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

【摘要】: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人长期的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个人有着不同的职业需求和人生追求。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划分是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之后他又提出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新观念——生活广度、生活空间的生涯发展观,这就是职业生涯彩虹图。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人长期的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个人有着不同的职业需求和人生追求。比如,20多岁的人注重多学习、长见识,把职业工作更多地看成是历练的机会;30~40岁的人开始成家立业,追求人生的发展;40岁以上的人想获得稳定的社会地位和收益,追求事业的稳定,趋向于回避风险;到了50岁以后,就开始享受职业生活的恩赐,为退休后的生活做准备。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划分是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具体阶段的划分,不同的专家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两种著名的理论:萨柏(Super)的职业发展阶段论和施恩(Schein)的职业锚理论。

1.萨柏的职业发展阶段论

我们最常见的、应用得最广泛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是萨柏的职业发展阶段论。经过长期的研究,萨柏系统地提出了有关职业生涯发展的观点。萨伯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职业周期(Career Cycle)。1953年,他根据自己“生涯发展形态研究”的结果,将人生职业生涯发展划分为成长、探索、建立、维持和衰退5个阶段。之后他又提出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新观念——生活广度、生活空间的生涯发展观,这就是职业生涯彩虹图(图1-1)。在图1-1中,纵向层面代表的是纵观上下的生活空间,是由一组职位和角色所组成,分成:子女、学生、休闲者、公民、工作者、持家者(家长)6个角色,他们相互影响,交织出个人独特的职业生涯类型。

图1-1 职业生涯彩虹图

(1)成长阶段(0~14岁)。

成长阶段属于认知阶段。在这个阶段,孩童开始发展自我概念,学会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且经过对现实世界不断地尝试,修饰自己的角色。这个阶段发展的任务是:发展自我形象、发展对工作世界的正确态度并了解工作的意义。这个阶段共包括三个时期。

① 幻想时期(0~10岁):它以“需求”为主要考虑因素。在这个时期,扮演幻想中的角色很重要。

② 兴趣时期(11~12岁):它以“喜好”为主要考虑因素。喜好是个体抱负与活动的主要决定因素。

③ 能力时期(13~14岁):它以“能力”为主要考虑因素。能力逐渐具有重要作用。

(2)探索阶段(14~25岁)。

探索阶段属于学习打基础的阶段。该阶段的青少年,通过学校的活动、社团体验活动、打零工等机会,对自我能力、角色和职业作了一番探索,因此选择职业时有较大弹性。这个阶段发展的任务是:使职业偏好逐渐具体化、特定化并表现出职业偏好。这个阶段也包括三个时期。

① 试探时期(15~17岁):考虑需求、兴趣、能力及机会,做出暂时的决定,并在幻想、讨论、学业及工作中加以尝试。

② 过渡时期(18~21岁):进入就业市场或专业训练,更重视现实,并力图实现自我观念,将一般性的选择转为特定的选择。

③ 实验承诺时期(22~24岁):职业生涯初步确定并实验其成为长期职业生活的可能性,若不适合则可能再经历上述各时期以确定方向。

(3)建立阶段(25~44岁)。

建立阶段属于选择、安置阶段,它是大多数人工作生命周期的核心部分。由于经过了上一阶段的尝试,不合适者会谋求变迁或做其他探索,因此该阶段较能确定在整个职业生涯中属于自己的职位,并在31~40岁开始考虑如何保住该职位并稳定下来。建立阶段发展的任务是:统整、稳固并求上进。这个阶段细分又包括两个时期。

① 尝试时期(25~30岁):个体寻求安定,也可能因生活或工作上的若干变动而尚未感到满意。

② 稳定时期(31~44岁):个体致力于工作上的稳定,由于资历深厚,往往业绩优良。

(4)维持阶段(45~65岁)。

维持阶段属于升迁和专精阶段。个体仍希望继续在维持属于他的工作职位时会面临新的挑战。这一阶段发展的任务是维持个体已有的成就与地位。

(5)衰退阶段(65岁以上)。

衰退阶段属于退休阶段。由于生理及心理功能日渐衰退,个体不得不面对现实,从积极参与到隐退。这一阶段,个体往往注重发展新的角色,学会适应退休生活,寻求不同方式来替代和满足需求。

2.施恩的职业锚理论

1978年,施恩在《职业动力论》一书中首次使用职业锚的概念。在他的描述中,职业锚由早期工作实践而来,是自我意向的一个习得部分。个人进入早期工作情境后,由习得的实际工作经验所决定,与在经验中自省的动机、需要、价值观、才干相符合,达到自我满足和补偿的一种稳定的职业定位。职业锚就是个人能力和内心动机、需要、价值观、态度等相互作用并逐渐整合的结果。在实际工作中,通过不断审视自我,逐步明确自己的需要与价值观、特长及今后发展的重点,最终在自己的潜意识里找到长期稳定的职业定位。

施恩认为,要想对职业锚提前进行预测是很困难的,这是因为一个人的职业锚是在不断变化的,它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探索过程所产生的动态结果。职业锚有2个特点:一是由个人的职业经验逐步稳定、内化下来的;二是当个人面临多种职业选择时,职业锚是最不能放弃的自我职业意向。

