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以来,县委通过支农、支教、选派干部帮扶农村支部整顿等工作,积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结合创先争优、升级晋档等主题党建创树活动,继续深化“三级联创”“旗帜工程”“六联六创”“党员承诺制”“设岗定责”等党建工程,加强后进村班子整建力度,共整建31个后进村班子,从县乡党政部门选派党员干部到农村挂职担任党支部书记或副书记,落实农村基层干部激励保障制度。同时积极加强国有企业、社区等城市基层组织建设工作。......
2023-08-24
佳县山城壁立千仞,东濒黄河,北扼大漠,南达绥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自古就是黄河要塞,素有“铁葭州”之称,是当地历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然而,由于县城偏处一隅,依山而建,山高地窄,发展空间极为有限,城市基础设施落后,长期不能发挥作为一方经济中心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佳县抓住国家投资向中西部倾斜以及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发展的机遇,着眼强化县城功能,大力改善县城基础设施。
完善县城总体规划 佳县县城有900多年的历史,但在新中国成立前,对建筑规模、公用设施、发展方向等从未作过全面规划。新中国成立后虽曾搞过几次规划,也没有形成完整资料。1986年春,邀请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实施佳县县城总体规划,经过收集、整理、分析基础资料和实地勘测,制定了《佳县县城总体规划》。1998年又委托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原规划进行了修编。规划按年限分为近期2003—2005年、远期2005—2020年。范围北起暴家坬村,东至黄河岸,西至佳芦河西界,南含白云山风景区,总面积10.42平方公里。城市性质为历史文化名城,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融山、水、城为一体的极具历史价值和旅游价值的陕北山城。为了对古城实施有效保护,依据古城区与新城区分离的原则,将县城划分为四个功能区:古城区,以保护为主,积极发展旅游业;佳芦城市新区,以行政办公、商贸、居住为主;城北区是以居住为主的综合功能区;白云山风景名胜区以宗教和旅游功能为主。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对佳芦古城山、水、城一体的特色空间格局与形态进行了科学分析,确立了古城保护的原则、内容和重点,还对古城街、凌云鼎、香炉寺、云岩寺、毛泽东故居五个重要景观分别作出了详细开发规划。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拓展改造街道。葭州古城原有两条街,每条长百余米,宽2—6米,全部用石块铺砌。1978年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将原西南街拓展至县公安局门前,南至工商局,县城主街道长达5千米;主干道白云路南延伸至木场湾村,西经山城路横跨佳芦河至申家湾村,北经东方红路至屈家庄村,东沿秦晋路达佳临黄河大桥,总长达16千米;次干道、街巷达28条。在拓展、延伸街道的同时,对街巷路面进行了铺设翻新。2002年,县政府投资硬化了人民南路498米及影剧院广场,2005年,又硬化了人民北路及凌云路街道732米,铺筑了观音楼至红十字会医院古城步行街423米,2006年又硬化改造人民南路478米,2007年硬化改造红会医院至供水站古城路520米。新硬化的主街道地下统一铺设了供水、排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街道两侧人行道铺筑了瓷砖、更换了路灯。在硬化县城主街道网的同时,先后用砖块铺筑了永兴巷、宋城巷、云岩寺旅游专线、运输公司巷、有源路等城区大小巷道18条、3600余米。2014年以来,县委、县政府组织开展,创建“省级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县城、省级环保模范县城、省级文明县城”的“四城联创”工作,先后拓宽硬化了县城各条主干道、次干道和主要街巷,建成天然气供给设施、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铺设了给水、排水、弱电线路、照明设施;建成了白云山山体公园、东方红文化产业园、滨河公园、木场湾公园、船夫公园,建成了由屈家庄经城区至木场湾段为主的城市道路主干线绿化带、以步行街为主四面延伸的盆栽景观摆放带和以人民路一线为主的绿化带。经逐年铺筑翻新、亮化美化,大街小巷平坦整齐,街貌市容大为改观。
建设供水管网。佳县山城历来缺水。历史上,每遇战争,山城被围,均因断水城破。1966年,在佳芦河上建起了小型抽水站。1979年,又在黄河边建起了抽水站,在县城北关建立自来水供应管理站,铺设主干管道4630米,给水普及率达100%,县城居民吃水难问题终于得到彻底解决。1989年又在暴家山顶新建200立方米高水位水池,在三岔口设二级加压站,铺设供水管道,为新城区居民和机关单位供水。2004年,改造水源,更新抽水设施,并在屈家庄山顶新建200立方米高位水池1个,在八个碑(地名)建三级加压站,为屈家庄、张家庄及沿线机关和砖瓦厂供水。至此,县城共铺设主管道15公里,日供水能力达800立方米,供县城及暴家坬、张家庄、屈家庄、木场湾等村庄共两千余户居民和机关、企业约2.3万人用水,入户率达100%。2012年7月27—28日。佳县遭受百年不遇暴雨,暴雨洪灾导致县城供水中断,政府投资3800多万元恢复改造了原水源工程、新建改造输水管网1.3公里,新建减压池5座、新建水质检测化验室和水源保护工程。
排污环保工程。20世纪70年代前,县城没有完整的排水排污设施。70年代开始用石块和瓷管铺设部分主要街道地下排水设施,但由于居民增多,排污量增加,排水排污问题较为突出。2002年以来,硬化县城道路时均统一铺设了排水管网,排水设施总长近15千米。2014年建成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率达98%。
照明设施建设。1970年,吕家坪水电站建成后县城才有了几十个稀疏的路灯,且供电时间短。1978年架通山西临县火力发电厂10千伏电路后,从1981年开始,陆续在8条主街道安装水银路灯和白炽灯。2004年,照明路灯南延伸至云岩寺路口,北经通秦路延伸至三岔路口。2007年开始,县城各条主干道、次干道和主要巷道都新配了照明设施,道路亮灯率达98%。2014年创建省级卫生县城工作开展以来,对古城城墙、香炉寺、云岩寺、天桥、木场湾大桥、申家湾大桥、佳中宿办楼、图书馆、中天大厦、粮贸大厦、金龙宾馆等县城的主要建筑和白云山建筑群的主要建筑统一进行了亮化。每当夜幕降临,佳县山城灯火通明、繁星点点,山舞银蛇、分外妖娆。
