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佳县革命老区发展史:建立红色政权,打造武器,分配土地

佳县革命老区发展史:建立红色政权,打造武器,分配土地

【摘要】:马连塌及周边4个村都秘密建起了铁匠炉,昼夜为召开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打造大刀、红缨枪、马腿炮、信号炮等武器。各区积极开展了区乡红色政权建设和分配土地工作。苏维埃政府成立后,根据农村广大贫雇农的强烈要求,立即掀起了土地改革运动。过春节时家家户户写春联歌颂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南区一户农民写的一副春联更富有革命精神:“鲜血冲开土地改革阔道,头颅建起苏区红色政权”,横批“革命到底”。

成立佳县临时革命委员会 根据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共北方代表指示陕北特委“准备建立苏维埃政府,宣布中共苏维埃的一切法令,高举鲜明的土地改革旗帜”“配合红二十六军正在胜利发展的行动,在陕北建立大块的苏维埃根据地。”遵照这一指示,陕北特委于1934年8月28日在清涧寺墕里举行会议,指出:“西北劳苦群众开展了空前尖锐的阶级斗争,已由分粮、吃大户斗争进行为分配土地的斗争,抗捐、抗税的斗争进行到推翻豪绅、地主、国民党的统治,建立工农政权的斗争”“安定西区、北区和安塞(250余村)、横山边界的革命委员会,应该确定执行各部门的工作。清涧东、南、北、城区四区(共500余村)、绥德东南区(共100余村)、神木东区(共300余村),佳吴交界(50—60村),应该马上召集党、群众、游击队代表,建立革命委员会临时政府,正副主席及土地、军事、肃反、文化、粮食、劳动委员会和政治秘书处都动员起来,颁布苏维埃的各项法令以及最小限度的实施。于中华苏维埃成立纪念节(11月部署日)正式依照苏维埃选举法成立苏维埃政权。纠正一切无政府状态,执行苏维埃法令,以巩固苏区,冲破敌人的围剿。”

根据陕北特委指示,9月上旬,佳县县委开始在坑镇马连塌村筹建佳县临时革命委员会,因坑镇即有国民党驻军,各地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均暗中来到该村听取指示,接受任务。马连塌及周边4个村都秘密建起了铁匠炉,昼夜为召开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打造大刀、红缨枪、马腿炮、信号炮等武器。马连塌的村民们为了给与会人员吃一顿饸饹面,倾己所有,把平时攒下来准备过年包饺子吃的一点麦子拿出来,在夜晚暗暗地用石磨磨成面粉,村里的木匠还赶制了6架大饸饹床。9月下旬,佳县各地党组织负责人和马连塌周围村庄的1000余名群众,从四面八方云集于马连塌村,隆重举行了佳县临时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陕北特委代表张达志、马明方作了重要讲话。大会民主选举产生了县临时革命委员会组成人员,主席王好明、副主席高述先。委员会下设设财政、教育、土地、粮食、民政、保卫、军事等7个专门委员会,财政委员会主任任志新,教育委员会主任李麟阁,土地委员会主任张成功,粮食委员会主任乔兴和、副主任曹俊凯,民政委员会主任郭文华、副主任张文直,保卫委员会主任曹华山、副主任高录忠,军事委员会主任贺大增、副主任马增前。临时革命委员会成立后,除米东区外,把根据地划分为南、北、中、沿河四个区,南区区委主要活动在坑镇、大佛寺及以南地区,书记曹华山;北区区委主要活动在乌镇、刘家山及以北地区,书记高均耀;中区区委主要活动在店镇、刘家沟及以西地区,书记高绪祖;沿河地区主要活动在木头峪、峪口及沿河地区,书记张如岗,后由张愈敏继任。各区积极开展了区乡红色政权建设和分配土地工作。

会后不久,佳县临时革命委员会主席王好朋叛变,他带着国民党军和地方反动武装包围了马连塌村,挨门逐户搜捕共产党人。敌人用绳子将全村人串起来押到坑镇,把赤卫队长任长炬和几名队员吊起来严刑拷打。但任凭敌人如何拷打,任队长和队员们坚贞不屈,守口如瓶。国民党军见无计可施,只好把全村人暂时释放回家。

