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佳县水利水保工程发展史

佳县水利水保工程发展史

【摘要】:一是水利工程转型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佳县水土保持工程治理面积基本涉及全县各地,治理度达54%,年拦蓄泥沙量300余万吨,有效遏制了境内的水土流失。佳县遭受百年不遇暴雨,暴雨洪灾导致县城供水中断,高阳湾水库、暖区山水库出现重大险情,198处农村供水工程、27处灌溉设施、35座淤地坝、38处小型水利水保设施不同程度受损,全县616处水利水保设施直接经济损失2.369亿元。

20世纪50—70年代,县乡两级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新修水浇地,新建引水、蓄水和提水工程;60—80年代,全县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征山治水,改造自然”的群众运动,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走过了一些弯路。经过认真总结经验教训,80年代中期以后主要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以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农村饮水安全、水保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因地制宜,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使全县的水利和水土保持基础设施不断加强,为全县经济和生态建设、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一是水利工程转型发展。继1955—1965年佳县毛谷川渠道、南河底渠道、朱官寨渠道、闫家寺渠道等10多条大型引水灌溉渠道之后,至20世纪80年代,全县又先后建成自流引水罐渠115条,全长135.09千米。同时,修池塘,建水库等蓄水和提水工程也相继实施。20世纪80年代以来,佳县因地制宜,兴建了大量小型水利工程。1978—1986年,大力推进柴改电建设,共建抽水站57处,装机89台1700千瓦,安装柴改电专用变压器46台2530千伏安,设施灌溉面积7427亩,有效灌溉面积6747亩。1998—1999年,实施集雨节灌工程,全县建水窖3101眼,增加蓄水量12.58万立方米,发展灌溉面积9040亩。水利工程的转型建设,增强了抗旱抗灾能力,为稳定和提高全县粮食产量,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促进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是农村人饮工程建设成效显著。新中国成立后,佳县一直把农村供水工作放在与解决人民群众温饱问题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通过实施“甘露工程”、人饮解困、防氟改水和饮水安全项目,突出水源工程建设,加快自来水进村入户。1996 —2002年的甘露工程共建人畜饮水工程188处,2003 —2005年的人饮解困(含改水)工程共饮水工程116处。2006 年起又兴建安全饮水工程。至2012年,县水利水保部门共投建成供水工程512处,解决了14.8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另外,通过群众自建等形式,全县多数村用上了自来水。

三是水保生态环境建设泽被千秋。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水土流失已成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佳县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重点县,新中国成立后,历届佳县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坚持不懈,长期坚持修梯田、打淤地坝,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佳县立足县情,以小流域为单元、以科技为先导、市场为导向,山水田林路综合规划,工程措施、水保生态措施合理配置,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结合的生态环境治理方针,治理工作由点到面,逐步连片,取得了显著成绩。

小流域治理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其中高阳湾小流域治理工程从1982起至1988年止,涉及原金明寺、官庄两乡,48个行政村18241人,6年间治理面积135平方千米,建设基本农田3140公顷,栽植林草3880公顷,治理程度52%;店镇三岔沟小流域5年治理面积17.6平方公里;郑家沟小流域5年治理面积13.7平方公里;脑畔圪垯小流域坝系工程始于2005年,建设期3年,建设骨干坝6座,中型坝14座,小型坝13座,控制面积45平方公里,总库容1330.91万立方米,拦泥库容955.66万立方米,淤积坝地123平方公里,涉及原朱家坬、刘国具2个乡的18个村,10751人。

佳芦河流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始于1994年,治理期8年,治理面积670.66平方公里,涉及9个乡镇、189个行政村,完成世行投资5170.36万元,治理基本农田380.589公顷,营造水土保持林20429.7公顷、果园2346.2公顷,人工种草3036公顷,建成库坝211座,其中骨干坝3座,淤地坝208座,果库7处,中心苗圃1处。

水土保持骨干坝工程主要在1988—1997年实施,其间共建成骨干坝11座,维修加固淤地坝15座,总库容达1800万立方米,拦泥库容146万立方米,淤积坝地2145亩,水面面积89亩。

1998年起,实施水土保持国债项目,治理期3年,涉及原刘国具、上高寨、方塌、官庄、金明寺、兴隆寺、康家巷、坑镇8个乡镇的33个村、10791人,治理面积115平方公里,建成基本农田3016公顷,林草2964公顷,大型集水场1个,水窖106眼,维修加固淤地坝11座、生产道路28公里,治理程度5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佳县水土保持工程治理面积基本涉及全县各地,治理度达54%,年拦蓄泥沙量300余万吨,有效遏制了境内的水土流失。

21世纪以来,水利水保部门积极配合退耕还林政策,广泛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2012年,完成巩固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项目1.75万亩,其中新建口粮田4650亩,改造提高6050亩,田间设施配套2550亩,土壤改良培肥能力4250亩,涉及16个乡镇,58个行政村,建成金明寺镇白家窨则、兴隆寺乡刘仓坬、王家砭镇赵家沟村三个示范点;完成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项目综合治理工程面积24.26平方公里,其中基本农田135.87公顷,栽植水保林539.78公顷、经济林351.02公顷,种草205.66公顷,封禁治理1228.14公顷,建谷坊115座、水窖7口,筑沟头防护23.44公里,植物护埂24.27公里,生产道路11.62公里;建成刘国具乡王元村8.7公里平方公里、上高寨乡段家沟村9.2平方公里两个综合治理示范区,加固维修病险淤地坝9座。

2012年7月27—28日。佳县遭受百年不遇暴雨,暴雨洪灾导致县城供水中断,高阳湾水库、暖区山水库出现重大险情,198处农村供水工程、27处灌溉设施、35座淤地坝、38处小型水利水保设施不同程度受损,全县616处水利水保设施直接经济损失2.369亿元。灾情过后,县水利部门及时修复全县198处受损供水工程,其中恢复水源工程145处、高位水池28座,更换提水设备198套,维修输配水管网558公里,抢修高阳湾水库、暖气山水库,王家砭程家沟、上高寨柳树峁等50多座淤地坝;恢复改造县城供水原水源工程、新建改造输水管网1.3公里,新建减压池5座、新建水质检测化验室和水源保护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