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革命老区发展史:供销、国营商业引领市场

革命老区发展史:供销、国营商业引领市场

【摘要】: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各地集市先后开设,形成了以国有商业为主导、供销商业为助手、集市贸易为补充的商品流通体系。县供销社供应的生活物资逐年增多。1954年,随着县供销社以及国营合作社的增多,改善了经营管理,货物购销业务扩展到广大村庄,国有合作商店营业额占到市场营业额的61.53%。

1944年,延安合作社代表会议后,全县新办供销合作社15个。到1947年,全县18个供销合作社垮了14个,剩下4个经营也不景气。1948年,螅镇、坑镇、城关、乌镇等8个供销合作社相继恢复。1950年,县供销合作联社通过向银行贷款、各供销社积极发展群众股金,增强了供销商业的经济实力。到1953年,入股户达到3.9万户,股金增至15.98万元。县供销社生产资料供应主要有中小农具、农药、化肥、麻油、小盐、火柴、土布、棉花、招贤锅、河炭、瓷器。同时,县内饮食业、旅店业、照相等行业逐渐兴起,服务项目和能力有所提高,贸易渐趋活跃。

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各地集市先后开设,形成了以国有商业为主导、供销商业为助手、集市贸易为补充的商品流通体系。1953年,社会商品零售额达到360万元。

1954年起,棉花、棉布实行统购统销,按计划调拨,凭证供应。棉花证由省级印刷、县级发放、省内通行。

县供销社供应的生活物资逐年增多。到1956年,经营品种达到420个,凭证供应的有棉花、棉布、煤油煤炭等。通过市场整顿,货物明码标价,稳定了市场物价,使合作社的营业额在1953年占全县市场总营业额的42.8%,私营工商户占到57.2%。1954年,随着县供销社以及国营合作社的增多,改善了经营管理,货物购销业务扩展到广大村庄,国有合作商店营业额占到市场营业额的61.53%。

1957年,国营百货公司全年购进116.72万元,销售完成107.27万元,市场供应情况稳定,物价稳定,物资供应正常,除个别副食外,一般商品基本上满足了群众需求,克服了市场混乱和紧缺现象。

市场管理方面,贯彻国务院关于第一二类物资不准进入自由市场的规定和省人委下达的关于加强自由市场的领导和改进市场管理工作的指示,广泛向小商小贩代表会和各商业基层单位负责人会议传达并讨论,多渠道向群众宣传,规范整顿了市场秩序,促进了农副业生产,市场贸易活跃起来,农副土特产品中的柜子、毛毡、马尾、驴毛、牛毛、龙骨、蝎子、苜蓿籽、柠条籽等物资贸易活跃市场,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在粮食交易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实行粮食自由贸易,但一些不法粮商仍然投机倒把,买空卖空,与国家对抗。为稳定粮食市场,保障城乡人民生活供应,1953年初,粮食系统采取大收大卖、吞吐结合,第一季度抛销面粉、黑豆200余万斤,满足了市场,平抑了物价;11月,对城市居民和农村缺粮户以及其他专项用粮实行计划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