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情绪产生原因及对行为反应的影响

情绪产生原因及对行为反应的影响

【摘要】:情绪不是自发的,是由刺激引起的。至于引起情绪的内在刺激,有生理性的,诸如腺体的分泌、器官功能失常(疾病)。这些生理性和心理性的内在刺激均可能使人产生不同的情绪。总之,产生何种情绪与认识活动密切相关。这说明,人在一定的情绪状态下产生的生理变化和行为反应,当事人是不易控制的。不少人认为愤怒、恐惧、焦虑、痛苦等负性情绪是不好的或不该出现的。

谈到情绪,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生活中,每个人随着心理活动的进行,都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状态。时而积极,时而消极;时而温和,时而暴躁;时而焦虑,时而轻松;时而烦恼,时而快乐……人在清醒的每时每刻都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之中,情绪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学习和身心健康高校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情绪波动较大,情感体验复杂而丰富,经常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情绪困扰。对情绪心理的正确认知与疏导,对其学习、生活将很有裨益。

(一)情绪与心理健康

情绪是指人们在内心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体验,或者说,是人们在心理活动中,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体验。

1.情绪的产生

情绪状态下个体会产生生理变化与行为变化,且很难被自身所控制,因此情绪对个体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情绪状态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反映,同时又因人的主观体验的不同而千差万别。

(1)情绪由刺激所引起。情绪不是自发的,是由刺激引起的。引起情绪的刺激,多半是外在的,但有时也是内在的,有时是具体可见的,有时又是隐而不显的。和煦的阳光,清凉的海风,令人心旷神怡;忙碌的街道,喧哗的操场,则令人烦躁不安;未完成的作业,欠债的通知,引起人们的焦虑和紧张。诸如此类,引起情绪的外在刺激不胜枚举。

至于引起情绪的内在刺激,有生理性的,诸如腺体的分泌、器官功能失常(疾病)。还有心理性的,诸如记忆、联想、想象等心理活动。想到伤心事,不觉潸然泪下,这是人人都能体会得到的经验。这些生理性和心理性的内在刺激均可能使人产生不同的情绪。

(2)情绪与需要密切相关。需要是情绪产生的基础,而且个人所体验到的情绪性质具有主观性。因而,是否引起情绪体验以及产生何种情绪体验,都与需要密切相关。客观刺激与主观需要的相关性是情绪产生的前提。

另外,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人的需要,决定个体产生什么样的情绪体验。当客观事物符合并满足人的需要时,就会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如满意、愉快、喜悦、振奋等;当客观事物不符合人的预期并不能满足人的需要时,就会使人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如悲哀、厌恶、忧虑、愤怒等。高校学生的需要复杂多样,既有合理的需要,也有不合理的需要。即使是合理的需要,由于受到年龄、阅历、知识和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有时候也不可能得到满足,这就造成了高校学生情绪的广泛性、复杂性和多样性。

(3)情绪与认识活动密切相关。同样的外在刺激,未必引起同样的情绪状态。如灾难,有人见灾恐惧,但也有人幸灾乐祸,出现这种情绪反应差异的现象,显然与个人的动机有关。两名打完篮球的运动员回到宿舍后同时看到桌子上有半杯水,两人的态度截然不同。运动员A说:“哎呀,水杯里只有半杯水,没得喝了!”运动员B说:“太好了,杯子里还有半杯水,可以享受一下了。” 总之,产生何种情绪与认识活动密切相关。

(4)情绪状态不易自我控制。情绪经验的产生,虽然与个人的认知有关,但在情绪状态下伴随产生的生理变化与行为反应,当事人却是很难加以控制的。研究表明,人在愤怒时,呼吸每分钟可达40~50次(平静时每分钟20次左右);突然惊恐时,呼吸会暂时中断,心跳每分钟20次;狂喜或悲痛时,呼吸还会出现痉挛现象。呼吸的变化可由呼吸描写器以曲线的形式记录下来。分析人的呼吸曲线的变化,可以推测人的某些情绪状态的存在。当人在愤怒时,除去呼吸的变化,人的循环系统也会产生变化,如心跳加速、血压升高、血糖增加、血液的化学成分(如血氧含量)产生变化等等。此外消化腺的活动也会受到抑制,例如当人焦虑、悲伤时,肠胃蠕动功能下降,食欲衰退。惊恐、愤怒时,唾液常常停止分泌,而感到口干舌燥。泪腺、汗腺以及各种内分泌腺(如肾上腺、胰腺等)都会在情绪状态下发生一系列变化。

在所有的反应中,皮肤电阻的反应是最为显著的。因为情绪状态中,血管的收缩和汗腺的变化会引起皮肤电阻的变化。由于在人的汗腺当中存在着大量的钠元素,这种元素会使导电性增强,电阻下降,从而使电流升高,故而通过对皮肤电流的测试,就可以了解人的情绪状态。测谎仪就是根据人在情绪变化时不能控制身心变化的原理而设计的。根据上述所说的呼吸的变化、脉搏跳动的增加以及皮肤电流的升高,研究人员可据此了解和报道被试者是否说谎。这说明,人在一定的情绪状态下产生的生理变化和行为反应,当事人是不易控制的。

