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佳县革命老区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初见成果

佳县革命老区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初见成果

【摘要】:佳县是一个纯农业县,但受自然条件、社会制度、生产方式的制约,农业生产缓慢发展,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农民生活极度困难。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1993年开始,佳县县委积极引导农民实施农村奔小康工程。

佳县是一个纯农业县,但受自然条件、社会制度、生产方式的制约,农业生产缓慢发展,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农民生活极度困难。1940年佳县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改革农业种植技术,广泛推广良种,改进劳动工具,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粮食产量逐年递增。但由于自然和管理体制等人为因素,农业生产始终没有突破性进展,农民的温饱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农村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关于放宽农业政策的八条规定》和《关于贯彻中央75号文件精神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意见》,并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在全县建立了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以此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980年,在原螅镇乡的荷叶坪、康家港乡的麻地沟、峪口乡的谭家坪等48个“三靠”(吃粮靠返销、花钱靠贷款、生活靠救济)大队的263个生产队,试行包产到户责任制。即在坚持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基础上,把全部或大部分耕地按人劳比例承包到户,实行“三包一奖”(包产量、包工分、包费用;包产以内部分交纳税金和集体提留后,统一按劳动工分分配,超产或减产全奖全赔)。当年粮食产量比上年增加40%。县委、县政府及时推广经验。1981年,在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变的前提下,各生产队将耕畜、羊只、生产工具等折价卖给了社员,把全部或大部分耕地按人劳比例(人头占一份,男劳占二份)合理搭配,固定到户,多年不变。生产经营活动以户进行,公购粮和集体提留任务由各户按承包土地面积承担,“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生产队不搞核算和分配。1981年秋到1982年春,全县654个大队的2432个生产队都实行了这种责任制,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全县粮食产量猛增,连续两年总产都超过6500万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随着包干到户责任制的落实,农村不少农户根据自己的特长从事种植、饲养、手工、农副产品加工等专业的生产,于是就出现了农业生产专业户和重点户。1989年,全县学习洛川县“双层经营”经验,针对佳县部分农村“劳多地少”或“有地缺劳”的情况,县委、县政府及时制定《关于土地有偿承包制的意见的通知》,对农村土地实行“双田制”(口粮田、责任田),在坚持土地所有权归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允许转让经营。

1993年,根据中共中央文件精神,在继续稳定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和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上,实施了二轮承包,承包期为30年。同时,采取有偿转让、有偿承包等形式,使土地向种粮大户集中。县委、县政府及时下发了稳步实行农村改革的文件,着重强调了“五个稳定”,即稳定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多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稳定共同富裕目标,坚持执行允许和鼓励部分地区和部分人依靠辛勤劳动先富起来的政策;稳定和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稳定并增加农业投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稳定农副产品购销政策,实行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在资金和物资投入上,全县逐步提高了合同订购的粮食价格,放开了合同订购以外的粮价,增加了挂钩化肥、柴油的供应量,改进了紧俏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办法;在科技服务方面,组建农民专业协会,组织科技“三下乡”活动,大力开展农业信息服务,积极推行科技集团承包,不断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县农业局等相关部门本着“农业要上去,服务要先行”的原则,引进和推广产量高、适宜境内栽培的新品种,同时,深入农业第一线,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加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重点对农民开展旱作农业技术、沼气使用技术、红枣高产技术等适用技术培训,年培训农民1万人次,全年有序组织转移输出300多人;积极扶持省、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壮大农村合作经济及农民抵御和防范风险的能力。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1993年开始,佳县县委积极引导农民实施农村奔小康工程。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佳县小康乡镇建设的实施意见》,并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核心,以建设小康村为着力点,认真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在全县范围内广泛深入地开展农村小康建设活动,以此来统揽农村工作全局。

为了减轻农民负担,1998年,县政府设立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办公室,向农民发放“明白卡”,对所有涉农收费项目进行公示和监督。2002年起实施税费改革,减免“三提留(公积金公益金、管理费)、五统筹(乡村办学、计划生育、优抚、民兵训练、道路建设)”,农村人均减负45元左右。2003年减免农业特产税。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第6个1号文件发出后,中共佳县县委及时制定促进农民增收减负的工作措施,减免了全部农业税;围绕大豆、绿豆、马铃薯三大主导产业,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引进优良品种,推广地膜覆盖、配方施肥为主的旱作农业技术,组织农民开展科技培训,实施“阳光工程”,组织家庭经营剩余劳动力发展劳务输出,每年劳务输出3.5万余人次以上,实现劳务收入2亿多元;转换乡镇职能,强化服务意识;全面实施科教兴农、项目带动、依法治农三大战略,进一步完善了农村生产责任制。2005年以来,全面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广泛实施地膜工程,建立高产典型样板田、科技示范园,组建农业专业合作社,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建立电子农务,加快农业信息化和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要求,大力培植马铃薯、小杂粮玉米等优势产业,优化种植业结构。2012年,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2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四家,市级龙头企业18家,省级百强专业合作社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97家,经营种类主要包括红枣、种植、养殖、加工等;全县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达到40个,“一乡一业”示范乡镇两个。示范村主要以红枣、小杂粮、粉条、养殖、加工等特色产业为主。其中益民现代农业园区、东奥现代农业园区被省政府授予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称号,兴盛现代农业园区、王家砭现代农业园区、双沟现代农业园区被授予市级农业园区称号。2012年,全县农业农作物播种面积76万亩,其中玉米种植面积6万亩,其他谷物(高粱、谷子、糜子)种植面积4万亩,豆类种植面积达到32万亩,马铃薯种植面积30万亩,农作物总产量实现12.2万吨,种植业总产值达5亿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640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