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原则与内容

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原则与内容

【摘要】:情况1:A 某大学中文专业本科毕业生;B 某大学法律专业本科毕业生。对于应聘语文老师的岗位来说,法律专业可能不如中文专业有竞争力,但如果对于某报刊法律专栏编辑的岗位来说,情况就正好相反了。拟订职业生涯规划时必须考虑到职业生涯发展的整个历程。设计应有明确的时间限制或标准,以便评量、检查,使自己随时掌握执行状况,并为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整提供参考依据。职业理想在人们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起着调节和指示作用。

1.职业生涯规划的原则

(1)清晰明确原则。

由于每个人所处的具体职业发展阶段不同,能力、性格、职业发展愿望等特点因人而异;每个人所处的组织环境也有所差异,因此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不能硬搬其他人的职业发展模式和职业生涯规划,而是要因人而异。职业发展目标和接近与达到目标的措施也必须是清晰而明确的,实现目标的方法也应直截了当。

(2)职业关联原则。

我们先来做3道二选一的选择题,假如你是某重点高中的招聘主管,正需要招聘语文教师,此时有两人前来应聘,你会聘用谁?

情况1:A 某大学中文专业本科毕业生;B 某大学法律专业本科毕业生。

情况2:A 某大学硕士毕业生,本硕均为中文专业;B 某大学硕士毕业生,本科为法律专业,硕士为中文专业。

情况3:A 某大学硕士毕业生,本硕均为中文专业,具有两年高中语文教学经验;B 某大学硕士毕业生,本硕均为中文专业,具有两年报刊工作经验。

对于以上情况,所有人都能够轻松地做出选择,即A。那么,请你思考为什么选A 而不选B?这对你的职业生涯规划有什么样的启发呢?

可以将答案归纳为3点:

① 前后所学的专业之间应该有关联;

② 专业与从事的职业之间应该有关联;

③ 前后从事的职业之间应该有关联。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职业关联原则。

有的大学生看了上面的内容,可能觉得很沮丧,不禁要问“我本科学法律,硕士研究生学的中文,两个专业之间没有任何联系,那我的竞争力岂不是不如那些本硕都学中文的同学?”其实并不是绝对的。我们要注意的是,专业或职业之间是否有关联,不是以专业或职业本身之间的关联来衡量的,而是以将来要从事职业的要求来判断的。对于应聘语文老师的岗位来说,法律专业可能不如中文专业有竞争力,但如果对于某报刊法律专栏编辑的岗位来说,情况就正好相反了。

正是因为考虑到职业关联的原则,面对不喜欢自己专业的大学生,专家们常常建议他们寻找专业与兴趣的结合点,而不是鼓励他们转换专业。人生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这种积累包括人际关系、经验、人脉、口碑等,如果常常更换职业,之前的积累就会付之东流,事实上,我们的生存资本35岁以前靠打拼,35岁以后靠的是积累。

(3)挑战性原则。

应考虑目标或措施是否具有挑战性,还是仅保持其原来状况,目标选择能否对自己起到内在的激励作用,如完成计划能否带来成就感,不具有挑战性的规划对个人发展来说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4)变动性原则。

应考虑目标或措施是否有弹性或缓冲性,是否能随着环境的变动而作出调整。

(5)激励性原则。

应考虑目标是否符合自己的性格、兴趣和特长,是否能对自己产生内在的激励作用。

(6)合作性原则。

应考虑个人的目标与他人的目标是否具有合作性与协调性。

(7)一致性原则。

应考虑主要目标与分目标是否一致,目标与措施是否一致,个人目标与组织发展目标是否一致。

(8)全程性原则。

拟订职业生涯规划时必须考虑到职业生涯发展的整个历程。人生的各个发展阶段应该持续连贯地衔接下来,作规划也应考虑到职业生涯发展的整个历程,对全程进行考虑。

(9)实际性原则。

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途径很多,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必须要考虑自己的特质、社会环境、组织环境及其他相关的因素,选择切实可行的途径。

(10)可评量性原则。

设计应有明确的时间限制或标准,以便评量、检查,使自己随时掌握执行状况,并为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整提供参考依据。

2.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

大学阶段是职业生涯的准备阶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人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包含职业理想规划、职业选择规划、学习目标规划3种类型。

(1)职业理想规划。

大学生成才,不仅是党和国家的希望、家长的希望,也是每个大学生的内在要求和人生理想。人生理想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职业理想。职业理想指人们对未来职业表现出来的一种强烈的追求和向往,是人们对未来职业生活的构想和规划。任何人的职业理想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社会现实的制约。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职业理想的客观依据,凡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利益的职业理想都是高尚的、正确的,并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大学生的职业理想更应把个人志向与社会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

职业理想在人们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起着调节和指示作用。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职业以及为什么选择这种职业,通常都是以其职业理想为出发点的。大学生树立职业理想的过程,便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一旦在心目中有了自己认为理想的职业,就会依据职业理想的目标,去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