2.情绪对高校学生的作用

情绪对于高校学生具有重要的作用。概括起来,它对于高校学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自我保护的功能。不少人认为愤怒、恐惧、焦虑、痛苦等负性情绪是不好的或不该出现的。其实很多情绪,包括一些负性情绪,在我们生活中也是必要的,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曾经有一个小伙子,在爬山比赛时手臂甩在岩石上,当时没感觉怎样,直到后来发现胳膊红肿到医院检查,才被发现是手臂骨折了,原来他患了一种骨髓炎症,痛感神经已坏死,丧失疼痛感,所以即使骨折了也全然不知。可见,一个人一旦丧失了痛感,也是很危险的。其实,每一种情绪都是有其功能的,比如当人处于危险的境地,恐惧的情绪反应,能促使人更快地脱离险境;当人在工作或学习中承担的负荷超出了自身的承受能力时,疲惫的情绪状态,会使人不得不放弃一些工作,而获得休息;在被人伤害时,愤怒的情绪会促使人奋起反抗,自我保护。

(2)人际沟通的功能。人际交往不仅是出于信息上的交流和工作中的协调等方面的需要,更是带有情绪上的需求与满足。曾有一位高校学生面对着人声嘈杂的、拥挤的宿舍,自叹道自己特别的孤独,引来周围同学的诧异,有同学问:“这么拥挤的生活环境,想找个清静的地方都难,你怎么还感到孤独?”这位同学自嘲地说:“我就像是被关在一个透明的玻璃瓶中,尽管周围有的是人,可对于我而言,只是看得见而摸不着的啊!”其实这位同学感到孤独,正是缺少情绪上的沟通,是对情感交流的一种渴望。情绪在人际沟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像微笑、轻松、热情、喜悦、宽容和善意的情绪表达,会促进人际的沟通和理解;而冷漠、猜疑、排斥、偏执、嫉妒、轻视的情绪反应,则会构成人际交往中的障碍。

(3)信息传递的功能。情绪还能起到信息传递的功能。例如,情人之间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就可互表爱意;知己之间的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就能使对方心领神会;考场中,监考教师威严的目光,就足以使那些想投机取巧的人望而却步。情绪还可以相互的影响和传播。当一个人兴高采烈时,他就会将这种情绪感染周围的人;而当一个人沮丧、愤怒时,也会使这种情绪在周围传播开来,并且还会将这些负性情绪迁移到他人身上。

(二)高校学生情绪特点及影响

1.高校学生的情绪特点

随着社会地位、知识素养的提高以及所处特定年龄阶段的影响,高校学生的情绪带有鲜明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丰富性和复杂性。从生理发展方面来看,高校学生正处于多梦的年龄阶段,几乎人类所具有的各种情绪,都可在高校学生身上体现出来,并且各类情绪的强度不一,例如有悲哀、遗憾、失望、难过、悲伤、哀痛、绝望之分;从自我意识的发展来看,高校学生表现出较多的自我体验,自我尊重的需要强烈,易产生自卑、自负等情绪体验;从社交方面来看,高校学生的交际范围日益扩大,与同学、朋友及师长之间的交往更细腻、更复杂。

(2)波动性和两极性。大学时期是人生面临多种选择的时期,学习、交友、恋爱等人生大事基本在这一阶段完成。社会、家庭、学校及生活事件,都会对高校学生的情绪产生影响。尽管高校学生的认识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对自己的情绪已有了一定的控制能力,情绪亦趋于稳定,但同成年人相比,高校学生相对敏感,情绪带有明显的波动性,一句善意的话语,一个感人的故事,一支动听的歌曲,一首情理交融的诗歌,都可以致使情绪发生骤然变化。由于高校学生正处于情绪表现的“动荡”时期,自我认知、生涯发展及心理发展还未成熟等原因,他们的情绪起伏较大,带有明显的两极化特征:胜利时得意忘形,挫折时垂头丧气;喜欢时花草皆笑,悲伤时草木流泪,情绪的反应摇摆不定、跌宕起伏。有人对高校学生进行调查,发现70%的情绪都是经常两极波动的,也就是像“波动曲线一样,忽高忽低,忽愉快忽愁闷”。

(3)情绪的冲动性与爆发性。心理学家霍尔认为青春期处于“蒙昧时代”向“文明时代”演化的过渡期,其特点是动摇的、起伏的,他把这一时期称为“狂风暴雨”时期。由于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提高,高校学生对自己的情绪能够有所控制,但由于他们兴趣广泛,对外界事物较为敏感,加之年轻气盛和从众心理,因而在许多情况下,其情绪易被激发,带有很大的冲动性。他们往往对符合自己信念、观点和理想的事件或行为迅速发生强烈的情绪;对于不符合自己信念、观点和理想的事件或行为,则迅速出现否定情绪。但情绪来得快,平息也快。

