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科技人才带动佳县老区建设

科技人才带动佳县老区建设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为了改变革命老区贫困落后面貌,积极提倡大专院校毕业生到革命老区工作,传播科技知识,支援老区建设。1984年荣获中国林学会劲松奖、林业部林业科技推广奖,1992年荣获国家林业部先进工作者称号,1994年获陕西省科委、陕北建设委员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995年获陕西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为了改变革命老区贫困落后面貌,积极提倡大专院校毕业生到革命老区工作,传播科技知识,支援老区建设。

从1953年开始,钱文生、李位东、赵兰卿、刘文道、耿绪珍、高西芳等一批医技专业院校的青年学生分配到佳县卫生系统,充实到县、乡卫生机构,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指导培养了一批本地医务人员,迅速改变了佳县缺医少药的落后面貌。1959年,武汉同济医科大学毕业的楚留安响应党的号召来到佳县分配卫生系统工作,先后任佳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县政协副主席,以其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几十年如一日,至今为佳县百姓解除病痛。路生梅,1968年北京大学第二医学院毕业后放弃北京市优越的生活条件分配佳县人民医院工作。她扎根佳县,情系佳县,先后任佳县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副院长,以高尚的医德医技践行了为家乡人民服务50年的诺言。2019年入选中国好人榜。

1953年起,张孝千、杨明理、苟水生、栗志信、王均安、马骥、张耘、李勇、朱正云、谭清俊、张颍民、郗成利、吴鸣英、刘孔纲、薛萌生、臧正、石磊、段青云等高校毕业生先后分配到教育系统工作,成为刚刚建立的佳县6所县办中学的栋梁,徐正雅、杨应文、张凯等首批外语教师,成为佳县教育事业外语教学创始人。张颍民1959年陕西师范大学毕业后分配佳县教育系统工作,为佳县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1981年,因病将自己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乌镇中学的教学岗位上。

分配佳县农、林、水、牧系统工作的科技人员,深入乡村、田间地头,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充分发挥专业知识和技能,默默无闻,调查研究,为改变佳县落后的种植技术和生产条件、振兴佳县科技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吴凌汉1955年陕西省农校毕业后分配佳县工作后积极倡导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实行农、林、牧“三三制”用地,科学种田。他亲自引进试验推广了北京5号小麦、延川青卡谷、黄沙谷、农林四号红薯、028大豆、金皇后玉米的20多个优良品种。1959年,他又和王顺杰首次在佳县引栽红薯,深受群众欢迎,迅速在境内推广。1970年,他开始引进推广沙杂15号和沙杂11号马铃薯,培育69—11马铃薯良种,使境内马铃薯亩产由原来的800—1200斤猛增至2400—3000斤,并获大面积推广,产量占到全县人民主粮(3斤马铃薯折1斤主粮)的三分之一。他还主持对小麦、谷子、马铃薯和“两杂”(杂交高粱、杂交玉米)亲本主要品种品系进行大量提纯复壮,并取得显著成果。1975年,为了防止马铃薯生物学退化,他经过两年的试验,提出马铃薯二级留种技术;试验总结出红薯回龙炕育苗和井窖储藏马铃薯技术。1978年在榆林地区科技大会上获综合一等奖,1979年在榆林地区农业科技代表大会上获一等奖,1984年在陕西省农业科技推广先进代表会上被评为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

同年,武功农林学校毕业的李振文分配佳县林业站工作后,首先提出营造白云山和毛谷川两岸四季常青林带的设想。1956—1957年两年栽植柏树1300多株,果树300多株,核桃树2000多株,美化了白云胜景,为佳县营造了第一片柏树林、第一个果园、第一个核桃林。1979年,他研究枣树丰产技术,取得增产的35%效益并在全县乃至全市区推广,使红枣成为佳县的主导产业,成为佳县人民、特别是沿黄河村镇群众的主要致富项目。为了增加红枣的经济效益,他积极倡导创办红枣加工公司,发展红枣加工业,使佳县红枣加工业在探索中逐步发展。他先后任县林业站站长、林业局副局长、林业总工程师。直至退休后,仍然一直深入田间地头、加工企业指导佳县的红枣种植加工业。1984年荣获中国林学会劲松奖、林业部林业科技推广奖,1992年荣获国家林业部先进工作者称号,1994年获陕西省科委、陕北建设委员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995年获陕西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韩光林1955年陕西武功农校毕业后分配佳县工作。从试验总结筑沙坝淤地造林开始征战沙漠,到治理小流域、改造“小老树”,40余年如一日。1984年获林业部林业技术推广奖,1992年获陕西省“治沙先进个人奖”。

1956年秋,刚从学校毕业来到佳县不久的郭念民便引进黄元帅、青香蕉、国光、砀山酥梨、玫瑰葡萄等近20个品种1万余株苗木在佳县栽培嫁接,改变了佳县没有“洋苹果”的历史。1957年,他又开始旱滩地枣树物候期和枣步曲生活史的观测研究。在南河底苗圃、王寨园艺场,郭念民多年潜心苗木培育、果园改造等研究与实践。1978年9月,他的苹果幼树提早结果试验和防治柠条象甲两项试验研究均在榆林地区科技大会上获奖。

1957年,郑文翰从陕西眉县林业学校毕业后便来到刚刚成立的佳县打火店林场工作。30余年,他和战友们硬是把县北16万亩流沙滚滚、寸草不生的荒沙控制固定,林草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一片片杨柳、油松、樟子松,一簇簇柠条、紫穗槐,让过去苍老干瘪的黄沙焕发了青春光彩。他九年辛苦钻研的《柠条象甲生活习性及其防治初步研究》填补了我国林木害虫领域的一项空白,并获1984年陕西省科技大会奖。

据初步统计,从1953—1969年,全国各地有约200名刚刚从大专院校毕业的青年科技人员,他们放弃大城市舒适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来到自然环境恶劣、经济文化落后、工作条件差的佳县,深入佳县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农林水牧生产第一线,与佳县人民一道,征山治水,改天换地,为佳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