(2)职业选择规划。

个人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主要体现在职业生涯中,选择了一种职业,就确定了个人的社会角色和人生角色。因此,职业选择规划至关重要。按照成功心理学的理论,判断一个人是否成功,最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优势,这也正是职业生涯规划成功的重要依据。因此,若想获得职业的成功,首先要学会识别、发现自己的才干与优势。成功者的成功事实也向我们证明: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如果能根据自身特点选择职业并尽情发挥自己的优势,就会如鱼得水、事半功倍;如果选择了与自身的爱好、兴趣、特长相背离的职业,那么,即使后来用勤奋弥补,也只能是事倍功半。因此,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性格与职业、兴趣与职业、气质与职业、能力与职业的匹配程度。良好的职业选择是以自己的最佳才能、最优的性格、最大的兴趣等诸多信息为依据进行的。因此,大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规划时,要充分考虑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气质、价值观以及所学专业等。

(3)学习目标规划。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生的学习目标不仅在于能学会多少知识或掌握多少技能,想要胜任今后的工作,并通过这份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就必须充分了解未来所选择职业的要求,并制订出一套完善的、可行的知识和能力储备方案。这个方案应包括:未来职业的要求、自身素质状况、未来职业要求与自身素质的差距、需要加强学习和锻炼的项目、学习方式、学习方法、学习的途径、学习时间安排等。

按照大学生的基本素质结构及高校教育的基本模式,大学生还应该加强以下几方面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第一,专业思想修养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是每一个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从大学生择业、就业的现状来看,毕业后从事与专业相关工作的人占多数。所以,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将为事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要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就必须端正专业学习思想和态度,专业思想和态度正确与否,决定专业学习效果的好坏。

第二,提高职业价值观修养,参加职业技能训练。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大学生在职业生涯中获取成功的基础。职业价值观将影响职业选择,决定个体对职业的投入和付出,同时,也是事业成功的评价标准。职业价值观修养可通过对职业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对职业的评价态度的认知和辨别来完成。获取足够多的职业技能将会使个人在职场中如虎添翼。职业技能获取的途径。一是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班。如今在高校里,各种职业技能培训班开展得如火如荼,如IT 认证、营销、物流、注册会计师、报关员培训、职业咨询师等。你可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你所需要的专业,参加培训并拿到证书。二是参加岗位见习实践,通过岗位实践获取职业技能。

第三,情商、意商和诚商的自我完善。情商包括知觉自知能力,理解平衡能力,自控能力,自我激励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和自信心;意商是对人的意志的一种量度,意志强弱水准关系到为人处世、成功与否;诚,指真诚,诚实,诚商的重要性在于有利于人、有利自己、更有利于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它们都是事业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情商的获取途径:一是学习控制、调节情绪;二是学习对自己的行为与决定负责;三是妥善处理好人际关系;四是学习宽容,以诚待人。意商的提高方式:经受各种艰苦的磨炼,同增强体力的方法相类似,增强意志力的秘诀也是稍微超负荷的压力锻炼。诚商的锻炼方式:以诚信待人、接物和处事。

第四,潜能开发。人的潜能犹如一座待开发的金矿,充分开发潜能,将为事业成功增添砝码。潜能开发和知识学习有着本质区别,前者以“学习发展理论”为依据,后者以“成熟学习理论”为指导。开发潜能时,要具备3个条件:一是充分认识自我;二是树立自信心;三是保持积极心态。具备以上3个条件,潜能开发才能得以有效开展。潜能开发要在学校相关部门或社会有关机构的指导下才能够有效开展并取得成果。

3.职业生涯规划应注意的问题

(1)根据社会需求设计职业生涯。

作为一种社会活动,选择职业必定受到一定的社会制约,任何人选择职业的自由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如果选择职业脱离社会需求,将很难被社会接纳。

我们强调大学生求职时社会与个人利益的统一,社会需求与个人愿望要有机结合。所以,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时,应积极把握社会人才需求的动向,把社会需要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社会对个人的要求为准绳,既要看到眼前的利益,又要考虑长远的发展;既要考虑个人的因素,也要自觉服从社会需求。

(2)根据所学专业设计职业生涯。

大学每个专业都有一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这就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基本依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一般首先选择的是大学生某专业方面的特长。大学生迈入社会后,主要靠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来实现职业理想。

如果职业生涯设计脱离了所学专业,无形当中给自己增加了许多负担,个人价值的实现则更困难。需要强调的是,大学生对所学的专业知识不仅要精深,而且要广博,除了要掌握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拓宽专业知识面,掌握或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相近的若干专业知识和技术。

(3)根据个人兴趣与能力特长设计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设计要与个人的性格、气质、兴趣、能力特长等方面相结合,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达到人尽其才的目标。重点是个人兴趣、能力特长与职业生涯设计的关系。

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时应适当考虑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这种倾向常有稳定、主动、持久等特征。如果一个人对某种工作产生兴趣,他在工作中就会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就会在工作中做出成就;反之,如果一个人对工作没有兴趣,就不可能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也就不可能取得成功。但兴趣爱好也并不总起着正向的驱动作用。比如,有的大学生对什么都感兴趣,但没有形成自我特色;有的大学生兴趣面太窄,不能形成优势;有的大学生兴趣与所学专业不一致……这些都会给大学生带来困惑。这就要求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时,对自己的兴趣进行客观分析,对自己的爱好进行重新培养和调整。

能力特长是人们成功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身心力量。按照自己的能力特长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是大学生应特别注意的问题,因为任何一种职业都需要一定的能力,不同职业有不同的能力要求。能力特长对职业的选择起着筛选作用,是求职择业以及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需要提醒的是,知识多、学历高,不一定能力强,大学生切不可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能力高低的唯一标准,而是应在对自己的能力特长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评价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真才实学和能力特长进行职业生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