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佳县革命老区农林水牧事业初步恢复

佳县革命老区农林水牧事业初步恢复

【摘要】:秋后,发动群众造林6.55万亩,育苗800多亩,“四旁”植树35万株,实现了造林工作的较大突破。在农村社队集体经济发展的同时,畜牧业也得到了稳步发展。1964年,在发扬大寨精神的热潮中坚持因地制宜,艰苦奋斗,积极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基本农田,增加有效灌溉面积470亩,新修水平梯田1.19万亩,农田水利建设取得可喜成果。

1961年开始,全县上下坚决贯彻执行“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和少种高产与广种多收”的农业增产方针,树立粮食第一,千方百计增产粮食的坚定信念,稳定和加强了农业第一线劳动力,为尽快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奠定了基础。农业生产突出“种得多、管得细、长得好”特点,全县播种夏、秋粮田作物70万亩,当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083.39万公斤,较1960年增产近40%。油料作物总产达到18万公斤。不仅保证了国家粮食征购任务,又为人民群众生活好转创造了物质条件。

1962年,坚定不移贯彻执行“十二条”“六十条”和下放核算单位的文件精神,春季掀起开荒地、十边(水边、村边、宅边、路边、地边、渠等零星小块荒地)地热潮。集体经营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5.97万亩,粮食总产1269.28万公斤,油料作物总产7.55万公斤,蔬菜总产62.5万公斤;社员自营土地粮食总产116万公斤、蔬菜481.5万公斤。粮食生产的加强特别是社员自营土地粮食生产的增加,有效地发展了农业生产,保障了农民生活。全县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力达到4.19万人,占到总劳力的94%,出勤率达到90%。

1964年,狠抓“水、肥、土”为中心的农业生产要素,当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0.35万亩,总产量达到1934.6万公斤,棉花总产量达到1.43万公斤,

1965年,从农历三月起到年底,降雨量极小,受旱时间之长、面积之大和程度之重为近百年所未见,严重影响粮食生产,当年粮食作物总产仅725.53万公斤,完成当年计划的26%。

1966年,受“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影响,农业生产管理出现了一些混乱局面。但农村影响较小,粮食产量保持了较高增长,当年播种面积70万亩,粮食作物总产量达到3363.5万公斤,为近十年产量最高之年。

林业生产一方面加强防护林、林场建设,另一方面大力支持鼓励发展养蚕、养蜂等林业副业生产,增大了绿化面积,增加了农民收入。

1961年,坚持以“补植为主,新造为辅”“以抚为主,抚造并举”“国造国有、社造社有、队造队有、社员房前屋后的零星植树永远归社员个人所有”的林业工作原则,春秋两季发动群众利用“四旁”“十边”和不能耕种的闲散土地发展造林,当年栽植补林10万多株。红枣的栽植也受到集体社队和个人的重视,在管理方法、栽培面积、产量上都有所扩大和提高,成为主要经济林。

1964年是全县造林工作推进较快的一年,全县栽植造林1.23万亩,超过计划的3倍以上,成活率较高,当年发展枣林1421.2亩、桑树500亩,集体育苗125亩,社员零星植树53.4万株。南河底苗圃年育苗30余亩,产杨树、花椒等苗木20余万株,嫁接苹果梨树10亩,为全县苗木生产发挥了示范种苗基地作用。

1965年,在天气严重干旱的自然条件下,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作风,发扬大寨精神,开展生产自救,全县共育苗1206亩(其中国营120亩,集体1086亩),造林3.40万亩(国营1060亩,集体3.29万亩),零星植树32万多株。

1966年春夏,干旱灾难十分严重。秋后,发动群众造林6.55万亩,育苗800多亩,“四旁”植树35万株,实现了造林工作的较大突破。

在农村社队集体经济发展的同时,畜牧业也得到了稳步发展。1962年,坚持“以猪为首,猪羊为纲,马驴牛骡并重,全面发展12养”的方针,以家畜为重点,保畜复膘,迅速扭转下降局面,尽快恢复发展的原则,通过下放权力,正确处理集体与个人关系,改善经营管理,使大家畜数量保持稳定,羊子和猪有所增加。是年,全县大家畜发展到1.1万头,其中驴8938头、牛1400头、马170匹、骡子139头、骆驼5峰,当年羊存栏3.09万只,生猪存栏3852头。社员家庭饲养的家禽家畜也有了一定的发展。1963—1964年,经过稳步发展,全县大家畜有1.12万头,生猪达到6489头,羊子存栏8.75万只。

1965年上半年,全县畜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大家畜净增6.6%,达到1.21万头;羊子净增长6.7%,达到9.78万只;生猪存栏1.40万只,同比净增两倍之多。但是,由于当年旱灾十分严重,七八月份出现饲草严重枯死。在此情况下,县委、县人委加强领导,千方百计组织群众为牲畜储备饲草,就地保畜,同时有计划地组织移畜就草,当年向外地转移大家畜2812头,羊子309只。

