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以来,县委通过支农、支教、选派干部帮扶农村支部整顿等工作,积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结合创先争优、升级晋档等主题党建创树活动,继续深化“三级联创”“旗帜工程”“六联六创”“党员承诺制”“设岗定责”等党建工程,加强后进村班子整建力度,共整建31个后进村班子,从县乡党政部门选派党员干部到农村挂职担任党支部书记或副书记,落实农村基层干部激励保障制度。同时积极加强国有企业、社区等城市基层组织建设工作。......
2023-08-2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为了改变革命老区贫困落后面貌,积极提倡大专院校毕业生到革命老区工作,传播科技知识,支援老区建设。
从1953年开始,钱文生、李位东、赵兰卿、刘文道、耿绪珍、高西芳等一批医技专业院校的青年学生分配到佳县卫生系统,充实到县、乡卫生机构,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指导培养了一批本地医务人员,迅速改变了佳县缺医少药的落后面貌。1959年,武汉同济医科大学毕业的楚留安响应党的号召来到佳县分配卫生系统工作,先后任佳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县政协副主席,以其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几十年如一日,至今为佳县百姓解除病痛。路生梅,1968年北京大学第二医学院毕业后放弃北京市优越的生活条件分配佳县人民医院工作。她扎根佳县,情系佳县,先后任佳县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副院长,以高尚的医德医技践行了为家乡人民服务50年的诺言。2019年入选中国好人榜。
1953年起,张孝千、杨明理、苟水生、栗志信、王均安、马骥、张耘、李勇、朱正云、谭清俊、张颍民、郗成利、吴鸣英、刘孔纲、薛萌生、臧正、石磊、段青云等高校毕业生先后分配到教育系统工作,成为刚刚建立的佳县6所县办中学的栋梁,徐正雅、杨应文、张凯等首批外语教师,成为佳县教育事业外语教学创始人。张颍民1959年陕西师范大学毕业后分配佳县教育系统工作,为佳县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1981年,因病将自己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乌镇中学的教学岗位上。
分配佳县农、林、水、牧系统工作的科技人员,深入乡村、田间地头,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充分发挥专业知识和技能,默默无闻,调查研究,为改变佳县落后的种植技术和生产条件、振兴佳县科技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吴凌汉1955年陕西省农校毕业后分配佳县工作后积极倡导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实行农、林、牧“三三制”用地,科学种田。他亲自引进试验推广了北京5号小麦、延川青卡谷、黄沙谷、农林四号红薯、028大豆、金皇后玉米的20多个优良品种。1959年,他又和王顺杰首次在佳县引栽红薯,深受群众欢迎,迅速在境内推广。1970年,他开始引进推广沙杂15号和沙杂11号马铃薯,培育69—11马铃薯良种,使境内马铃薯亩产由原来的800—1200斤猛增至2400—3000斤,并获大面积推广,产量占到全县人民主粮(3斤马铃薯折1斤主粮)的三分之一。他还主持对小麦、谷子、马铃薯和“两杂”(杂交高粱、杂交玉米)亲本主要品种品系进行大量提纯复壮,并取得显著成果。1975年,为了防止马铃薯生物学退化,他经过两年的试验,提出马铃薯二级留种技术;试验总结出红薯回龙炕育苗和井窖储藏马铃薯技术。1978年在榆林地区科技大会上获综合一等奖,1979年在榆林地区农业科技代表大会上获一等奖,1984年在陕西省农业科技推广先进代表会上被评为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
同年,武功农林学校毕业的李振文分配佳县林业站工作后,首先提出营造白云山和毛谷川两岸四季常青林带的设想。1956—1957年两年栽植柏树1300多株,果树300多株,核桃树2000多株,美化了白云胜景,为佳县营造了第一片柏树林、第一个果园、第一个核桃林。1979年,他研究枣树丰产技术,取得增产的35%效益并在全县乃至全市区推广,使红枣成为佳县的主导产业,成为佳县人民、特别是沿黄河村镇群众的主要致富项目。为了增加红枣的经济效益,他积极倡导创办红枣加工公司,发展红枣加工业,使佳县红枣加工业在探索中逐步发展。他先后任县林业站站长、林业局副局长、林业总工程师。直至退休后,仍然一直深入田间地头、加工企业指导佳县的红枣种植加工业。1984年荣获中国林学会劲松奖、林业部林业科技推广奖,1992年荣获国家林业部先进工作者称号,1994年获陕西省科委、陕北建设委员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995年获陕西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韩光林1955年陕西武功农校毕业后分配佳县工作。从试验总结筑沙坝淤地造林开始征战沙漠,到治理小流域、改造“小老树”,40余年如一日。1984年获林业部林业技术推广奖,1992年获陕西省“治沙先进个人奖”。
1956年秋,刚从学校毕业来到佳县不久的郭念民便引进黄元帅、青香蕉、国光、砀山酥梨、玫瑰香葡萄等近20个品种1万余株苗木在佳县栽培嫁接,改变了佳县没有“洋苹果”的历史。1957年,他又开始旱滩地枣树物候期和枣步曲生活史的观测研究。在南河底苗圃、王寨园艺场,郭念民多年潜心苗木培育、果园改造等研究与实践。1978年9月,他的苹果幼树提早结果试验和防治柠条象甲两项试验研究均在榆林地区科技大会上获奖。
