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以来,县委通过支农、支教、选派干部帮扶农村支部整顿等工作,积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结合创先争优、升级晋档等主题党建创树活动,继续深化“三级联创”“旗帜工程”“六联六创”“党员承诺制”“设岗定责”等党建工程,加强后进村班子整建力度,共整建31个后进村班子,从县乡党政部门选派党员干部到农村挂职担任党支部书记或副书记,落实农村基层干部激励保障制度。同时积极加强国有企业、社区等城市基层组织建设工作。......
2023-08-24
粮食产量大幅增长 20世纪60年代,佳县成立种子站、示范农场等科研机构,开展农业科研示范、繁育和优良品种推广。各公社先后建立“两杂两薯”(杂交玉米、高粱,马铃薯、红薯)繁育基地,大量推广优良品种。
60年代推广了大寨谷、黄沙谷;70年代推广了榆谷1号、北京大白谷、菠菜腿谷,引入青卡谷,经过几年的试验,比当地良种干捞饭、自留沙每亩增产25.8到112斤,增幅为20~61%。1970年榆林地区农科所用黄沙谷与石炮谷杂交育成榆谷1号,由于其谷米黄色,品质好,抗旱,抗倒伏,在全县山坡地和梯田地大面积推广。
大豆品种主要推广了东北大豆、028、027等品种,增产效果明显。高粱是佳县高产粮食作物之一,60年代引进遗杂系统5、6、7、10号,70年代推广晋杂4号、晋杂5号,渤杂3号等优良品种,实现了品种杂交化,60年代,每年种植面积在7—8万亩之间,亩产在60—70斤,到1976年播种面积达到12.99万亩,总产达到1123.64万公斤。为了推广杂交高粱品种,全县大量开展高粱制种,从1967年开始的每年制种400—500亩,到1972年实现全县575个村种子全部自制。1976年,全县有制种田4041亩,为历史上最多的一年。
玉米也是佳县高产粮食作物之一,60年代大面积推广黄单17号、白单4号等杂交品种,播种面积为1—2万亩,亩产平均约140公斤左右。到1976年全县种植玉米1.12万亩,亩产达269公斤,实现总产301.28万公斤。
马铃薯富含淀粉、蛋白质、氨基酸等成分,是境内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到1975年播种面积达到14万亩,占粮食作物面积的25%,总产1亿公斤,平均亩产750公斤,共折合2000万公斤粮食,占粮食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为农民群众的主要食物之一。
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大力引进新型农业机械,大面积实施轮作、复种、间作套种、果粮间作等耕作新技术,以提高产量,优化粮食作物品种结构。1976年,全县间作套种面积达8.7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3%。农业生产工具经过不断的改良,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到1971年全县有胶轮架子车(平车)1.96万辆,大面积取代了独轮、双轮、木轮车。1968年第一次引进8马力手扶拖拉机3台、碾米机1台。1969年,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148马力,其中农用拖拉机1台28马力、手扶拖拉机6台54马力、农用柴油机89台1088马力。1970年引进饲料粉碎机、铡草机各10台。1971年开始使用拖拉机耕地。1977年,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98万马力,其中农用拖拉机35台1775马力、手扶拖拉机380台4522马力、农用柴油机1414台2.31万马力。到1978年,全县已有拖拉机88台、柴油机1484台,各生产大队一般都有碾米机、磨面机、铡草机。
