。

其余来自省内艺术界、教育界社会知名人士、新闻人士等120余人参加了启动仪式暨随后进行了的学术研讨会。

“朝圣·敦煌——甘肃美术创作系列工程之二:传承启新潜心践行”在策划思路上做了调整,从第一期工程的“团体的力量”趋向基于画家“个人项目”下的“自觉行动”,并规定了项目三年实施中不同阶段的具体目标、任务与成果,计划于2020年举办的主题展览是此次项目的最终预计性结果。

下面回顾一下“朝圣·敦煌——甘肃美术创作工程·甘肃画院美术作品展”展出时间所举办的学术研讨会上专家的发言。

杨晓阳(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协副主席、著名画家):

近200年来,由于西方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强大,大家都认为我们的政治、经济不如西方,我们的军事不如西方,那么我们的文化、美术也都不如西方。所以200年来西画就不断地进入中国。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把苏联美术教育体系移植到我们成立的八大美院,并延续至今。其专业设置大量的也是西画的专业。美术专业只有少量的国画专业和工艺美术、民间美术。这样我们的美术学院把仅仅只有两块能够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专业也改造成了西方的东西。这都是西方的标准,那我们的标准是什么?你们现在研究敦煌就有这方面的意义。

中华民族的艺术精神是海纳百川的,她既以生活为基础,但又不满足于生活,她是提高的、形而上的艺术,是天人合一,大美为真的,是和谐社会的,是对人类有益的;她不是极端个人主义的,是在天地、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和谐之中寻找自己的个性。而西方的现当代主义,从艺术观到表现手法都是要个性化的,那什么是个性,只要标新立异就是个性。所以说中西方的艺术观点从过去到现在一直都不同。所以现在研究研究敦煌,是接续周秦汉唐,接续宋元明清我们的文脉。研究敦煌艺术实际上就是研究中华民族自己的绘画传统,敦煌的造型观、用笔观、色彩观、空间观以及画面间的相互关系都与西画是不同的,它的材料、工具都是和观念有关系的。这对我们当代中国画创作和教学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冯远(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我们不能用当年那些无名画工的技法来画今天的画,这不可能。所以我们就要对敦煌绘画归纳提炼一下,敦煌壁画的核心要义在那里,就是一种和平理念。民族交流、文化交流,是和平共存、共同繁荣这样一个理念。这个理念你用到艺术中间去,就是东西方艺术间养分和风格的兼容,一定是这样的。你现在不可能再去挖一批洞窟画壁画吧?!问题的关键是你们朝圣敦煌,朝完了以后你们得出什么样的成果。我不是简单去磕头,磕完了拉倒,是烧完香、磕完头我结出什么成果,这成果是什么。这是我们要考虑的。因为一项工程一定要做到细致和深入。另外也不要只是画家来做,应该把你们研究敦煌的专家学者也请来,大家来商讨。说明你们的意图,听听他们的建议。你们把这个工作作为一项工程来做,最后要达到什么目的,出什么样的成果,这应该构想一下。这构想就是终极目标,实现这一目标要有丰富的内容来支持。

吴长江(原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党组书记、著名画家):

甘肃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发祥地,另外她确实为我们美术创作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资源。所以,很多名家几乎都是从创作西北开始,或者是从西北走出来,在中国美术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可以举例的人太多了。当然通过这个活动,甘肃画院的美术家也会受到鼓舞、受到激励。将来在艺术创作上会往前再走一步。所以,我想这可能是要宣传的方面。就继承这个角度来说,很难说甘肃的画家们用哪个样式创作,应该每个人有自己的语言,自己的修养积累和偏爱的题材,都有自己的角度。所以,我想继承传统文化还是继承她的精神,那可学的东西、可借鉴的东西太多了。但不管怎么说,西方强势文化这几十年来对中国当代美术的影响非常大,但是研究自己的传统文化、传统艺术,这个应该说是永远做不完的功课。所以,我想无论对你们甘肃画院的画家来说,还是对全国美术家来说,多一份沉静、多一份研究、多一份思考就会对自己的创作提高一步,这应该说是一个长久的任务。我们中国美术家协会也会全力支持这样的活动、这样的项目,希望你们做得深入、做得精彩,吸引更多的美术家参与。我期待甘肃画院通过此次活动会有更多的好的作品和好的画家涌现。

王明明(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画院院长):

