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佳县革命老区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普及城乡提升

佳县革命老区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普及城乡提升

【摘要】:农业学大寨时期,佳县教育工作虽然在“文化大革命”初受到一定的冲击,但在“武斗”结束后,全县积极落实“人民教育人民办”的方针,教育经费通过生产队集体投入、国家给予适当补贴,城乡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从1972年起,地县两级通过多种途径大量培训农民医生,当时称之为“赤脚医生”。提倡“赤脚医生”“一根针、一把草”土法治疗常见病,并担负农村卫生、防疫、妇幼保健、计划生育等多项工作。文化体育事业走向兴盛。

农业学大寨时期,佳县教育工作虽然在“文化大革命”初受到一定的冲击,但在“武斗”结束后,全县积极落实“人民教育人民办”的方针,教育经费通过生产队集体投入、国家给予适当补贴,城乡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1970年起,为了解决学生上学问题,全县有88所小学附设初中班132个,招收学生4008人。1971年,古城办起了毛泽东思想大学。至1976年,全县有中学166所,其中生产大队自办“戴帽中学”(小学附设初中班)达158所,恢复金明寺、王家砭两所中学,6所县办中学均改为完全中学。中小学下放到公社、大队,公社设教育革命小组管理学校。推广金明寺“五·七”学校经验,实行走出校门,进入社会,参加劳动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以丰富书本知识和社会知识。考试制度被取消,初中、高中学生升学实行推荐选拔制度。1975年,学习辽宁省朝阳农学院经验,高校和中专招生实行“社来社去”,学生毕业后,再回到原籍参加三大革命(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实践。1977年恢复考试招生制度,采用自愿报名,统一考试,学校录取,省上批准的办法招生。

缺医少药的矛盾有所缓解。20世纪60年代末,县、乡医疗卫生网初步形成。1969年将坑镇、乌镇、通镇、王家砭、金明寺、刘国具6个卫生所改扩为地段医院,14个公社联合诊疗所改建为公社卫生院。到1974年,共有地段医院和公社医院24所,病床341张,医务人员235人。从1972年起,地县两级通过多种途径大量培训农民医生,当时称之为“赤脚医生”。提倡“赤脚医生”“一根针、一把草”土法治疗常见病,并担负农村卫生、防疫、妇幼保健、计划生育等多项工作。1977年,绝大多数村庄办起了医疗卫生点,一般大队都有“赤脚医生”1—2人,全县仅“女赤脚医生”就有644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进入高潮。

县人民医院从1968年起可以开展上腹部手术、胆道囊手术和胃部全切除、肾脏摘除、结肠切除、子宫全切、骨科脑外伤及瓣膜下神经切除、各种骨关节整复及矫形手术。1972年后又开展胸部外科手术和纵隔神经纤肿切除及食道中、下段切除与胃肠吻合手术,保障了当地群众的基本医疗。

文化体育事业走向兴盛。1975年建成佳县人民影剧院,建筑面积1285平方米,设观众座1040个,成为佳县建筑的新地标。

县剧团与县文化馆、电影队、新华书店四家合并为“毛泽东思想宣传站”,剧团下乡演出现代小戏和“革命样板戏”。20世纪70年代末,逐步恢复演出传统历史剧,先后排演了十多本古装戏,剧团进入鼎盛时期,分别于1972年和1975年赴陕西省文艺调演会榆林演出区演出受到省内外专家赞扬,并荣获创作奖和表演奖。

电影放映工作普及至社队,各公社有电影放映队,较大村庄、厂矿都有电影放映设施和电影放映人员。

广播喇叭、电视收音机是重要的宣传工具,也是群众文化生活的一部分。1977年,全县安广播喇叭3.80万只,入户率达94%。秧歌、民歌、曲艺等群众文化活动也有较大发展,小品、歌剧活跃于劳动间隙、节庆活动等场合。

城乡体育活动蓬勃展开,体育赛事不断。1973年,各公社成立体育领导小组,广泛开展农村体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