施恩和他的学生从大量跟踪调查研究中总结了8种职业锚类型。

(1)技术/职能型。

技术/职能型的人愿意在专业领域里发展,追求在技术或职能领域的成长和技能的不断提高,以及应用这种技术/职能的机会。他们对自己的认可来自他们的专业水平,他们喜欢面对专业领域的挑战;往往不喜欢从事一般的管理工作,因为这意味着他们将放弃在技术/职能领域取得成就的机会。以前,在我国经常将技术拔尖的科技人员提拔到管理岗位上,但他们本人往往并不喜欢这种工作,而是更希望能继续从事自己专业领域的研究。

(2)管理型。

管理型的人有强烈的愿望去管理他人,同时经验也告诉他们,自己有能力得到高层领导职位。他们倾心于全面管理,追求权力;具有强烈的升迁动机和价值观,追求并致力于职位和收入的提高;善于与人沟通;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和领导、操纵、控制他人的能力;对组织有很大的依赖性;他们愿意承担整体的责任,把组织的成功看成自己的成就。

(3)创造型。

创造型的人希望创造完全属于自己的东西,用自己的能力去开创自己的事业,或以自己名字命名产品或工艺,或是拥有能反映个人成就的私人财产,而且愿意为此冒险。他们认为只有这些实实在在的成果才能体现自己的才干。他们具有强烈的创造需求和欲望;他们可能正在别人的公司里工作,但他们一直在学习和寻找机会,一旦时机成熟,他们会开创自己的事业。

(4)安全/稳定型。

安全/稳定型的人最关心的是工作的长期稳定性与安全性。他们为了稳定的工作、可观的收入与优越的福利以及养老制度等付出努力。对他们来说,这些是至关重要的。有时他们能得到一个较高级别的职位,但他们并不关心具体的职位和工作内容。

(5)自主/独立型。

自主/独立型的人更喜欢独来独往,希望随心所欲地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追求能施展个人才能的工作环境,最大限度地摆脱组织的限制和制约。他们宁可放弃提升和发展的机会,也不愿放弃自由和独立。很多有这种职业向往的人同时也有相当高的技术/职能型职业定位,但他们不同于那些处于单纯技术/职能型职业定位上的人,他们并不愿意在组织中发展,而是宁愿做一名咨询人员,或是独立开业,或是与他人合伙开业。另一些自主/独立型的人往往会成为自由撰稿人,或是开一家小零售店。

(6)服务型。

服务型的人一直追求他们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并用其影响自己所服务的组织或机构,他们喜欢帮助他人,如医师、护士、社会工作者。在缺少他人支持的情况下,他们会向有更大自由度的职业(如咨询师方面)转移。即使变换了工作岗位或单位,他们也不会接受不允许他们实现这种价值观的变动或晋升。服务型的人希望自己的贡献能得到公平的回报,如晋升到有更大影响力和工作自由度的职位。这对他们而言,这是比金钱更大的激励,他们需要来自高层管理者和同事的赞扬和支持,他们自我价值需要得到高层管理者的认可。

(7)挑战型。

挑战型的人喜欢解决看上去难以解决的问题,战胜实力强大的对手,应对难以克服的困难和障碍。对他们来说,做一件事情的原因就是这件事情允许他们去战胜各种不可能,他们需要新奇、变化和挑战。如果事情很简单,他们就没有兴趣了。

(8)生活型。

生活型的人希望将生活的各个主要方面整合成一个整体,善于平衡个人的、家庭的、职业的各种需求,因此,生活型的人需要一个能够提供“足够弹性”的工作环境来实现这一目标。他们对成功的定义远远超出了字面的范围。相对于具体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他们更关注自己如何生活、在哪里居住、如何处理家庭事宜等方面的问题。

上述8种职业锚之间可能会存在交叉,其中最强烈、最突出、最易识别的特征就是你的职业锚。由于职业锚是个人与工作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而必须经过实际工作的内化沉积,才能被发现。

职业锚实际上是个人能力、动机、需求、价值观和态度等相互作用和逐步整合的结果。在实际工作中,通过不断审视自我,逐步明确个人的需求与价值观,明确自己特长所在及今后发展的重点,最终在潜意识里找到自己长期稳定的职业定位——职业锚。

要清楚地了解职业锚的内容,应该先回答3个问题:我到底想干什么,我到底能干什么,我到底为什么干。许多人对这些问题回答得很草率,认为找到一个压力少一点、工资高一点、管理松一点的工作就算找到了好工作。事实并非如此。当我们离开学校进入社会时,就像驾驶人生之舟在智慧的海洋里航行,总有一天,你的职业生涯要找到一个锚地,即你的职业生涯要找到一个最佳贡献区(最佳停靠区)。在找到职业锚之前,你只是人生之舟上的一个水手,因为你不知道应该向何处航行。找到职业锚后,你才真正成为人生之舟上的船长。

无论我们现在是否找到了自己的职业锚,这个职业规划的工具都可以给我们启发。未来的职业生涯是否成功,关键是我们要找准自己的定位,这样才能过我们想要过的生活,而不是盲从他人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