我想从策划的角度,能不能找一个最佳的点。敦煌是世界文化的瑰宝,她已完全超出宗教、超出佛教。她的艺术是在精神方面,那么我们这个点怎么样去跟她对话,从策划的角度上通过什么样的一个系列活动,让我们当代艺术家去感悟敦煌的一些东西,敦煌的精神,敦煌画工的精神。敦煌写经的精神是什么?实际上我觉得一个艺术家就应该有佛教徒那样坚持的精神。我们不是拿谁吹捧我们自己作一场秀,而是我们从敦煌的精神里面能提炼出什么样的敦煌精神来,作为我们当代的人文精神,应该从这样一个高度来认识。每年都去是可以的,每年一个主题。你们去研究,不是表象地去看,一定要提高到这个高度。我们现在往往不从形而上的道去做,而从形而下的技去做。你们这样一个五年的策划,不能通过这个方式作一场秀;你们做这个五年的策划要给人一个什么启示,我们重新研究她要得到什么启示,这样的话,你们的人文精神对当代的启示就大了。所以你策划的一定要给人家启示,那就要提出问题,从中发现规律,完了去找出问题的答案,从内涵里面去发掘,给当今世人一个启示。

孙克(中国画学会常务副会长、著名理论家):

敦煌艺术从唐宋延续不断发展,它有东亚艺术的影响,是相互影响融合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以一种虔诚的心来绘制宗教内容的绘画,没有虔诚是做不到的。再就是动作形态的夸张,也是很有艺术特点。那些佛经故事、佛本生故事的描绘里透露着很浪漫的色彩,这也是很有特色的。如何吸取,从造型的意象上,从色彩的感觉上,大家好好体会,再去好好学习。今后你们的画如何发展,向敦煌学习只是一个参考,要创造一种西北的意象,还要继续探索。也不拒绝学习宋元时期的其他绘画,就说山水画,宋元时期的山水画是很成熟的,在笔墨技法上可以借鉴。可表现大西北,如沙漠就没有什么现成的可借鉴。在西北,有人在探索用宿墨、水印的办法画沙漠和鹰,总觉得不是那么回事。但这种精神是很好的,他很想表现西北沙漠、戈壁的荒凉,运用传统文化,宿墨呀,水印呀等,但这毕竟只是一个小技。青海有人用拓的办法画青海人,很有特点。这样一代一代的积累,传给后人逐渐走向成熟了,最后就会成为一种技巧。所以我们今后的发展,甘肃的绘画还是要从西北比较大的范围来考虑,我觉得生活还是源泉。对甘南有兴趣可以画甘南,但问题是你必须把自己的手法提升到一个高水准,让它到位,这就可以了。

杜滋龄(原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主任、博士生导师、著名画家):

我多次去过你们那儿,我对甘肃是非常有感情的。“朝圣·敦煌”是甘肃画院学术上的一件大事,也是把甘肃美术推向全国一次重要的学术策划。应该把甘肃的人脉,人文地理环境的独特性利用起来,而且借着今年加强文化发展的机会,这对文化发展和以文化带动和谐社会发展都有好处。敦煌是太有意义了,全世界就这一个。以佛教文化为起点,将来可延展到风情、地域。你们要把宗旨定好。对敦煌大家要认真体会、理解和认识。另外对中国古代艺术要以敬仰的心去学习,不是说到那儿去旅游,画画就完了。大家在一块画画、写生,通过对敦煌的研究,可以带动艺术创作和艺术实践。开个研讨会呀,大家聊聊,谈谈感受。我觉得可以靠近一点,让敦煌可以靠近一点。你仔细看,敦煌无论从色彩、造型,从艺术的角度上有很多非常值得研究的东西,可以认真学习的东西。另外就是当地的生活啊风情啊,这是另外一回事,得请敦煌艺术研究院的专家,请他们讲一讲,给大家上上课,我想会有收获。

朱乃正(原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著名油画家):

甘肃敦煌,此乃甘肃美术家天大之福祉,何其幸哉!敦煌艺术之魅力穿透历史时空,至今犹光焰万丈。其丰厚之精神养料,是取之不尽、汲而不竭之源。传承敦煌文化精神之所要者,于当今世界大文化格局中,尤其面对西方中心论及其强势文化潮流泛通之际,需保持清醒,能充分自省、自守、自处、自信、自尊!今天,我们乘着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东风,搭载“朝圣·敦煌——甘肃画院美术创作工程”之舰,在建立文化大省的强劲动力驱使下,扬起“打造敦煌画派”的时代风帆,一路向西,开始了我们的艺术取经之路、敦煌朝圣之旅。我们相信,这次朝圣之旅必将焕发我们的艺术青春,净化我们的艺术灵魂,拓展我们的艺术视野,滋养我们的艺术生命,丰富我们的艺术创作。我们相信,有了敦煌这座文化艺术宝库不断地补给,通过我们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探索,我们的艺术航行定能抵达成功的彼岸。认真深入研究敦煌遗产中鲜活之艺术内核与真谛,必欲以我传统文化之根脉起始,方能探寻自己创新之路。如此,则可无愧来自祖先、得天独厚之大宝藏——敦煌!

