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发布,报告指出,升学在对大学生就业起到分流与缓冲作用的同时,将持续为中国产业链稳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2020届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874万人,同比增加40万人,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就业形势依旧严峻。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另外,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
2023-08-23
1.面临的机遇
(1)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了良好环境。中共十八大明确指出“就业乃民生之本”;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再次明确提出“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就业服务能力”。在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对就业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并明确了当年应创造的就业岗位数量。
近年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和法规,教育部、人事部、公安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连续出台了有关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有效措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十三五”期间,通过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以创业带就业,以发展促就业,以政策保就业,力争让每个劳动者都能够获得公平的就业机会和稳定的就业岗位,实现更加充分的就业和更高质量的就业,使劳动者生活得更加体面、更有尊严,人人都享有使人生出彩的机会。
(2)目前,我国大学生在全社会劳动力中所占的比例仍然很低。大学生是社会的优质人力资源,就业空间大。据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统计表明,截至2014年,我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仅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1.01%。
随着我国高校扩招,高等教育从精英型向大众化过渡,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正在快速提高,但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比较,比例仍然很低。根据教育部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统计,201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40%,而1993年世界53个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平均毛入学率已达到47.4%。
(3)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社会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按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能创造80万~100万个就业岗位计算,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每年可创造近1 000万个就业岗位,这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4)“入世”和经济全球化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空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新兴产业的新岗位和世界其他国家、地区的就业岗位更青睐大学生这一优质社会资源。
(5)新的就业观念和用人制度让大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以前大学生就业是国家“分配”,大学生们只有“服从”的义务,而“服从”就意味着放弃,而今天则是“双向选择”,大学生在市场上获得了选择就业岗位的自由,当然也就失去了计划分配的保障。同时,人们就业观念的转变也部分地消除了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有效拓宽了就业渠道。
2.面临的挑战
(1)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长期存在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造成就业岗位严重不足,从而使部分大学生无业可就。
2004年4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首部《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白皮书,白皮书指出,受人口基数、人口年龄结构、人口迁移及社会发展进程等因素影响,21世纪前20年我国将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生产能力严重过剩,通货紧缩压力越来越大,创造就业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最大任务之一。进入21世纪,人类正在发生规模越来越大、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就业战争”,而人口多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客观存在,就业将是我们面临的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近年来,尽管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但尚不能满足迅速增长的就业需要,同时又恰逢我国城镇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三大就业群体的“三峰叠加”,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1%左右(我国失业率统计的年龄上限偏低,男16~50岁,女16~45岁)。同时,经济体制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制约着劳动力需求的扩张。一方面,经济体制的进一步转变,全面贯彻效率原则,将促使国有企业约三分之一的冗员下岗失业;另一方面,经济增长方式不断转变的结果,必然是整个社会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就业机会相对减少。资料表明,20世纪80年代,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平均可新增就业岗位200万个,而现在经济增长对就业的贡献则下降了三分之二,只能创造80万个就业岗位,如果国内生产总值按8%~9%的速度增长,每年可创造的就业岗位也不足800万个,这和就业需求相比较还有较大差距。另外,国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政府机构精简裁员、国有企事业单位减员增效等措施的实施,使传统接收大学生的主渠道的吸纳能力逐渐减弱。
(2)结构性矛盾又使部分大学生有业难就。
① 结构性矛盾表现为大学生过高的就业期望与社会可提供的就业岗位之间的矛盾。一方面,计划经济体制下大学生“统包统分”的传统模式已成为人们的惯性思维;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对知识和人才的极度渴望使我们对大学生就业的认识产生了偏差。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统包统分”已被“双向选择”所取代,市场对大学生的需求也从“精英需求”向“大众需求”转变,不再只是精英的职位需要大学生,而是社会各个岗位都需要高素质的从业者,大学生必然成为普通劳动者。这不是大学生的贬值,而是社会发展注定要达到的目标和经历的过程,但大学生还没有自觉接受这一现实,仍然盲目攀高,必将造成劳动力市场的扭曲,无法实现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的顺利“成交”。
