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确立项目步骤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确立项目步骤

【摘要】:创业项目层面,确立立足于创新的创业项目,鼓励大学生申报研发项目并在立项上有所倾斜。高校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综合载体,是创新创业的重要源泉。而且,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出是为了实现国家崛起、民族复兴和社会不断进步这一目标,高校应该多方位引导大学生所申报的创业实践和创业训练项目,专注于在价值链上游的研发环节,引导大学生立意高远,秉持技术创新的创新创业理念。

课外科技活动的深入研究必然会带来教育工作者观念上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创新。哈佛大学第24 任校长普西(Nathan Marsh Pusey)深刻指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力最直接的途径。”英国剑桥大学的第344 任校长艾莉森·理查德(Alison Richard)教授认为:“学生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是学会提问、探究和创造。”

(1)创业项目层面,确立立足于创新的创业项目,鼓励大学生申报研发项目并在立项上有所倾斜。

1)技术创新是各种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没有技术创新,其他创新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在研发设计中有创新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创业,才能构建自主的、不会被“卡脖子”的价值链。高校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综合载体,是创新创业的重要源泉。

2)高校创新应该是知识、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创新,高校的创业也应该是知识、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创业。而且,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出是为了实现国家崛起、民族复兴和社会不断进步这一目标,高校应该多方位引导大学生所申报的创业实践和创业训练项目,专注于在价值链上游的研发环节,引导大学生立意高远,秉持技术创新的创新创业理念。创新创业若着重于投资少、见效快、科技含量低的价值链下游项目,则难以形成规模经济,生命力弱,市场前景也小,只能在边缘市场的夹缝中寻求生存。

★小案例

“中国天眼”

“中国天眼”是一台500 米口径的球面射电望远镜(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FAST),于2016 年9 月25 日在贵州平塘落成。具有中国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FAST,是世界上已经建造完成的口径最大、跨度最大、精度最高的索网结构,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变位工作方式的索网体系和最具威力的单天线射电望远镜,其设计综合体现了我国的高技术创新能力。它将在基础研究众多领域,如宇宙大尺度物理学、物质深层次结构和规律等方向提供发现和突破的机遇,也将在日地环境研究、国防建设和国家安全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小案例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是一艘由中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2010 年5月至7 月,“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中国南海进行了多次下潜任务,最大下潜深度达到7 020米。2012 年6 月,在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了下潜7 062 米的中国载人深潜纪录,也创造了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2014 年12 月18 日,“蛟龙号”首次赴印度洋下潜。2016 年5 月22 日,成功完成在雅浦海沟的科学应用下潜,最大下潜深度达6 579 米。2016年5 月23 日,“蛟龙号”完成在世界最深处下潜,潜航员在水下停留近9 小时,海底作业时间3 小时11 分钟,最大下潜深度4 811 米。

(2)创新项目层面,确立立足于能转化为创业的创新项目,引导大学生集中于创意领域的申报,以便与“大学生科研基金”和“开放性实验项目”形成各自合理的定位。

从知识、技术的创新到创业,其演进路径通常是“创意→工程化→产品化→产业化”。创意,即具有创造性的思想,是对来自经济与社会生活中的某一领域或某一问题提出的具有创造性、新颖性的解决想法,如关于奥运会开幕式的想法、关于华为折叠手机的想法、关于一款软件新编程的想法等。1912 年,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提出:“现代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劳动力和资本,而是创意,创意的关键在于知识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这一观点在今天已随着创意经济浪潮的席卷全球而成为普遍共识。可见,创意是高校创新创业的起点、源头,是创业的首要的决定性因素,若从研究类型看,属于应用研究或开发研究。只有让创新项目更多地专注于创意领域,让“大学生科研基金”和“开放性实验项目”集中于基础研究领域,才能形成其各自合理的定位,同时与创业项目形成互补的效应。

★小案例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带着乡土气息的、区域性的艺术形式不断涌现,体现地域文化的本土价值正在被引入世界的文化维度范围。同时,地方文化产品表达的文化内涵是我们在极力弘扬和传承的“非遗”,通过“文化创意”与“消费”的方式正在不断被世人接受和青睐。如:作为江苏常州民间瑰宝之一的虎头鞋,在现代人生活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的背景下,对其有效、合理地创新开发显得十分有意义。这不仅可以保护和传承地方“非遗”,更为就业者带来了无限机遇与挑战,从而带动地方经济、文化、科技、就业等领域的协同共存。这就要求设计师和官方(政府)、文化学者和传承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合作,营造良好的人文生态环境链。2010 年之后,“非遗”保护和文化创意产业相辅相成、息息相关、互动频繁,构成了由官方(政府)、文化学者和民间主体三者建立的结构谱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