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佳县革命老区发展史:守苏区反围剿,破敌获胜!

佳县革命老区发展史:守苏区反围剿,破敌获胜!

【摘要】:1934年底,榆林国民党井岳秀部出动八十六师全部人马并调集各县民团“围剿”佳吴和神府苏区,山西阎锡山的晋军在黄河东岸布防封锁,并不时出兵西渡黄河“助剿”。1936年10月1日,神府红军独立师举行了反“围剿”誓师大会。俘敌30余名,缴获长短枪40支,轻机枪四挺,子弹万余发。由于国民党军对苏区的“围剿”更加残酷。直至1937年4月后,国共合作的消息才逐渐传到陕北苏区,国民党的“围剿”才结束,联合抗日的局面方形成。

苏区的发展壮大被国民党当局视为洪水猛兽。1934年底,榆林国民党井岳秀部出动八十六师全部人马并调集各县民团“围剿”佳吴和神府苏区,山西阎锡山的晋军在黄河东岸布防封锁,并不时出兵西渡黄河“助剿”。他们在军事上实行囚笼政策,强迫群众修寨筑堡,合并村庄,步步为营,轮番“清剿”;政治上推行保甲制度,成立“肃反委员会”,组织“反共清乡团”“铲共义勇队”,强化反共宣传。地主恶霸、土豪劣绅也乘机反攻倒算,抢夺了农民分到手的土地,并加收半年地租。

1935年农历正月二十四日,县肃反委员会主任高录忠在阎家峁村搞地下工作时被国民党军捕获,受尽酷刑,英勇就义。农历二月二十日,佳县县委负责人高光祖、高绪祖等十余人在神堂沟村附近的李家圪崂山窑里召开秘密会议,研究组建游击队问题时,被国民党驻店镇的一个连包围。突围中高光祖等3人不幸中弹牺牲,高绪祖被捕后惨遭杀害。原县革命委员会主席王好明、中共乌镇区委张衡先后叛变投敌,党组织遭到破坏,苏区损失惨重。据国民党当局公布,1935—1936年初,全县被杀害的革命群众达2000多人、党员干部100余人。在敌强我弱的危急关头,佳县县委决定,除留少数身强力壮的同志转入地下活动外,其余党政机关工作人员随县委、区委机关转移到吴堡境内,组织游击队,继续战斗。

1935年冬,朔风凛冽,寒风刺骨,二五纵队在反“围剿”艰苦作战的同时,又受到寒冷的威胁。经纵队侦查员多次侦查,获悉国民党一支满载货物的骆驼运输队从山西碛口出发,将途经螅蜊峪(今佳县螅镇)前往榆林,纵队首长决定劫下这批物资,命令各分队在敌人必经之路螅镇设伏。当二五纵队刚进入战斗位置,一支由有30多峰骆驼组成的运输队,在约一个排的保护下,缓慢进入伏击圈。纵队首长一声令下,司号员吹响了冲锋号,战士们奋勇冲向敌人,边冲边喊“缴枪不杀!”国民党军慌忙丢下枪支拼命逃跑,这次伏击缴获布匹、食盐等战利品堆得像小山,不仅解决了战士们的棉衣问题,还把不少物品支援了贫苦群众。

1936年2月,刘志丹、宋任穷率红二十八军北上东征,红二十八军进入佳县境内,红十五支队在张俊贤等人的带领下,从吴堡出发,配合红二十八军向北挺进。在坑镇圪绺咀歼灭井岳秀部两个连,攻克了店镇贺家沟、㹀牛沟、王家沟3个寨子,在阎家峁山上歼灭国民党军7个连。这时部队已有伤员100余名。刘志丹在高起家坬村召开的军事会议上,命令十五支队立即将伤员全部转移到神府根据地。当时,瓢泼大雨下个不停,十五支队率领佳县担架队,克服山险路滑、民团袭扰等重重困难,昼夜兼程,将伤员全部送抵神府根据地。接着,又配合红二十八军连克杨家园子、代王庙、万户峪三个寨子。

1936年10月1日,神府红军独立师举行了反“围剿”誓师大会。会后,决定在佳县泥河沟附近对山西阎锡山派来助剿的晋军给予迎头痛击。

独立一团长刘明山奉命率两个连在泥河沟村头庄稼地伏击,没过多久,晋军一个排向村里走来,慢慢进入伏击圈,刘团长一声令下,战士们从路边的庄稼地里一跃而起,晋军措手不及,很快就被全部缴械。俘敌30余名,缴获长短枪40支,轻机枪四挺,子弹万余发。

由于国民党军对苏区的“围剿”更加残酷。1936年7月,吴堡苏区也沦陷。但苏区人民的斗争则始终没有停止。不久,张鹏图、张俊贤、郭文华、乔兴和等人成立了佳米县革命工作委员会,在佳县、米脂、吴堡、绥德交界地区继续开展地下工作,一直坚持到抗日战争开始。直至1937年4月后,国共合作的消息才逐渐传到陕北苏区,国民党的“围剿”才结束,联合抗日的局面方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