1977年,广大干部群众发扬大寨精神,与天斗、与地斗、与阶级敌人斗,在化肥严重缺乏,三分之二社队遭受六十天大旱和一部分社队遭受冰雹、洪水、大风等多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全县粮食总产达到10819万斤,比1976年增长35%,比1966年增长65%,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刘国具公社119个大队人均粮食800斤以上,其中有17个大队人均900斤以上,9个大队人均千斤以上,63个生产队人均粮食800斤以上。
1978年,粮食播种面积由1966年的70万亩减少至60.28万亩,总产量却由1966年的3363.5万公斤增加到5630.15万公斤。
林业生产稳中有进 1965年,同时设立城关、乌镇、坑镇、通镇、金明寺、王家砭、刘国具7个林业技术推广站,在县城设立林木种苗站,负责指导全县的植树造林绿化和林木种苗的供应工作。1972年以后,各公社先后办起林场,各生产队设造林专业组,承担农村的育苗和植树造林工作。林业工作也促进各地农牧事业齐发展。谢家沟大队从1956年开始造林,经过16年的艰苦奋斗,林业面积达到1.2万多亩;粮食亩产由过去的30多斤增加到112斤,总产由8万斤增加到24万斤;羊只由23只增加到1450只;大家畜由12头增到110头。实现了“千羊、百畜、万亩林”,巩固了集体经济,社员生活得到改善。兴隆寺公社杨家墕大队,1959年栽苹果树12亩,五年后结果,到1970年果品产量达到2万斤,平均每户1000多斤。1972年,虽然种植业遭受严重自然灾害,但果品产量仍达到1.10万多斤,平均每户600多斤。各公社、生产队遵照毛主席关于“农、林、牧三者互相依赖,缺一不可,要把三者放在同等地位”的教导,坚决贯彻“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在主攻粮食的同时,决不放松林业建设。王家砭公社王寨大队,加快林业上《纲要》的步伐,1973年实现“四旁”植树达《纲要》,1975年荒地、荒沙造林达《纲要》,林地面积达到1万亩,其中苹果、核桃、枣树、桑树各200亩,葡萄100亩。
但在学大寨期间,一些村庄在修“三田”时,将原来的枣林任意砍伐,房前屋后的零星枣树当作“资本主义尾巴”收归集体,红枣生产严重受挫。
1971年全国林业工作会议后,各级林业部门大力号召植树造林,林业生产有了新的发展。1975年,全县红枣面积2.4万亩,年产量190万公斤。到1977年,全县“四旁”植树600余万株,绿化了佳榆、佳米、佳吴、刘李四条公路沿线。王家砭公社打火店大队“四旁”植树12万余株,人均植树110株。在“四旁”绿化的同时,开展“两带”(黄河沿岸红枣林带、佳北防风固沙林带)、“四基地”(桑果、核桃、山杏、柠条采种基地)为主体的荒山绿化工作。通镇、螅镇等黄河沿岸7个乡镇的198个村,营造红枣林达6万亩。北区防风固沙林带区在西起方塌镇阳塌村、东至上高寨乡水湾畔村营造了20公里长、330米宽的防风固沙林带,栽植刺槐、油松、沙柳等1.6万亩。在佳米公路沿线营造苹果林8900亩,北部、中西部各村营造山杏3800亩,上高寨、方塌、王家砭、刘国具、通镇等乡镇种柠条8万多亩。
水利水保工作跨上新台阶 水利水保工作进一步落实毛主席“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指示精神,贯彻“蓄、小、群”的水利路线,执行“小型为主、配套为主、社队自办为主”的方针,坚持“一水二坝三梯田”的原则,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大办水利事业。1969年,开展了以小型水利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群众运动,实现生产上的全面跃进。全县当年新修水地244亩、梯田595亩,打坝141座(可淤地2970亩),补修梯田1.15万亩、水地717亩、坝堰190道。吕家坪水电站等工程相继上马。
