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魏勒的艺术:抽象与精神,批评的干预

魏勒的艺术:抽象与精神,批评的干预

【摘要】:——马克斯·魏勒1998年3月10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奥地利共和国外交部主办的奥地利当代著名画家马克斯·魏勒的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1930年,马克斯·魏勒考取了维也纳艺术学院。马克斯·魏勒的创作灵感和热情首先来自于对大自然的深切感悟。马克斯·魏勒的作品中,尤其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所创作的《就像一片风景》系列,则完全体现了中国艺术的空灵境界。

我的创作是一种精神创作,这种创作给我一种思潮,这种思潮从中国和蒂罗尔山峦起伏的大地而来……

——马克斯·魏勒

1998年3月10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奥地利共和国外交部主办的奥地利当代著名画家马克斯·魏勒的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这次展出的31幅作品是画家在80年代创作的部分作品。几次驻足留恋于这位20世纪奥地利最伟大的艺术家的作品面前,都令人感受到一种来自于画家心灵的精神力量的强烈震撼。

马克斯·魏勒(Max Weily),1910年出生在奥地利蒂罗尔地区的阿普萨姆,这一年,慕尼黑的瓦西里·康定斯基创作了他的第一批抽象绘画。1930年,马克斯·魏勒考取了维也纳艺术学院。1942-1945年,他应征入伍,之后便回到了他的家乡格罗斯。在这里,他创作了一幅幅抽象的风景画,构筑着自己奇幻的精神世界。

马克斯·魏勒的创作灵感和热情首先来自于对大自然的深切感悟。他的家乡蒂罗尔地区,风景迷人。山光水色,蓝天白云,一切在画家眼中是那样的纯粹和灿烂、透亮和博大,是那样的生机勃勃和充满诱惑,这一切都使他浃肌沦髓,如痴如醉,他童年的心灵里,便早已烙印着抹不掉的记忆。他的不断感悟,化作一股情感的巨流,铺天盖地般地流淌在他的画面里。马克斯·魏勒曾这样写道:“每当我处身在大自然之中,就会感到一种无穷的升华。我环视和观望那无穷无尽的光阴和季节,我为千变万化的光景所深深震撼。我感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我被卷入其缥缈的永恒之中。这深深的宁静来自遥远的充实的空间,来自最完美的满足感,即在忘我地投入于奇幻与庄严的创作中得到的喜悦。”“大自然已融入我的脑子里,神经上和血液中。”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对大自然及造物所赋予大自然生命的体悟,马克斯·魏勒找到了能够充分承载这种感悟的图式语言——来自自然的抽象。

[奥地利]马克斯·魏勒 蛋彩

[奥地利]马克斯·魏勒《花的太阳》蛋彩

[奥地利]马克斯·魏勒 蛋彩

马克斯·魏勒作品的抽象图式,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保罗·塞尚和20世纪初的瓦西里·康定斯基、皮埃特·蒙德里安等人,正如巴塞尔艺术史家高特弗里德·博姆所说:“马克斯·魏勒走的是本世纪艺术家走的道路,他的作品突出了现代派总的特征的抉择。”如果说马克斯·魏勒早期的作品在抽象的主观化的图式中还更多隐含着许多宗教的静穆和神秘的话,那么,他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创作中,则把神、自然、精神三者完全融为一体,艺术家极力消减画面中所有符号对大自然的任何一点哪怕是最含糊的阐释,画面中大团的蛋彩色块、细小的墨滴色斑和纵横交错的线面,在发自内心的情感驱动下的笔势运作中,爆发出强大的张力,在纷杂而又充满矛盾的空间里交织、碰撞、升华,精神的世界被完全裸露在抽象的纯粹的色彩图式中。

这种艺术精神来自中国古代的宋人那里。早在维也纳艺术学院学习时,马克斯·魏勒便在他的教师卡尔·施泰勒的指点下,在中国宋代画家郭熙、李迪、马远、王希孟等人的作品中领悟着中国绘画的精神内涵。中国艺术的精神从此与他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不断给他创作的营养,他曾这样说过:“中国人是伟大的,他们用最简单的、完全固定的、自传统习得的程式中去描写树、水、雾、山,他们用这些来创作绘画。我也找到了我的程式,我用这些创造出一种类似风景的东西,它们飘浮着,从画布中活生生脱颖而出。”很显然,在马克斯·魏勒的作品中,他试图把精神的东西,尤其是中国宋人在大自然中体验过的那种神秘和博大,纳入他的抽象的纯形式,他在作品中实现了这一点。他的创作正如中国画家那样达到了“物我两忘”的自由境地。如果说中国宋人在“图真”中表达着内心的“意象”而为自然造化“传神写照”,那么,马克斯·魏勒是在抽象图式中描述着他的“梦境”,虽然图式不同,但皆为“意造”,同趋于精神所在的境界——“意境”。

马克斯·魏勒的作品中,尤其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所创作的《就像一片风景》系列,则完全体现了中国艺术的空灵境界。采用了中国画灵活的透视法则,使他的画面空间极大扩展延伸,色块间留出空白,更强化了画面的奇幻迷离。马克斯·魏勒像中国人一样,把“虚空”看作生命与运动之源,这“虚空”世界里,更具有了容纳一切的可能性,令人想象和神往。

马克斯·魏勒也正如中国文人画家一样把自己“隐逸”于大自然之中,这点正使他的艺术精神得以孕育、滋生和漫延,正如画家自己所说:“我独处幽境,在欧洲中心的蒂罗尔,在遥远山间的峡谷里,像一个宋代的画家。我可以清朗地关照一切……”

1998年3月写于中央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