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物本管理与学校管理理念的转变

物本管理与学校管理理念的转变

【摘要】:西方第一代管理理论,是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和前提的物本管理。经济人又称实利人或唯利人,它是假设人的行为动机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利,工作是为了得到经济报酬的一种人性理论。管理就是为完成任务而进行计划、组织、指导和监督;管理是少数人的事,与一般员工无关。基于这种认识,当时的管理注重实行物本管理。要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学校管理理念必须由“物本管理”向“人本管理”转变。

西方第一代管理理论,是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和前提的物本管理。“经济人”的概念最早是由18世纪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提出的。他认为,人的全部需要在于经济利益。人都是仅为追求经济利益而存在。因而从人事管理的角度讲,只要不断地给人以经济利益方面的刺激,就能达到预定的目的。经济人又称实利人或唯利人,它是假设人的行为动机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利,工作是为了得到经济报酬的一种人性理论。

基本理论:人的本性是不喜欢工作的,只要有可能,人就会逃避工作;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必须加以强迫、控制、指挥,才能迫使他为组织目标去工作;一般人宁愿受人指挥,希望逃避责任,较少野心,对安全需要高于一切;人是非理性的,本质上不能自律,易受他人影响;一般人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和安全需要而工作,只有金钱和物质利益才能激励他们工作。

管理方式:管理工作的特点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完成生产任务,而不是考虑人的感情。管理就是为完成任务而进行计划、组织、指导和监督;管理是少数人的事,与一般员工无关。员工的任务就是听从指挥,努力生产;在奖励制度上,主要依靠金钱来激励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对消极怠工者予以严惩;以权力和控制体系来保护组织本身和引导员工。

基于这种认识,当时的管理注重实行物本管理。这种管理的特点是见物不见人,重物轻人;把人当作工具,当作物来管理;人被当作机器附属物,要人去适应机器;对人主要实行物质激励和金钱激励。

物本管理理念下的学校管理缺乏人的气息,学校活动缺乏生机和活力,学校中占据显著位置的是层级分明的管理体系、刚性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机构、齐全的管理设施以及以效率为中心的管理活动,人仅仅为物的作用的发挥提供支持和配合,人是机器和制度的附属品,对人的激励更多的是物质的激励,缺乏相应的文化激励和目标激励,领导者多是一种专制的管理方式,学校的所有活动都以最大限度的发挥物质功效为目标,学校内部是一种淡漠的人际氛围,个人更多地为满足生活而工作,缺乏应有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管理中更多地强调教师为了学校和教育的实现应奉献自身的能量,而很少把学校视为教师生活与发展的地方,教师的人际需要和情感需要被物质奖赏所取代。虽然这种管理方式能够维持学校正常的管理活动,达成学校管理目标,但就长远来说,不利于管理效率的持续提高,不利于组织成员的发展。要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学校管理理念必须由“物本管理”向“人本管理”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