1965—1975年,全县修成2公里以上自流引水渠道5条,总长25.5公里,灌溉面积1460亩,总投资124.5万元。其中阎家寺渠道、红花渠延伸渠道均长9公里,工程量大,灌溉面积大,为灌区耕地保收增产发挥了巨大作用。其间还开挖、维护、加固池塘800多个,总容量近一千万立方米。
阎家寺渠道,位于五女河下游,属村联办渠道,1974年动工,1975年建成,全长9公里。设计灌溉面积350亩,有效灌溉面积290亩。原西山乡白城、后家湾、阎家坬、康寨、黑龙滩、河川、西山、罗山等8个村2017人受益。
红花渠延伸渠道,是在原神木县红花渠道的基础上于1966—1968年延伸至佳县境内9公里,设计灌溉面积670亩,有效灌溉面积420亩。原上高寨乡张老庄、李治、王家山、后寨、张家元和刘国具乡和市塌、高家畔、徐家畔、高家圪凹等9个村2000人受益。
20世纪70年代,全县还建成水库3座,其中中型2座、小型1座,总库容369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2184万立方米。
高阳湾水库1974年9月1日动工,1976年5月竣工,铺底宽279米,高51米。总库容量168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量1290万立方米,计划发展灌溉面积800亩。
暖渠山水库1975年10月动工,1977年9月竣工。坝高47米,顶长280米、宽7米。总库容量1630万立方米,有效容量760万立方米。
豪则沟水库,位于王家砭镇豪则沟村,沟长11公里,控制流域面积32.5平方公里。1974年10月动工,1975年9月竣工。总库容38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34万立方米。计划建成后向毛谷川一渠道补水灌溉1400亩。
在全县的“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中,各公社都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崖窑坬公社(今方塌镇),1969年来,自力更生,没有吃国家供应粮,坚持生产自救,战胜灾荒,除完成13万斤公购粮任务外,还超卖余粮5万斤,落实储备粮40万斤,开展以小型水利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群众运动,修成高标准水平梯田230多亩,完成秋翻地1500亩。该公社谢家沟大队,经过十三年的艰苦奋斗,实现了“千羊百畜万亩林”,1969年又新入种柠条1000多亩,新修水地65亩、打坝1座,储粮4万斤;除保证完成7000斤公购粮任务外,还超卖粮食1万斤。还实施移河改道,向沙滩要粮,立志把谢家沟大队建设成社会主义的“新大寨”。
地处毛国川的王家砭公社打火店大队,1969粮食大面积平均亩产300斤左右,全队粮食产量60万斤左右,除完成2万斤公购粮任务外,还向国家超卖余粮8万斤,集体储粮达10万斤。决心实现粮食大面积平均亩产“七〇年达纲要、七二年过黄河、七五年跨长江”。
坝地变水地的先进单位下高寨公社张庆山大队,发扬“愚公移山”的革命硬骨头精神,采取坝淤结合的办法,打坝21座,修坝地70多亩。为了解决灌水问题,他们自力更生,就地取材,苦干实干,修砌水窖一孔,蓄水量达到322立方米,并向临近的水保先进单位张家峁大队提出挑战,比干劲、比生产,立志在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斗争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1969年,由落后跨入先进行列的城关公社东方红大队(今佳州街道办张家庄村)粮食大面积平均亩产由原来的100斤一跃增至200多斤,储粮7200斤,为黄河畔社队改变面貌树立了榜样。该公社的玉家庄大队入种的18亩红薯取得了特大丰收,总产9.10万多斤,平均亩产达到5110斤。通镇公社陈家墕大队入种的200亩山地杂交高粱,平均亩产达到180多斤。店镇公社的张顺家沟大队“学张家峁、赶张庆山”,自力更生,修起蓄水量可达540立方米的蓄水池,为60亩坝地变成水地创造了条件。金明寺公社白草坬大队革委会委员、县革委会委员李宗英,团结广大群众,向穷山恶水开战,初步改变了大队贫困面貌;王家砭公社王家砭大队,除完成2万斤征购粮任务外,还向国家超卖粮食4万斤。
