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佳县革命老区扶贫开发取得显著成果,改善数千居民生活

佳县革命老区扶贫开发取得显著成果,改善数千居民生活

【摘要】:截至2012年底,全县已实施扶贫开发重点村270个、整村推进村23个、移民搬迁约2186户10631人。2011年起,将重点村建设扶贫开发方式改为整村推进式扶贫。通过世行各团队的考察、环评后,计划于2008年11月启动实施,投资4961.7万元,用于项目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开发等项目。

佳县革命老区扶贫开发取得显著成果,改善数千居民生活

1978—2007年,国家投入佳县各类扶贫资金2.65亿元,其中老区发展资金和新增财政资金9276.12万元,专项扶贫贴息贷款1.73亿元;2008—2013年底,又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3亿元。此外,还争取亚行日本扶贫基金赠款364.3万元、世行五期扶贫项目4961.7万元。通过实施重点村建设、整村推进、产业项目、移民搬迁、世行项目、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贫困大学生资助等措施,有力地推动了佳县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截至2012年底,全县已实施扶贫开发重点村270个、整村推进村23个、移民搬迁约2186户10631人。

从重点村建设到整村推进 佳县从2000年起开始实施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工作至2007年,总投资5212.5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2651万元,群众自筹2561.5万元),共新修和改造乡村道路123.16公里,建人畜饮水站17处,打深水井169眼,建集雨窖312个,新建和维修加固淤地坝24座,维修学校12所,建沼气池20个。2008—2010年又实施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171个。通过实施重点村建设项目带动,全县主导产业初步形成,群众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全县农民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至2010年,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750元增加到5000元。2011年起,将重点村建设扶贫开发方式改为整村推进式扶贫。集中投资,整体推进。2011年投资1210万元,项目涉及3个乡镇的14个村;2012年投资700万元,项目涉及4乡镇9村;从2013年开始,总投资2520万元,计划用三年时间实施31村。项目内容涉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低产枣园改造、发展到户产业、维修加固淤地坝、改善居住条件、硬化红枣晾晒场等。

移民搬迁异地开发扶贫 移民搬迁异地开发扶贫就是将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极差的贫困村和贫困户迁入条件好、有开发前景的区域。移民搬迁扶贫从1999年开始在佳县实施以来,至2007年,共投资2896.9万元(含以工代赈移民搬迁投资,其中国家投入1097.9万元,群众自筹1799万元),搬迁71村(含插花移民村46个)、1371户、6782人。通过移民搬迁,搬迁户水、电、路、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得到彻底改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人均纯收入达到或超过全县平均水平。从2008—2011年,投资2000万元,搬迁815户、3849人,涉及19村;2012年开始,投资3.7亿元(财政扶贫资金1.2亿)建设榆佳工业集中移民安置社区。社区占地223.4亩,共建六层砖混结构住宅楼44栋1596套,总建筑面积19.3万平方米,计划安置5786人。于2017年10月交付入住,并建设了移民就业工厂,实行物业化管理,社区化服务,从而使移民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产业扶贫 1999年,佳县实施以产业开发带动全县扶贫开发的模式,至2007年,累计投资565万元,扶持红枣加工公司(厂)13个、马铃薯粉条加工厂9个、酒厂2个、饲料加工厂2个、其他加工企业10户。此后,又持续实施产业扶贫模式。2011—2012年,省市下达产业扶贫项目资金354万元,2012年投放企业扶贫贴息贷款1800万元,扶持企业、合作社建设了年产500吨红枣发酵果酒及粉条、粉带、粉皮、粉丝生产线,引进梅花鹿、牛、猪等优良品种,发展红枣加工、养殖等项目。

社会扶贫 佳县扶贫工作也得到国内外许多单位和个人的资助。从1997年开始至2007年,仅陕西省科技厅为牵头单位的“两联一包”扶贫工作团的23个单位共落实帮扶资金2030.7万元(含捐物折价),重点支持了教育、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06—2012年,中、省、市、县各级帮扶单位累计投入帮扶资金3339.6万元,用于佳县红枣栽培技术研究、红枣烘烤技术开发、奶牛养殖技术和脱毒种薯繁殖基地建设、粉条加工、维修淤地坝、新修乡村道路、建人畜饮水站、新修基本农田等兴县富民项目,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佳县脱贫工作任务的完成和落实。

亚行日本扶贫项目 2003年,亚行日本扶贫基金赠款—沿黄河贫困农户参与式洪水控制项目在佳县正式启动实施,安排佳县赠款44.1万美元(折合人民币364.3万元),其中用于小额信贷38.1万美元(折合人民币314.7万元),技术培训推广6万美元(折合人民币49.6万元)。佳县螅镇、坑镇、峪口、木头峪四个乡镇的96个村列为项目实施区。2006年10月关闭。此后,每年收回再贷资金300余万元,继续在项目区滚动投放,带动项目区贫困户扩大再生产,促进持续增收。

世行项目 2006年,中国与世行成功签约后,县政府根据世行“瞄准最贫困区域”的精神,积极实施世行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经过精心筛选,最终确定康家港、通镇、乌镇、金明寺、兴隆寺、朱官寨、朱家坬等8乡(镇)73村(涉及6714户26287人)为项目区,并对20%的项目村进行了规划。通过世行各团队的考察、环评后,计划于2008年11月启动实施,投资4961.7万元,用于项目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开发等项目。其中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分项目(CDD)3642.54万元,占总投资的73%,改善项目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公共服务质量;农户增收和能力建设分项目(CDF)1052.3万元(农户增收项目712.3万元,能力建设项目339.9万元),占总投资的21%,提高项目区贫困人口的生产技能,为群众开展生产性创收活动提供资金来源,为农户增收提供保障;可持续土地管理与气候变化分项目(GEF)44.86万元,使项目区群众对环境和气候变化有初步认识并在项目实施中对环境和气候变化引起重视;项目管理与监测评价分项目222万元,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保障,促进项目的有效实施。至2011年,共启动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分项目(CDD)村20个,农户增收和能力建设分项目(CDF)试点村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