张江舟(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著名画家):

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大量的去学习西方现代绘画的东西,我们回过头来看敦煌的绘画,实际上在原理和学理上有大量的同西方绘画非常接近的东西。现在从敦煌壁画中透露出的所有艺术规律,都应该说是最当代、最现代的东西,都是最符合艺术规律的东西。我们盲目地学习西方,可我们美术界对敦煌艺术资源的挖掘还远远不够。所以说,你们做这样的一个课题,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2000年以后,大家都喊学传统呀,国学热呀,有人说这是一个新的古典浪潮。有学者提出这是一种精神仪式。对精神仪式我的理解就是形式大于内容。所以说你们建立这样一个课题,应该是真正地研究和挖掘传统,扎扎实实地在传统中寻找,它可以直接作用于我们当前的创作和研究。但一定要结出果实来,如果只是皮毛地画画敦煌,那没有意义。假如说甘肃的画家,能够有那么几个,他的绘画语言的源头可以找到与敦煌有关,我觉得这就是甘肃画家在创作和创作研究上一个重要的成果。在全国范围内,在源头上找到与敦煌艺术或艺术语言方式相关的似乎都没有。所以,我认为甘肃做这件事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田黎明(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院长、著名画家):

我觉得甘肃画院对敦煌进行一次朝圣的艺术之旅,这是一种精神的向往,也是一种心灵净化的过程,对当代画坛有一种震撼力。这种震撼力来自一种选择,这种选择就是扎扎实实的、默默无闻地去体验、去体会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人文境界。这真是需要我们这一代画家,包括你们甘肃画院做这样的一次艺术之旅,要亲身去体会,而且很多的东西是要在过程当中体悟出来的,尤其中国文化特别注重修为和自我完善,这种文化就需要像一个苦行僧的方式去历练一种精神,一种倡导人的纯净、单纯和弘扬中国文化的精神。这种精神也体现在以儒家文化为代表,倡导温柔、敦厚、平淡、天真的人文境界里。因为现在做这样的艺术之旅,必然会给中国画界、艺术界带来一种对传统的深入体验、深入领悟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精神。在这里,我特别为甘肃画院做出这样的艺术之旅而感动,因为这是需要花费画院全体画家几年的心血。但在艺术语言、艺术形式上,尤其是自己的心灵境界上是一次历练和提升。我觉得这对中国画界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推动和鼓舞。

梁江原(中国美术馆副馆长、著名理论家):

我们可以多沟通,比如有些阶段性的包括写生、创作这样的成果,可以在报刊,或者局部做一些小型的展览,引起大家的注意,然后再深化。因为你们不可能五年才做一次展览,是吧?那么你们半年或一年就拿出一个阶段的展览,或是围绕敦煌临摹的,或是研究她的一些技法,尽可能把敦煌的养分融会到自己创作当中。一些有体会的东西,也可以作为阶段性的课题,来做一些专门的研究,这样就可以丰富多彩。我觉得你们整个活动主题就很明确,扣住“敦煌”这两个字。敦煌是你们的资源,敦煌的地域、敦煌的文化,敦煌的美术方面直接为我们所用的东西,可以分解成几个部分,但是总体就是“敦煌”。敦煌的艺术、它的民俗、它的生活、它的文化,这样敦煌的文章就是立体的。甘肃的美术界你们有自己的长处,就是你们能够沉得住气,画画你们不取巧,非常投入,这个都是很难的、很可贵的品质。所以敦煌的文化资源自己去做,就是把自己的长处用在发挥自己的优势上面,那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我相信你们能做得很好。

唐勇力(原中央美院中国画学院院长、著名画家):

敦煌是世界的艺术宝库,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很多画家都学习、崇拜敦煌,敦煌艺术是中国艺术中的高峰。我们很多的画家到敦煌去的非常多,好多就是观光,看看新鲜,实际上没有真正深入进去,不思索。我们要思索、要研究。即便是以前20世纪五六十年代很多画家去临摹,其中大多数临摹的实际上都是外在的东西,古人虽然画的是宗教绘画,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她的语言形式,是艺术需要表达的本质,就是艺术形式的创造,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好多画家没有去发现这个。我记得有一篇文章专门写过,陈传席的文章,也写张大千去临摹。但是张大千的临摹是复原,就是复原到画工当时画的效果,复原式的临摹。他不是去发现艺术的形式及语言体系,那么张大千弄来弄去没有真正学习到敦煌精髓的东西。敦煌精髓的东西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宗教绘画艺术家,就是那些画工当时创造的宗教绘画的形式体系;还有一个方面是一千多年的风化,大自然的造化。为什么现在看一些自然景观说是“鬼斧神工”,鬼斧神工从哪里来,是大自然的,是历史的。一千多年的敦煌历史你看不到,你光看到原型的这个,只看到一个方面,没有看到第二个方面。

曾来德(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书法篆刻院执行院长、著名书法家):