提水工程建设方面。1966年建成吕家坪抽水站。1971—1973年,全县建成流动抽水站326处,共可灌地8984亩。
大佛寺乡丁家坪村1972年买回3台柴油机,抽灌地60亩。1973年开始建固定高抽站,到1977年建成抽灌站90处,可灌地8500亩。兴隆寺乡杨家墕村19户群众1974年自筹资金2000元,建成二级抽水站,当年发展水地40亩,平均亩产300公斤,人均占有粮由原来的200公斤增至400公斤。1975年扩灌60亩,人均占有粮达到500公斤。1976年又扩灌75亩,平均亩产达350公斤。全村仅抽水站灌溉地产粮人均达312.5公斤,粮食总产比建站前全村全部粮食总产还多1.25万公斤。
1971年起,全县采取“生产队集体筹一点、国家补一点”的办法,掀起了群众性建高抽站热潮,累计建设流动、固定抽水站519处,装机637台、1.3万马力,提灌有效面积达1.75万亩。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粮食产量。
1975年后,大量发展二、三级高扬程柴油机抽水站,部分水平梯田平整为水地,发展抽灌水地1.4万亩。但是,由于没有科学测量、评估水资源,使相当多的抽水工程因河流、水库、池塘干涸、管护费用昂贵而停止使用,甚至被拆除废弃。最为典型的是暖渠山三级抽水站,1976—1977年8月建成,三级渠长2156米,设计灌溉面积1439亩,有效灌溉面积600亩。仅试用几次,就因费用太高(每亩灌溉1次10元)、渠道渗漏严重、机械管理不善、水源流量不足而停用。
1972年,峪口乡南河底等村以“学大寨,赶昔阳,吴堡是我县的好榜样”为指引,建设黄河护岸工程,在黄河岸打丁字坝,拦河造地。1973年,泥河沟、大会坪、小会坪、木头峪四个村也在黄河沿岸打丁字坝、顺水坝,用石料砌坝堤1400米,造地400亩。1974年8月县水电局组织人力,走遍沿河各村,做出了1975—1980年黄河沿岸治理规划。冉沟、刘家坪、荷叶坪、倍甘等9个村的黄河护岸工程列入县基本建设项目。1975年,县政府投资15万元,在9个村筑起丁字坝和顺水坝5649米,可淤地2160亩,已淤658亩。1976年,沿岸11处护岸工程被黄河特大洪水一冲而尽。
1977年,11处黄河护岸工程再次开工,国家投资15万元,上劳800人,建起护岸堤4500米,动用石方工程量13.5万立方米,用水泥219吨、白灰210吨、炸药17吨,保护耕地1500亩,可淤地1660亩。
农田基建工程是农业学大寨的主要工作。1973年10月中旬以来,佳县各级党组织以吴堡县为榜样,及时组织了抓革命促以农田基本建设为中心的三秋工作,11月底,全县投入农田基建的劳力42440人(占总劳力的85%)主攻修梯田。至年底,新修梯田1.99万亩,超额99%,完成了1974年度的任务。同时修水坝地932亩,秋翻地16.41万亩,完成任务的96%,秋耕、深翻分别是上年的四倍和七倍。
1975年以后,全县有常年基建专业队656个,投入劳力3万多个。每到秋冬会战时,地、县、乡要抽调数百名脱产干部深入基层,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日上劳5万多个,日进度达1000亩左右。刘国具乡杜家圪捞村12名青年组成突击队30天,修梯田80亩。康家港乡任家沟村组织男女青年40人夜战12晚,平整梯田50亩。
1977年,全县建成淤地坝1123座,其中城关镇吴家山、刘家山乡高家下坬、方塌乡王家湾、康家港乡石峁头、上高寨乡水湾沟等村的42座淤地坝库容都在百万方以上。
在兴修水利渠道、库坝的同时,水资源综合利用也得到发展。1973年开始在五女川、韭菜沟、三岔沟等水土流失地区实施以工程建设为主小流域治理。
在小水电站发展方面,建成了吕家坪、窑湾、高阳湾等处水电站,利用水动力发电,解决群众照明和生产用电问题。同时,水库养鱼业得到发展。
