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猫捉不到鼠?美术馆成了鼠辈猖獗之地

猫捉不到鼠?美术馆成了鼠辈猖獗之地

【摘要】:看着它活泼的样儿,便问起这猫还有鼠捉么?猫的天性就是捉鼠,不会捉鼠还算得猫么?美术馆和艺术市场便成了鼠辈猖獗之地。作品的主人也便因此而得意起来,觉得自己也已“著名”了。

前不久去朋友家,见养有一猫,一身洁白,甚是好看。看着它活泼的样儿,便问起这猫还有鼠捉么?朋友笑而答曰:“现在鼠倒是不少,钢筋水泥做的屋壁想必结实,却不知从何进得鼠来,不分昼夜,躲在家什后面作祟。本想这猫会捉住它的,谁知现在的猫竟也怕起鼠来,即使不怕,却也不知如何的捉法。”猫的天性就是捉鼠,不会捉鼠还算得猫么?这正如批评家,天性就是批评,面对艺术作品中的诸多问题,用常人难有的敏锐直觉和独特理解,击中被批评者的要害,或“指点迷津”或“治病救艺”,或是撑起一面批评的旗帜,以示“猫”的威严。

当今的时代里真是言论自由“百家争鸣”了,雨后春笋般冒出了许多自称或被称为艺术“批评家”的人,但其中能“一针见血”“一语中的”者却是寥寥。他们的批评,或是跟在画家后面鼓起腮帮一味吹捧,就像现在作为都市宠物的猫,不但不能给自己的猎物以威慑,反而还要向鼠辈讨好,唯恐被鼠捉了去;或是不懂装懂,隔靴搔痒,不着边际;或是自以为是,大放厥词,蛊惑视听。比如著名的范增先生,曾在媒体上当众厉声指责毕加索道:“女人哪里不美?为什么要画个《撒尿的女人》?撒尿的女人何美之有?”

画家本应好好画自己的画,只要自己有了主见,画了好的作品出来,自然会有“伯乐识马”。但现在的画家大多经不住名与利的诱惑,只画了几幅画儿,便想当个画家,于是急匆匆打点行装,跑到美术馆办个展览,像是脱光了衣服专给别人看自己的丑处。美术馆和艺术市场便成了鼠辈猖獗之地。光这样做还不够,于是再拿些银两或古董之类的礼品,送到那些有了名望但不会捉“鼠”的“批评家”手里,说是给多多批评,实则是期待他的夸奖。于是那几位据说已享有盛誉的“某某”先生的尊名时时出现在多种角落,一些情有独钟的观众看着这些名字时远比看到那些作品来劲得多,即使看了作品有所不满,也再不敢说半个“不”了。作品的主人也便因此而得意起来,觉得自己也已“著名”了。真可谓“鼠假猫威”了。

批评家专职批评,用自己独特的观点,逼近艺术和艺术家的个性,拓展艺术的天地。但怕丢了饭碗断了财路,于是批评自然变得软弱或阳奉。既然收了人家的银子,怎还好意思说些不中听的话?又有谁会掏钱买骂呢?便只好挑些“生动”之类的字眼送给人家,即便是真想批评一番,也只是赔着笑脸装装样子而已。

我便担心:猫总有一天会变得真不是猫了,剩下的便只有鼠辈的张狂和偷盗。

1998年1月写于中央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