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实践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实践

【摘要】:(一)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创新能力是新时代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之一。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优化课程体系,使大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教师是否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直接决定着其是否能有效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社会实践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迁移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其内在的科研创新能力。

(一)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创新能力是新时代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之一。从大学生个人层面来说,它不仅能提高一个人的修养,而且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思想乃至命运。大学阶段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对于大学生的自身学习和未来成长无疑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从社会层面来说,当今市场竞争激烈,创新是关系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不管是理念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还是技术创新,归根结底都是人的创造力的集中体现。大学生作为即将走向社会的生力军,是否具有创新能力直接关系着毕业后的发展平台和去向。从国家层面来说,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的灵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新时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否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直接关系着我们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和未来的发展走向。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

1.强化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积极且富有成效的意识活动,是人们进行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源动力,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产生创造前所未有的观念或事物的动机,并在创造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学校可以从三个方面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1)激发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好奇心既是大学生进行自主性和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培养和发展他们创造力的前提条件。因为富有好奇心的人通常能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并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充分体验乐趣,这种乐趣又会激励他们乐此不疲地去深入探索未知领域,进而不断促进其能力和智力的发展。所以,教师要鼓励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勤于观察和发现问题,不断地学习和积累新知识,拓展自身的视野,在面对疑惑问题、新奇现象和陌生事物时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提出问题,不怕标新立异,并勇于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观点和方法。

(2)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因此,要鼓励大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大胆猜测。

(3)重视发展学生个性。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自我实现的创造能力直接来源于人格。”观念更新、知识丰富固然重要,但都无法取代人格的力量。技术高超、方法纯熟固然重要,可是也不能同人格抗衡。所以,尊重并发展大学生勇敢、坚毅、进取等个性品质,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不断强化他们的创新意识。

2.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

(1)优化课程设置。相关研究表明,创新思维是形成创新能力的主要来源,而创新思维又与合理的知识结构密切相关。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优化课程体系,使大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高校在科学合理地开设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基础上,要注重文理渗透,通专结合,这样既可拓展大学生的视野,又能促进大学生专业知识由单一型向复合交叉型转变。另外,还可以开设一些与创新创业有关的课程,或者适当增加选修课所占比例,在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宽松环境的同时,不断提高他们的创新素质。

(2)转变理念,改变教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树立起全面发展观和能力本位观,摒弃传统的知识本位思想,建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讲授法,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问题式和研究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勤思考、善提问的好习惯,调动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中,不断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逐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教师创新能力。教师是否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直接决定着其是否能有效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一方面是教师自身要加强学习,获取新知,不断提高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组织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应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为教师业务知识更新和教学能力提升创造条件。

(4)营造创新文化氛围。要把大学生的创新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创造力,就必须注重环境和氛围的营造,比如通过组建大学生科技社团,开展各种创新教育专题活动,拓展创新教育载体,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形成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为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奠定基础。

3.加强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社会,广泛参与人际交往,解决各种具体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社会实践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迁移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其内在的科研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