高校学生情绪的冲动性常常是与爆发性相连的。高校学生的自制力较弱,一旦出现某种外部强烈的刺激,情绪便会突然爆发,借助于冲动的力量驱使,以至于在语言、神态及动作等方面失去理智的控制,忘却了其他任何事物的存在,极易产生破坏性的行为和后果。

(4)阶段性和层次性。大学阶段由于不同年级培养目标和培养重点不同,教育方式和课程设置有所区别,各个年级面临的问题不同,高校学生的情绪特点也不同,呈现出阶段性和层次性的特点。大学新生所面临的是环境适应、学习方法的改变、新的交往对象的熟悉、了解以及新的目标确立等问题。新生自豪感和自卑感混杂,放松感和压力感并存,新鲜感和恋旧感交替,情绪波动大。二三年级经过了一年级的适应过程,能够融入校园生活中,情绪较为稳定。毕业班学生面临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及择业等多方面的重大问题,压力大,情绪波动大,消极情绪多。另外,由于社会、家庭及自身要求、期望不同,能力、心理素质的差别,高校学生也会体现着不同的情绪状态。

(5)外显性与内隐性。高校学生对外界刺激反应迅速敏感,喜、怒、哀、乐常形于色,比起成年人比较外露和直接。但比起中小学生,高校学生会文饰、隐藏或抑制自己的真实情感,表现出内隐、含蓄的特点。一般而言,高校学生的很多情绪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如考试第一名或赢得一场球赛,马上就能喜形于色。但由于自制力的逐渐增强,以及思维的独立性和自尊心的发展,他们情绪的外在表现和内心体验并不总是一致的,在某些场合和特定问题上,有些高校学生会隐藏或抑制自己的真实情感,有时会表现出内隐、含蓄的特点。例如对学习、交友、恋爱和择业等具体问题,他们往往深藏不露,具有很大的内隐性。另外,随着高校学生社会化的逐渐完成与心理逐渐成熟,他们能够根据特有条件,有规范、有目标地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使得自己的外部表情与内部体验不一致。

造成高校学生情绪两极性的心理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①高校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还不稳定,对事物还缺乏完整的把握,因而在思维方式上往往轻易地加以肯定或否定,易走极端。当他们用这种不成熟的认识去看待外界事物时,就容易发生矛盾,从而造成情绪的摇摆不定。

②此时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正在觉醒和发展,他们把探索的目光指向自我内部,但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不一致常常会引起情绪的波动。

③由于高校学生的内在需要日益增长且不断变化,与现实满足需要的可能性之间是非线性关系,这也使他们易处于矛盾状态而表现出情绪忽高忽低、激动多变。

2.情绪对高校学生的具体影响

情绪状态会影响高校学生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情绪对高校学生具有重要的作用。概括起来,它对于高校学生的具体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情绪对高校学生健康的影响。根据现代生理学、心理学和医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情绪对人的身心健康具有直接影响。若能保持愉快的心情,为人开朗乐观、积极向上,则人体免疫功能活跃旺盛,可以减少患病的机会,有益健康。不仅如此,良好的情绪不仅使高校学生对生活充满希望,对自己满怀自信,而且能够使他们的求知欲增强、思维敏捷、富于创造力、爱好广泛,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他们的全方位发展。

与此相反,消极的情绪对人的身心健康危害极大,在压抑、紧张、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的长期作用下,人的免疫能力下降。许多研究表明,消极情绪是健康的大敌。

(2)情绪对高校学生学习的影响。情绪不仅与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关,而且与高校学生的潜能开发、工作效率有关。良好的情绪往往使高校学生乐于行动,有兴趣学习、工作和活动,有助于开阔思路,注意力集中,富有创造性。研究发现,精神愉快、心情舒畅、紧张而轻松是思考和创造的最佳状态,可以有效地进行智力活动。

(3)情绪对高校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由于情绪具有感染性,良好的情绪,积极而稳定。正性情绪大于负性情绪的人,在人群中更受欢迎,更容易获得别人的赞赏,容易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与此同时,高校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注重提高自身修养,学会适度控制与调节自己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才能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4)情绪对高校学生行为目标的影响。著名心理学家埃普斯顿曾在《人类情绪的生态学研究》这篇文章中,介绍了他对高校学生的自我观念、情绪与行为变化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结果表明,当体验到的是积极的情绪,如感到高兴、亲切、安全、平静,高校学生的行为目标也往往是积极的,对新经验的接受和开放、对周围人的尊重和理解、对价值和长远目标的献身精神等,都有明显增强;当体验到的是痛苦、愤怒、紧张或受威胁等消极情绪时,一部分高校学生的社会兴趣下降,反社会行为增加,对新经验持审慎、甚至闭锁的态度,而另一部分高校学生的行为并没有向消极方面转化,而是汲取教训,重新再来。

埃普斯顿的实验结果表明:积极的情绪体验与积极的行为变化总是有一致的关系。因此,学生在高校生活中要尽可能多地缔造这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