吕家坪水电站。1967年10月动工,1970年5月竣工。利用佳芦河水发电,设计流量1.5立方米/秒。水头高21米,总装机2台、195千瓦。平均年发电23万—25万度,解决了县城的照明和抽饮用水动力问题,并供城关镇吕家坪、申家湾、暴家坬、木场湾4个村用电。
窑湾水电站。1971年动工,1972年竣工。利用毛一渠2、3、4号三个跌水形成11米落差发电。总装机40千瓦,年发电2万度,供王家砭乡窑湾、柳树会、曹家硷3个村的照明及6处电动抽水站用电,灌地400亩。
高阳湾水电站。1976年5月高阳湾水库引水发电,总装机40千瓦,年发电2.5万度。供库区周围高阳湾、张家崖窑、菜地、油房崖4个村的农灌用电和金明寺乡政府、中学等单位照明、动力用电,灌溉面积150亩。
1973年,县内运回第一批鱼苗10万尾,分别投放于新舍窠、边则塬、店镇、元峁、粱岔等村的库坝,以后每年投放县内其他库坝鱼苗10多万尾。70年代末期,全县有水面积4882亩(包括坝库76座、池塘27座),养殖面积3089亩(包括坝库40座、水池9个),共投放鱼苗150万尾,总投资4.7万元,年捕鱼30多吨。
1977年,全县新修“三田”(水地、坝地、梯田)2.83万亩,其中水坝地1.65万亩,比1976年增加17%,全县“三田”达到31.59万亩,比1966年增加2.8倍,其中水坝地7.35万亩,人均4分多。
畜牧业工作迈出新步伐 农业学大寨初期,大牲畜的所有权均属集体所有,收益由集体分配,禁止个人养大牲畜,限制个人养猪羊数量,号召生产大队、生产小队办猪场。70年代,动员农户多养猪,大牲畜每年平均增加101头,羊平均每年增加3599只,猪平均每年增加2105头。政府大力引进优良禽畜品种,推广人工授精技术,进行杂交改良。1974年,建立县种畜场,大量推广养殖技术和种畜繁育。饲养各类种畜73头(只),其中盘克猪7头、八眉猪3头、盘土杂交猪20头、佳米驴3头、新疆细毛羊40只。在种猪推广普及方面,科技人员将引进良种与本地品种杂交后,形成了“土内”“盘土”“内盘土”等一些生长快、个大、瘦肉多、更适宜本地饲养、经济价值更高的新品种。同时,还引进黑白花奶牛、伊犁马、中卫山羊等,有的品种经与本地品种杂交,形成了本地畜禽的主要品种。如本地驴经不断的改良杂交,形成了佳米驴品种,使役性能优良,繁殖能力强,体质结实,行动灵活,耕地、驮运、拉车、骑乘优势突出,为境内农家理想役畜。到1975年,全县饲养大家畜1.37万头,其中牛2838头、马243匹、驴1.04万头、骡子258头;饲养生猪1.66万头,羊12.41万只,鸡2.54万只,兔3578只。畜牧业产值达到496.8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8.78%。1977年,全县养猪5.96万多头,比1976年增长42%,相当于1966年的5倍。刘国具公社、王家砭公社的76个大队、172个生产小队户均养猪2头半,实现“纲要”指标。乌镇公社张家峁大队实现1人1猪,方塌公社谢家沟第九队实现1人2头猪。全县养猪产业快速发展。
饲草方面通过引进和推广草木樨、沙打旺等饲草品种,解决了畜禽饲草资源不足的问题。在畜禽养殖规模增加的同时,疫病防治工作也得到较大发展。为提高民间兽医人员医技水平,1966—1976年先后培训农村兼职兽医1048人次、防疫病员222人次,医技水平快线提高。70年代,春秋防疫实行全县境内普遍注射疫苗,注射密度一般在80%以上。同时,加强用传统的四季平药(春用茵陈散、夏用消黄散、秋用理肺散、冬用茴香散)灌驴、牛、马,防病防疾,极大地提高了畜禽疾病防控能力和水平。
有关佳县革命老区发展史的文章
1978以来,县委通过支农、支教、选派干部帮扶农村支部整顿等工作,积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结合创先争优、升级晋档等主题党建创树活动,继续深化“三级联创”“旗帜工程”“六联六创”“党员承诺制”“设岗定责”等党建工程,加强后进村班子整建力度,共整建31个后进村班子,从县乡党政部门选派党员干部到农村挂职担任党支部书记或副书记,落实农村基层干部激励保障制度。同时积极加强国有企业、社区等城市基层组织建设工作。......