1957年,郑文翰从陕西眉县林业学校毕业后便来到刚刚成立的佳县打火店林场工作。30余年,他和战友们硬是把县北16万亩流沙滚滚、寸草不生的荒沙控制固定,林草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一片片杨柳、油松、樟子松,一簇簇柠条、紫穗槐,让过去苍老干瘪的黄沙焕发了青春光彩。他九年辛苦钻研的《柠条象甲生活习性及其防治初步研究》填补了我国林木害虫领域的一项空白,并获1984年陕西省科技大会奖。
据初步统计,从1953—1969年,全国各地有约200名刚刚从大专院校毕业的青年科技人员,他们放弃大城市舒适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来到自然环境恶劣、经济文化落后、工作条件差的佳县,深入佳县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农林水牧生产第一线,与佳县人民一道,征山治水,改天换地,为佳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有关佳县革命老区发展史的文章
1978以来,县委通过支农、支教、选派干部帮扶农村支部整顿等工作,积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结合创先争优、升级晋档等主题党建创树活动,继续深化“三级联创”“旗帜工程”“六联六创”“党员承诺制”“设岗定责”等党建工程,加强后进村班子整建力度,共整建31个后进村班子,从县乡党政部门选派党员干部到农村挂职担任党支部书记或副书记,落实农村基层干部激励保障制度。同时积极加强国有企业、社区等城市基层组织建设工作。......
2023-08-2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至改革开放前,只有乡镇机关、学校、卫生院新建了窑房。农村面貌、居民居住条件发生了实质性变化。自来水、农电线路、有线电视、电话也成了村庄建设的重要内容。国家通过实施重点村建设、移民搬迁、以工代赈等项目工程推动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典型引领、示范带动,全县新农村建设又掀高潮。随着榆林市大开发的推进,佳县城镇将引领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潮流,城乡建设将阔步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2023-08-24
1980年佳县电力局成立以后,随着国家村村通电工程的实施和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的推进,电力基础设施迅速发展。从此开启了佳县电力事业的新纪元。1988年建成乌镇35千伏变电站,负责佳县西部地区供电服务。1997年底,实现了全县村村通电。1999年起,佳县按照国家政策开始实行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电力服务设施改善后,随着电网结构的改善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用电设备大量增加,全县电力消费也在快速增长。......
2023-08-24
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后成功申报佳县剪纸、手工操纸、传统庙宇营造技艺、白云山庙会文化、白云山道教音乐、特色小吃、手工挂面、特色小吃马蹄酥、枣木雕刻技艺、佳县唢呐等成功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3-08-24
1968年6月24日,神泉公社率先成立革命委员会。下设办事组、政工组、生产组、政法组,履行县级党政、司法机构的所有工作职能。1971年2月,中共佳县第八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了中共佳县委员会,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同时撤销。不久,各级党委、政府组织也相继恢复。......
2023-08-2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人民翻身得解放,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有了更进一步的需求,居民消费理念发生变化,开始由温饱型向舒适型转变。城镇居民的食品消费也逐渐由粮食为主的“主食型”向营养丰富的“副食型”转变。......
2023-08-24
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注重防范体系建设,同时对无视党纪国法,严重违纪违规行为加大了打击力度。与各乡镇党委、政府和县级各部门共54个单位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责任书,进一步落实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案件查办、信访、纠风、干部作风、源头治腐、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及廉政文化建设等项工作中的责任。进一步加大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2023-08-24
1953年,在通镇设立农业技术推广站,打火店设立林业工作站,开展农业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治、农产品品种试验引进。其后,县、乡畜禽防疫治疗机构相继建立,开展牲畜疫病防治、科学饲养、品种引进等工作。各农技站指导基点社推广了高温速成堆肥法180窖,烧焦土9800斤,推广了各种化学肥料1.75万斤。改进耕作技术,推广等距全苗和合理密植,发动群众春秋翻地,及时整地保墒,全县推广了水土保持耕作法农田1.72万亩,亩增产可达15%。......
2023-08-2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