在畜牧品种改良方面,20世纪60年代大量引进八眉猪、盘克猪、新疆细毛羊、秦川牛等优良品种。

畜牧业发展的同时,业务服务技术人员管理机构也得到充实建设。1964年,给23名民间兽医发放了行医证,划定了防治责任区,县畜牧兽医工作站、配种站、公社畜牧兽医站也加强了业务培训、指导工作,针对多发的痘病、布氏杆菌病、猪瘟、猪丹毒、羊疥癣等疾病,开展了注射疫苗、圈舍清理消毒、灌药驱虫、勤洗灭疥、隔离疫区等综合防治控制措施。

水利水保工作本着“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1961年保有的30道渠道进行了清淤除塞治理,保证了9190亩水地适时灌溉,发动群众在河坪沟畔兴修了不少小块水地作为蔬菜地。

1962年,重视见效快、投工小、成本低,直接为农业服务的水利水保工程设施的建设和恢复工作,投工21.65万个完成了四条渠道的整修工程,改善、补修渠道6处,扩大灌溉面积260亩;整修提水工具桔槔281处,新修、恢复小块水地210亩,全年受益面积达到1.24万亩。水土保持方面,新修水平梯田22.4亩、坡式梯田45亩、埝窝183个、淤地坝14座,补修加高水平梯田1283亩、坡式梯田1191亩、埝窝56个、淤地坝496座。

1963年以来,更加重视水利水保工作,全县扩大有效灌溉面积317亩,平整改良746亩,新修水平梯田和地埂1031亩,补修与加高1.95万亩。新修淤地坝862座,补修加固1100座。

1964年,在发扬大寨精神的热潮中坚持因地制宜,艰苦奋斗,积极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基本农田,增加有效灌溉面积470亩,新修水平梯田1.19万亩,农田水利建设取得可喜成果。

1965年,佳县遭遇严重旱灾,县委、县人委向全县发出“动员全民,紧急抗旱”的指示,掀起了全民抗旱的高潮,全县投入抗旱的劳力一直保持在4万之多,与自然灾害顽强抗争。县委提出,要在“三五”期间实现每户1亩水地、2亩坝地、4亩水平梯田的奋斗目标。当年冬天掀起了规模更加宏伟、声势更加浩大的冬季建设热潮。至年底,全县新修水地7601亩,超过任务的26.7%;新打淤地坝418座,可淤地2895亩,占秋冬任务的48.25%;新修软边水平梯田502亩,新打小型拦河蓄水坝9座。在佳芦镇小会坪村、木头峪乡木头峪村建成两座柴油机抽水站。崖窑坬公社新修水地557亩,超过任务近2倍。螅镇公社建成淤地坝14座,可淤地305亩,超过任务17%。上高寨公社木瓜树峁大队三战水草沟,新打蓄水、淤地坝5道,修成“大寨田”39亩、小块水地51亩、水平梯田20亩、地埂50道、堰窝20个,栽植果树150株、桑树800株,把一个山上光秃秃、沟里乱杂杂的水草沟治理成山水秀丽、田园井然的米粮沟。店镇公社南山大队原来吃水都困难,更无水地,在抗旱中采用打坝、淤地、劈山填沟、挖井提水等造地办法,修成水地3亩多,秋季种菜收获1.26万余斤,全队每户平均300斤。木头峪公社薛家畔大队,原无一分水地,人畜饮水困难,在秋季抗旱中,发动群众遍找水源,终于在井沟畔深挖两丈多找到水源,村民从7里多路上背来石头箍起水井,修成水地14亩,种冬麦10亩。在大旱的情况下,水地、坝地、水平梯田保证了基本产量,有些地块甚至实现了增产,再次用事实让广大群众认识到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王家砭公社旧寨大队,200亩水地玉米平均亩产524斤,其中有4.9亩亩产达到千斤以上,连同其他山、川、滩地,总产粮食20多万斤,除交售公购粮5000斤,留定籽种、饲料2900斤外,每个社员平均口粮340斤,灾荒之年无灾景。下高家寨公社张家峁大队22亩坝地玉米平均亩产202斤,120亩水平梯田高粱、谷子,亩产平均64斤,发挥了抗旱保丰收的作用。官庄公社天池花界大队,在党支部书记徐良善的带领下,组织男女劳力到5里之外运水抗旱,点种百亩玉米地,收回粮食近万斤。螅镇公社荷叶坪大队在党支部的带领下,振作精神,奋战实干,夺得粮食、红枣双增产,总产粮食8.4万多斤,较上年增产25%左右;总产干红枣9万多斤,创造了历年之最,除自留食用外,向国家交售红枣5.8万斤,超额完成任务1.6万斤,光红枣一项即可收入一万多元,一举改变了生产落后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