这是一个大课题,一件大事,必须把它做大。所以说不能仅仅从甘肃这个角度来做。你们提出策划和具体承办,但必须借国家和国际的力量来做这个课题。你们不要做五年,就做成首届,然后有第二届,第三届……说五年也不是年年都做,你可以两年做一届。首届应该是开创性的,然后接着第二、第三届……有职业的感觉。你要说五年好像一下子把话说完了,对你们自己压力也很大。敦煌是丝绸之路上一个最显赫的精华,你们提出朝圣敦煌的想法是没问题的,但是你们不能把这件事做小了,你们想要超越地域、超越敦煌、超越国界,要把这作为甘肃省思考文化问题的一个大的题目,而且要得到甘肃政府财政上的长期支持。现在国家的政策已经很明确,如果把这一思路纳入到这个意义上来的话,作为一个甘肃的文化战略,你不打这个牌你还打什么牌呢?如果这样想就有戏唱,如果只是院里自己做,我觉得把这个题材给浪费了。你们应该再加一句,“朝圣敦煌”,从敦煌出发。把敦煌作为一个起点,这样你的策划思路就饱和了。

梁占岩(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画院副院长、著名画家):

我觉得首先是找到真诚。真正的真诚是应该有分量的,只有真诚才能接近那种信仰,只有真诚才能够与艺术和宗教相容。我说“归心”,就是真诚,如果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没沉下去,就没有归心。你心里没有波动,你那个水面,就没有像扔了一块石头荡漾开来的那种情绪,你的心是死的,眼是迟钝的。那你转一圈白转,你可能记下了地名和故事,但是你没有感动,那跟你的精神、你的内心是没有关联的。我觉得文化特性的形成有区域性,这个区域性作为一个地域的画家,应把握本地域的特色、文化的特质。我觉得兰州这一块的资源,明摆着就是怕你熟视无睹,怕你身在其中麻木。如果说那么一个阵容,不管是从题材到画风,再到一种画面透出来的情调上,还是绘画的语言上,都有典型的西域情结。我觉得那个就是当代文化缺少的,就会产生价值。找到你的根基,然后找到你的立足点,尽管每个人都是在甘肃成长起来的画家,每个人的兴奋点不一样,但是尽管不一样,也是在甘肃生长起来的一批人,他脚下的土地是一样的,文化背景是一样的。

袁武(北京画院常务副院长、著名画家):

我觉得我们做这件事情能够做成的话,肯定是有意义的。因为现在到敦煌模仿那种旧的崩痕,然后画点飞天之类造型的线描,实际上停留在那个画面效果上,尤其是那种做旧的效果。常常看到把敦煌壁画翻版了,用高丽纸,我觉得很徒劳,一个是敦煌壁画的原始状态的创作效果肯定不是那样的,那是岁月弄下来的斑驳,那个斑驳不是艺术。我们现在对斑驳效果的关注远远超过了敦煌本身的艺术内容。第二个敦煌不只是表面的造型,对我们来说有艺术价值,更主要的是表现佛教故事的手法。它能把主题思想的神秘还有造型的超然表现出来,我觉得那是很难的事,很不简单。也不是简单的佛教故事再现,它的形象很独特。但是我们现在画历史题材时,实际上全是一种概念。不管我们画宗教题材还是历史题材,都是太概念化,编造的痕迹太重。所以,你们走敦煌之路,如果能够把那个时代认识和理解一下,要比做那种效果更好。

樊锦诗(原敦煌研究院院长、著名敦煌学学者):

2008年北京搞过一个展览叫“盛世和光”,当时记者采访时我说,这些主题都是老一辈人画的,他们不为名、不为利、不为职称,一心就是为敦煌艺术。甘肃画院朝圣敦煌我认为是一件好事,保护敦煌、研究敦煌、表现敦煌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义务。我们的研究将提供一些便利,敦煌研究所对美术的研究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一块,我经常说他们在与古代的画家交流。他们能画好,能看出壁画最灵魂的东西,我的理解是他们在跟古代画家交流。就算受到冲击,他们还是去画画,当时什么都不图,就是为了艺术。这就是他们的精神。敦煌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是他们血脉中的一部分,敦煌已经完全融入他们的血脉、心灵之中。敦煌这些人跟别人不一样,因为地理位置比较偏远,所以单纯一些。现在社会境况很浮躁,敦煌也受浮躁影响,但还能静下来做点事情。说莫高窟,我们给老一辈总结,一是艰苦奋斗,二是无私奉献,三是踏实肯干。

(摘自《朝圣敦煌·甘肃画院美术作品集》)

1.李伟《雪地晨风》国画

2.张兴国《青稞地之三》国画

3.陆志宏《凉州西望》油画

4.马刚《秋高天阔五峰低》国画

1.王梦彤、毛志成、范文阳、张生进《大巴扎》国画

2.杜元《白日》国画

3.王万成《梵音》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