2023-08-24
1982年,佳县商业系统对所属20个企业进行改革整顿,1985年6月结束。经复查,11个商业企业改革整顿合格,9个企业改革整顿基本合格。石油公司与永坪、延长、山西等油矿直接挂钩,购回议价汽油353吨、柴油264吨、煤油25吨,有力地支援了工农业生产。是年底,有21个商业企业实行了承包租赁,其中承包13个,租赁8个,占企业总数的88%。1990年以后,国有商业逐渐走向低谷,而私营商业则异军突起。......
2023-08-24
脱贫攻坚工作实施以来,县委、县政府紧盯整县脱贫摘帽目标,按照市委将3个深度贫困村打造成脱贫致富典型村、村容村貌示范村和内生动力样板村的要求,聚焦深度贫困,全力攻克坚中之坚。同时,进一步优化驻村帮扶力量,分别由榆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省联社榆林审计中心和陕西有色榆林煤业有限公司选派精兵强将进驻三个深度贫困村,做到了县镇村三级层层负责,集中优势兵力全面攻坚。......
2023-08-24
毛泽东在肯定土地运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严厉批评了土改的“左”倾错误。会议作出了坚决迅速纠正各种“左”的偏差的决定。随后,佳县县委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慎重周密地制定了纠偏方案。对少数坏人利用土改乱打乱斗,造成严重后果的,交由司法机关依法惩处。至1948年3月底,全县14个区、73个乡,除北六个区的23个乡因自然灾害特别严重未能进行土改外,其余50个乡都完成了土改任务。......
2023-08-24
县委、县政府坚持“防灾为主,救灾为辅,生产为主,赈济为辅”的原则,积极开展生产自救,提出“农业丢了副业找”的生产口号,发放贷款购买荞麦、冬麦、棉花等籽种,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以增产粮、棉为主,将“领导生产是农村压倒一切的中心”,作为贯穿全县整体工作的始终。与此同时,一批农林专业毕业的大中专学生响应国家号召来到革命老区佳县工作,及时、科学地指导了佳县的林业建设。......
2023-08-24
1980年佳县电力局成立以后,随着国家村村通电工程的实施和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的推进,电力基础设施迅速发展。从此开启了佳县电力事业的新纪元。1988年建成乌镇35千伏变电站,负责佳县西部地区供电服务。1997年底,实现了全县村村通电。1999年起,佳县按照国家政策开始实行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电力服务设施改善后,随着电网结构的改善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用电设备大量增加,全县电力消费也在快速增长。......
2023-08-24
是年,这些减租减息政策虽然在佳县的基层党组织及农村进行过宣传动员,但群众没有发动起来。此后,中共中央及边区政府发出一系列决定和指示,确定边区的经济建设以发展农业生产为首要任务。建设中,两次被洪水冲毁,均及时修复。多次受到县委、县政府和边区政府表彰。广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经济收入。展览会筹委会共收到预展品417件,绝大部分是各级劳动英雄的劳动成果。......
2023-08-24
2005—2007年,建起了佳县劳动力市场和就业再就业培训中心,购置了培训设施,为再就业人员进行岗前培训提供了场所。同时组织专人对全县“零就业家庭”进行调查登记,积极采取多种办法,提供了切优惠条件,帮助40户61人实现就业。2008年,为了促进下岗职工就业再就业工作,佳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成立“小额贷款担保中心”,为下岗职工和零就业家庭提供创业贷款。......
2023-08-2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