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摘要】:智力正常是个体从事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高校学生胜任学习任务、适应环境变化的心理保证,是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八)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人的生命发展会经历数个不同的年龄阶段,每一年龄阶段都有相对应的不同的心理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不同年龄阶段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心理学中称为“年龄特征”。高校学生处于青年中期,心理健康的高校学生应该具有与自己年龄相符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反应模式。

高校学生处于青年中期(18—22岁),其心理既有青年中期的一般心理特征,又具有高校学生群体自身的特点,国内学者(以王效道、樊富珉为代表)通过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总结出了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概括为以下八个方面。

(一)智力正常

智力是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的认知能力的综合,其构成要素有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智力正常是个体从事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高校学生胜任学习任务、适应环境变化的心理保证,是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衡量高校学生的智力发展状况,关键要看高校学生的智力是否能够正常、充分地发挥。就高校学生而言,这一群体经过多年来各类考试的选拔,智力总体水平高于一般人群。作为一个高智商的群体,衡量其智力正常的关键在于能否充分发挥其智力优势。乐于学习、善于学习,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够愉快、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是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表现;反之,如果学习成为沉重的负担,厌学情绪严重,学习效率低下,甚至不能坚持正常的学习,则是高校学生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二)情绪积极稳定

积极稳定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情绪健康在心理健康中起核心作用,情绪异常是众多心理疾病的共同表现。心理健康的高校学生能经常保持积极、愉快的心境,热爱生活,对未来充满希望,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遇到挫折时,情绪反应适度并且能积极调整、乐观面对。换言之,一个情绪健康的高校学生同样会有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在遭遇不良生活事件打击时也会产生消极情绪,但是他们能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能够并善于从不良情绪状态中调整过来,并尽量避免消极情绪对自身产生的伤害。反过来讲,如果一个高校学生喜怒无常,遇到一点小事情绪就大起大落,难以保持情绪的稳定,或长时间处于消极情绪状态不能自拔,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三)意志健全

意志是人在行动中自觉地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一个人意志水平的高低体现在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性四大意志品质上。自觉性是指一个人是否能认识到自己的行动目的,并调整和控制行动的意志品质;果断性是一种明辨是非,迅速而合理地进行决定,并实现所做决定的意志品质;坚持性指人能克服外部和内部困难,坚持完成任务的意志品质;自制性是指能够自觉、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行为的意志品质。

意志健全的高校学生自觉性强,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生活目标,有坚定的信念和自觉的行动,在各项活动中都表现出良好的意志品质,具有充分的自信心、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克服不良习惯,克制不良欲望,抵制不正当的诱惑。反过来,没有目标、行动盲目、优柔寡断、摇摆不定,一遇到困难就垂头丧气,改变或放弃自己的决定,冲动任性,无法控制自己做出适度反应,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四)人格完整

心理学上的人格指一个人独特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的结构复杂,包括个人的才智价值观、态度、愿望、感情和习惯等,这些因素以独特的方式结合,构成了多样化的人格。

一个人格完整的人,人格的各个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协调、统一的整体,对人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这种协调统一性保证了个体在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的高度准确性和有效性,是确保一个人具有良好的社会功能和有效地进行活动的心理学基础。人格完整是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要素。如果一个人经常发生强烈的内心冲突,行为与态度不一致;看问题只看表面而忽视本质;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情绪不稳定;自信心低,责任感差,该个体的人格即属于不良人格,容易导致个体陷入心理危机状态。

(五)恰当的自我评价

恰当的自我评价是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表现之一。一个心理健康的高校学生能够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对自己所处的状态和环境、自我未来的发展方向都有清醒的认识,并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为自己确定适宜的生活目标,制定切合个人实际的要求;同时也能悦纳自己,既能接受自己的优点,也能坦然面对自己的缺点,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如果一个高校学生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整日浑浑噩噩,或者妄自尊大、好高骛远,或者自轻自贱、悲观失望,甚至试图逃避现实,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六)人际关系和谐

人际关系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也是衡量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心理健康的高校学生交往态度端正,能较好地把握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他们既有广泛和谐的人际关系,又有稳定的知心朋友。在交往中保持积极、真诚、宽容、理解、信任的态度,既维护自身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又能客观评价别人,乐于助人;能理智接受他人,也愿意被他人接受;能正确处理人际冲突,化解矛盾,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心理不健康,则自我封闭,或在与他人的交往中经常发生冲突,或者因缺乏交往技巧而无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七)社会适应能力良好

社会适应能力包括正确认识社会环境及处理个人与环境关系的能力。心理健康的高校学生能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对社会现状和未来有较清晰、正确的认识,在个人与社会现实发生矛盾冲突时,能主动调整自身行为,顺应社会要求,与社会保持协调一致。相反,高校学生如果不敢正视社会现实,逃避社会现实,与社会格格不入,或是怨天尤人,或是悲观失望,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八)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人的生命发展会经历数个不同的年龄阶段,每一年龄阶段都有相对应的不同的心理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不同年龄阶段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心理学中称为“年龄特征”。我国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曾用“五好”(好奇、好问、好动、好游戏、好模仿)简洁、形象地描述了学前期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高校学生处于青年中期,心理健康的高校学生应该具有与自己年龄相符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反应模式。心理健康的高校学生应该朝气蓬勃、精力充沛、勤学好问、反应敏捷、独立自主、乐于探索,而过于老成或过于幼稚、过度依赖、过分封闭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心理健康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状态,而是通过不断调整、变化、发展和完善的动态过程。心理完全健康,状态良好时是在白色地带;出现了心理疾病是在黑色地带。出现在这两个地带的人都是少数,而且不是固定不变的,人有状态好的时候,也有不是非常好的时候,有了心理疾病也是可以完全被治愈的。事实上,大多数人的状态是停留在中间灰色地带的,也叫作心理亚健康状态,即有一定的心理问题,但是经过自身或者他人的帮助调节可以恢复心理健康的状态。

“心理正常”,是指个体能进行正常的心理活动,具有三大功能:能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能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组织正常运行;能使人类正常地、正确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以便创造性地改造世界,创造出更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条件。

心理健康不是无失败、无冲突、无焦虑、无痛苦,心理健康者也不是对任何事都能愉快地胜任,而是在这些境遇下,对环境与挫折的反应,能有效地自我调整,更好地表现出积极的适应倾向,从而能保持良好的生活状态、学习状态和工作状态,这是心理健康者与心理不健康者的最大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