② 结构性矛盾表现为学科专业、学历层次及大学生所具备的知识、技能与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这种人才供需的结构性失衡的直接后果是大量的人才短缺与人才闲置和浪费并存。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产业结构的调整使许多传统行业在短期内受到一定冲击,加速了行业的新陈代谢,导致一定时期内大学生就业的社会供需结构性矛盾较突出。冷静思考,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和高校培养人才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可能完全协调,而因为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协调导致部分大学生暂时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也应当是正常现象,所以劳动者(包括大学生)在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出现暂时的就业困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常态。
③ 结构性矛盾表现为区域性的不平衡。由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造成大学生比较集中地选择在具有良好就业环境和高回报率的地区就业,从而造成了需要大学生的地方没有大学生愿意去,而大学生愿意去的地方又没有岗位的局面。从经济学角度看,人才总是向那些发展机会多、经济待遇高的地方流动,而经济发展越快,可能提供的就业机会就越多,吸纳人力资源的能力就越强,这也是大学生(包括科技管理人员)从小城市流向大城市、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的趋势有增无减的主要原因。而这种人才集中流动的结果必然造成局部和区域的供需矛盾,加重了大学生就业竞争的压力。
(3)劳动力市场不健全影响了大学生就业渠道的畅通。
完善的劳动力市场规则是大学生就业市场正常运行的基础和前提。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市场需要健全的法规和管理制度对参与市场的大学生、高校、用人单位等方面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而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尚处于初始阶段,市场运行机制很不完善,市场“交易”秩序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从而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成本。另一方面,国家、社会、用人单位和大学生个人在就业过程中有不同的要求。从政府与社会角度看,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是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使这一配置能够最大限度地与国家的发展目标一致,最有效地与国家发展规划相协调,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目的;从用人单位的角度看,是要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大学生个人则往往追求个人发展目标的实现,期望收入、自我实现的最大化。个人与国家、社会、用人单位几方面在求职和提供就业岗位时并不可能时时保持一致,这就需要一个能够有效地调整各方面利益的机制来协调各方面的期望和行为,使之尽可能趋于一致,实现大学生就业。
有关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的文章
《202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发布,报告指出,升学在对大学生就业起到分流与缓冲作用的同时,将持续为中国产业链稳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2020届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874万人,同比增加40万人,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就业形势依旧严峻。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另外,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
2023-08-23
多数大学生还需要转变就业观念,应从理想主义的就业观念转向务实的就业观念,树立自立的意识,正视现实,积极、切实地迎接新形势的挑战。培养良好的就业竞争心理素质。......
2023-08-24
2005—2007年,建起了佳县劳动力市场和就业再就业培训中心,购置了培训设施,为再就业人员进行岗前培训提供了场所。同时组织专人对全县“零就业家庭”进行调查登记,积极采取多种办法,提供了切优惠条件,帮助40户61人实现就业。2008年,为了促进下岗职工就业再就业工作,佳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成立“小额贷款担保中心”,为下岗职工和零就业家庭提供创业贷款。......
2023-08-24
综上所述,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还是十分严峻的,即将进入就业市场的大学生应对此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小敏调侃说,“拼不了爹和娘,就目前的形势来看,只能考研,不然,什么好工作都轮不到自己。”应届毕业生蒋静,在一群为工作东奔西走的人中就显得务实许多。蒋静现在任职于一家国企,工作单位离居住地较远,每天都要花费很长时间搭乘班车去单位。......
2023-09-26
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心理调适作用在于帮助大学生在遇到挫折和冲突时,能够客观地分析自我与现实,有效地排除心理障碍,从而使大学生保持一种稳定积极的心态,以便总结经验,克服困难,达到如愿择业的目的,不致灰心丧气,一蹶不振。因此,大学生积极有效地进行心理调节是十分必要的。......
2023-09-26
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近来陆续出台政策,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中国正慢慢成为全球的商业沃土和创业乐园。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法规来缓解就业压力,大学生创业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大学生创业人物不断涌现。目前,中国青年创业大多面临两大难题,即项目与资金。......
2023-08-29
1.就业信息的概念就业信息,指在择业的准备阶段,经过加工整理,成为求职者选择所从事的职业或工作岗位的有价值的消息、资料、情报等的总和。外部就业信息指毕业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的关于用人单位的性质、需求等的信息。内部就业信息指大学生对自身情况和各项能力、专业、职业兴趣的了解、分析和评估结果。从信息的作用划分,可分为有效信息、低效信息和无效信息。真实的信息不一定是有效的,信息的有效性因人而异。......
2023-09-26
在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增长的同时,目前尚有1.5亿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有1 100万以上的下岗失业人员需要再就业。而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每年社会新增就业机会大约为700万至800万个。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2017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加严峻。区域就业形势差别明显,东部地区求职人数同比出现大幅下降。调查反映,当前工资增长和企业承受能力的矛盾已导致许多中小企业和大型劳动密集企业的普工出现短缺。......
2023-08-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