建立佳县苏维埃政府 1934年10月,佳县县委按照陕北特委指示,在坑镇背沟村召开大会,成立了佳县苏维埃政府,取代了佳县临时革命委员会,选出主席高长直、副主席高述先。政府内设7个委员会及保安队,财政委员会主任任志新、教育委员会主任李麟阁、土地委员会主任张成功、粮食委员会主任乔兴和、民政委员会主任曹俊凯、军事委员会主任贺大增、肃反委员会主任高录忠、保卫队队长曹华山。

苏维埃政府成立后,根据农村广大贫雇农的强烈要求,立即掀起了土地改革运动。当时,没有收到上级党政机关关于土地改革的政策性文件,县委、县苏维埃政府研究制定了土地改革的办法:1.没收豪绅、地主、反革命分子和富农出租的多余的土地,分给贫雇农;2.上中农的土地一般不动,如本人自愿献出多余的土地给贫雇农者,也不拒绝;3.对地少的下中农,补偿给相当于贫雇农所分到的土地数额;4.对庙地祠地一律没收,分配给贫雇农。

分田地的方法是:1.分配土地前,焚毁豪绅地主、反革命分子的一切土地契约账簿;由当地的积极分子清查土地的数目和质量,造册登记。2.逐户核定阶级成分。3.按照村与村的距离和土地数量决定分配范围。如甲乙两村距离近,而甲村人多地少,乙村地多人少,则将甲乙两村人地分别相加,按人平均分配。4.土地按质量分为上、中、下、水地4种,分配时优劣搭配,远近兼顾。5.除民愤大的豪绅地主、反革命分子不给分地外,其家属和贫农一样分配土地;阖家迁出的逃亡地主不给分地。6.分配土地时,首先召开村民大会,公布土地分配办法,让村民广泛讨论,形成一致意见后,由苏维埃政府委派的工作人员和贫农会、赤卫队负责人及村里的积极分子交给全体村民选举通过,组成分地委员会,其成员的多少根据土地多少而定,一般5—7人,最多不超过20人。7.土地较多的村庄且又是独村进行土地分配的,则留一定数量的红军公田,以备将来安插残疾退伍军人进行农业生产。按照上述办法,首先在马连塌、园则、张家坪、大湾进行了试分,取得成功后,迅速在苏区100多个村庄推行开来。

佳县北区朱家坬、刘国具一带,属神木西县委领导,1934年冬也进行了土地改革,具体做法是:以乡为单位,全乡总土地按全乡总人口平均分配。富农多余的土地分给贫雇农;地主、豪绅及被红军镇压了的地主家属都留了一份次地、坏地、远地,其余的土地全部无偿分给了贫雇农;优待红军,本人及其家属分了好地、近地、川水地;地主子弟当了红军的,本人也分一份好地。

土地改革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许多青壮年踊跃参加了红军,康家港乡郭家沟和螅镇马乃畔一带的农民还自发组织了变工队。苏区人民的生活有了实质性提高,到处呈现出喜气洋洋的景象。过春节时家家户户写春联歌颂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南区一户农民写的一副春联更富有革命精神:“鲜血冲开土地改革阔道,头颅建起苏区红色政权”,横批“革命到底”。

苏区人民十分珍惜土改成果,在县委和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赤少队、儿童团昼夜巡逻、站岗放哨,与游击队一起,肩负起了保卫苏区的重任。在斗争中,一些群众根据苏区村庄分布比较密集的特点,发明了比“消息树”“鸡毛信”更快捷且具有震慑力的信息传递方式—“连接哨”。即一旦有人发现国民党军侵入苏区,便立即发出长啸声,一传十,十传全村,一村接一村传呼,迅速传遍苏区,使广大群众能及时坚壁清野、安全转移,让游击队占据有利地形,神出鬼没地打击入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