古城新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佳县县城民居、办公用房建筑大都为窑洞,20世纪60年代末才出现了二层薄壳窑。1974年修建了砖混结构的人民影剧院。1979年以后,县城有了二层、三层砖混结构楼房。20世纪90年代,县城建设再掀高潮,但多是以学校教学楼为主的低层建筑。21世纪以来,中天大厦、粮贸大厦、佳中宿办楼、盐务综合农贸大楼、食品公司商住楼、地税大楼等高层楼房拔地而起,使古老的山城更富有时代气息。居民也自20世纪80年代起,纷纷择地建新宅,大批新式建筑淹没了千年葭州古城。2008年起,政府大力实施移民搬迁工程,在古城区外建设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先后建设了春晓苑、新城花园、南湾小区、榆佳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移民搬迁安置小区,在古城区内开展棚户区改造,实施仿古改建,恢复古城特色,县城面貌大为改观。2012年底,县城接通了天然气。
有关佳县革命老区发展史的文章
1978以来,县委通过支农、支教、选派干部帮扶农村支部整顿等工作,积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结合创先争优、升级晋档等主题党建创树活动,继续深化“三级联创”“旗帜工程”“六联六创”“党员承诺制”“设岗定责”等党建工程,加强后进村班子整建力度,共整建31个后进村班子,从县乡党政部门选派党员干部到农村挂职担任党支部书记或副书记,落实农村基层干部激励保障制度。同时积极加强国有企业、社区等城市基层组织建设工作。......
2023-08-24
凤山城镇化建设发展迅速。至2017年,全面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城镇建设快速推进,城区面积扩大到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到36%。对未达标户,继续采取相应措施解决,确保2020年农户住房安全保障率达100%。凤城镇老乡家园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搬迁入住庆典仪式凤山县城全景“十三五”期间,凤山县将易地扶贫搬迁纳入城镇化建设轨道。同时征地近1000亩用于建设医院、学校、就业创业园等配套设施。至2019年9月底,实际搬迁入住2589户12070人。......
2023-10-09
2014年,开展创建省级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县城、省级环保模范县城、省级文明县城的“四城联创”活动。2015年6月,获得省政府省级卫生县城称号。2016年,佳芦镇确定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县政府投资3.13亿元,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全面保护修缮佳县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设施。......
2023-08-2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内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进入21世纪,国家加大卫生事业投入,各级部门的大卫生观念增强,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加强了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的建设。是年,县政府按照乡镇卫生院规范化建设标准要求,积极推进乡镇卫生院规范化建设。同时,还改建、扩建了20所乡镇卫生院和所有村卫生室,配置了基本设备。......
2023-08-2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为了改变革命老区贫困落后面貌,积极提倡大专院校毕业生到革命老区工作,传播科技知识,支援老区建设。1984年荣获中国林学会劲松奖、林业部林业科技推广奖,1992年荣获国家林业部先进工作者称号,1994年获陕西省科委、陕北建设委员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995年获陕西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2023-08-24
所辖一、二、三区革命委员会亦改为苏维埃政府,其他4个区仍称革命委员会。1937年国共合作后,佳芦县苏维埃政府随即撤销。6月,中共神府特委在贺家川召开会议,决定将榆林县以南、兴隆寺以东的今王家砭镇、方塌镇从佳芦县苏区划出,并扩展至佳芦河以西,神泉、乌镇一线以北,米脂县以西的红色区域,成立了中共佳北工作委员会,书记张成功,组织任士凯,宣传高增汉,辖3个区党委。......
2023-08-24
自1955年起,佳县修渠引水灌溉工程逐渐进入高潮,抽调全县青壮年劳动力常年奋战在水利工地上。1959年,全县水利建设日上劳达2万人。连续几年在佳芦河、五女河等流域建成多处大型灌溉渠道。毛谷川第一灌溉渠道。简称毛一渠,属国有渠道。设计灌溉面积6556亩,有效灌溉面积6272亩,王家砭镇和通镇共19个村7960人受益。在渠首王家砭镇雷家坬村修建滚水坝一座,沿渠建倒虹、隧洞、渡槽等21处。王家砭镇、通镇12个村6318人和打火店林场受益。......
2023-08-2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至改革开放前,只有乡镇机关、学校、卫生院新建了窑房。农村面貌、居民居住条件发生了实质性变化。自来水、农电线路、有线电视、电话也成了村庄建设的重要内容。国家通过实施重点村建设、移民搬迁、以工代赈等项目工程推动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典型引领、示范带动,全县新农村建设又掀高潮。随着榆林市大开发的推进,佳县城镇将引领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潮流,城乡建设将阔步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2023-08-2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