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大学生创业:角色、过程、发展

大学生创业:角色、过程、发展

【摘要】:从狭义上讲,创业概念源于entrepreneur一词,因而对其理解通常带有经济学的成分。因此,创业的内涵可总结为以下几点。创业的主体是个人或小规模群体。创业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具有创新性。大学生创业的方式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创办企业,面向市场,面向社会,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同时,使自己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1.创业的内涵

《现代汉语词典》对“创业”的解释是:创办事业。而“事业”是指人所从事的,具有一定目标、规模和系统并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经济活动。《辞海》对“创业”的解释是:创立基业。“基业”即指事业的基础。可见,创办事业是创业的本质。

创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上讲,创业概念源于entrepreneur(企业家、创业者)一词,因而对其理解通常带有经济学的成分。如精细管理工程创始人刘先明认为:“创业是指某个人发现某种信息、资源、机会或掌握某种技术,利用或借用相应的平台或载体,将其发现的信息、资源、机会或掌握的技术,以一定的方式转化、创造成更多的财富、价值,并实现某种追求或目标的过程。”

可见,狭义的创业特指个人或团队自主创办企业。可将其定义为:创业个人或创业团队通过寻找和把握各种商业机会,投入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社会资本,调动并配置相关资源,创建新企业,为消费者提供产品或服务,具有创新或创造性的、以增加财富为目的的活动过程。

因此,创业的内涵可总结为以下几点。

(1)创业的主体是个人或小规模群体。

(2)创业的关键是商业机会的发掘与把握。

(3)创业者的身份是资源(知识、能力、社会资本等)所有者和资源(资金、技术、人员、机会等)配置者。

(4)创业需要创立新的社会经济单元

(5)创业的价值实现有赖于将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转化为商品。

(6)创业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具有创新性。

(7)创业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即增加财富,包括个人和社会的物质与精神财富。

2.大学生创业与就业的差别

所谓大学生创业,是指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创办事业或毕业后不选择就业而直接成立公司创业,是大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竞争的一种尝试。

大学生创业的方式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创办企业,面向市场,面向社会,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同时,使自己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就业与创业,是大学生选择的两种完全不同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别。

(1)担当的角色差异:两者在企业中的地位、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均有较大差异。创业者通常处于新创企业的高层,在企业实体的创建过程中,创业者始终是负责人,始终参与其中;而就业者通常处于企业的中低层,到达高层需要一个过程,不需要对企业的成长负责,只需要做好本职工作。

(2)要求的技能差异:创业者通常身兼多职,既要有战略眼光,也要有具体的经营技能,从而要求其具备相当全面的知识和技能;就业者通常具备一项专业技能即可开展自己的工作。

(3)收益与风险差异:就业的主要投入是数年的教育成本,而创业除了教育成本外,还包括前期准备中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成本。一旦失败,就业者并不会丧失教育成本,但创业者会损失在创业前期投入的几乎一切成本;而一旦成功,就业者只能获得约定的工资、奖金及少量的利润,创业者则会获得大多数经营利润,其数额理论上没有上限。

(4)成功依赖因素的差异:就业者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靠企业实体,但创业者更多的要考虑自身的经验、学识与财力,以及各种需求和各种资源占有等条件。

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表明,如果所选择的行业和工作,与个人性格、兴趣、特长相匹配的话,会比较容易获得成功,创业也是一样。但如果有以下的个性问题,且并不打算改变,那么就不适合创业。

第一,想到自己要管理别人,就会感到紧张和胆怯。

第二,喜欢保持现状和一切顺其自然。

第三,总认为自己是个很稳重的人,对某种生意没有十分把握绝对不去尝试。

第四,除非事先有一个周密的计划,否则不会贸然行动。

第五,热情来得快,去得也快,做事没恒心,常常凭自己的兴趣去工作。

如果具有上述五种个性,基本上就不适合创业。但具有类似个性特征的人也不必灰心,如果着手改变,一切都有希望。展现创业的才能有很多种形式,即使不能自己创办并带领一个企业,还可以通过与人合作来弥补自己的弱项,同样可以成为创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