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项目与竞赛结合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项目与竞赛结合

【摘要】:针对这种现状,学校在构建创新平台、组织学科竞赛的同时,还可以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其他研究性学习,调动学生的潜在创新意识。无论是创新项目还是学科竞赛,在立题、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独立思考和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多种形式并存,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目前,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模糊,动力不足。针对这种现状,学校在构建创新平台、组织学科竞赛的同时,还可以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其他研究性学习,调动学生的潜在创新意识。

2.学科竞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无论是参加创新项目、创业项目、实验室开放项目还是学科竞赛,项目内容由各参赛团队根据兴趣、爱好结合专业自主设计,制作完成的项目涉及的内容往往是一个课程群,而非一门单一的课程。学生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需要查阅资料、自主学习,找出问题并分析与解决问题,设计实验并研究制作方案。对软科学类项目,要进行社会调查、数据分析;对制作类项目,要进行机械电子、模型加工等方面的制作、装配与调试,后期要撰写科技论文或研究报告,最后制作PPT 并进行现场答辩。整个参与学科竞赛的过程,相当于一个科学研究项目的“立项—研究—结题”过程,又类似于一个社会热点问题的深度研究与报告,还可以作为创业的初期社会调查。从准备参与竞赛工作开始,就是一个磨炼真知、培育创新、创造成果的实践活动过程。通过竞赛,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创新意识;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组织协调、演讲、表达、应变、逻辑思维、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培养了学生敢于竞争和自我挑战的意识,发掘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也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推广项目、参与竞争的舞台,为象牙塔中的大学生在跨出校门前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需要有一定的知识结构,目前,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大多是按照培养方案的计划来执行的。有计划是应该的,但有时候计划或规定会束缚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学生学会主动思考、主动学习和主动实践。无论是创新项目还是学科竞赛,在立题、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独立思考和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发挥启发、激发和引导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百折不挠、勇于承担的精神,也在不经意间实现了小班教学的教学效果,改变了由教师领着学生完成实践教学的方式,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