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以来,浙东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此起彼伏。6月1日,中共宁波支部和团地委决定,立即恢复宁波学联活动,以中国国民党宁波临时市党部和宁波学联的名义,发起召开各人民团体紧急会议,以结成爱国统一战线。浙东人民包括慈东人民在反帝、反封建、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中所表现出的不屈不挠、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革命精神和形成的光荣革命传统永远是革命事业的宝贵财富。......
2023-08-24
慈东地区地处平原水网地带,土壤肥沃,盛产稻谷,每临秋收时节,日伪军就频繁出动抢粮,慈镇县委非常重视保护农民的辛勤劳动成果。一到稻谷成熟季节,首先发动农民抢收稻子,争取以最快的速度,把稻子收割、打场、晒干、扬净并装入萝筐、麻袋,然后把粮食运走隐藏起来,不让敌人抢走一颗粮食。同时,组织地方武装,保卫秋收,保卫民食军粮。慈东区办事处根据慈镇县办事处的指示,筹组抗日民众自卫队,筹组工作由慈东区办事处副主任洪明义负责进行,他在庄桥、洪塘、费市等乡镇经过一番发动以后,动员了二十几个有抗日热情的青年农民,组织了一支抗日武装队伍——慈东区抗日民众自卫大队,由洪明义任大队长,这支自卫队后来发展到近百人。1943年底与慈镇县警卫队、龙山自卫大队合并,翌年7月,编入三北自卫总队,三北地委书记王仲良兼总队长和政委。在秋收时节,三北地委要求各县在秋收运动中扩充抗日民众自卫队员,慈东区抗日自卫队员增至200余人,积极配合地方武装抗击日伪军抢粮。
1944年7月,正值早稻成熟季节,伪军宋清云部何九峰大队40余名伪军,窜到洪塘后张、杜家、后漕头等村,疯狂抢粮、牵牛,当地自卫队员颜友良等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向慈东区署报告,区长黄玉平迅即命令区常备队副队长田雅生率领40多名常备队战士和20多名民兵,疾奔小洋桥附近乱坟滩边埋伏。下午1时左右,抢粮的伪军牵着耕牛、押着肩挑稻谷、大米的民夫,一进入伏击区,常备队战士立即向伪军猛烈开火,抢粮的伪军一听到密集的枪声,认为遭遇了“三五支队”的主力,拼命向慈城方向逃窜,战斗不到半小时就结束了。这次战斗缴获步枪5支,俘伪军数名,截获被抢粮食1万余斤和3头耕牛。
同月,驻洪塘据点的十几名伪军窜到叶家斗村以催收敌伪军公粮为名,进行抢粮。庄桥区署常备队得此消息后,立即出动20余名常备队员和10多名民兵,由当地民兵带路,火速赶往叶家斗村,埋伏在村子附近的乱坟滩边。埋伏的常备队员和民兵,一直等到下午一点多,这批抢粮的伪军,在保长家里喝足吃饱以后,才押着挑着稻谷、大米的10多名民伕,大摇大摆地从村庄里走出来,走过小石桥,进入埋伏区时,常备队战士立即向抢粮伪军开火,瞬间,枪声、手榴弹爆炸声响成一片,打得伪军乱成一团,狼狈不堪,纷纷拼命向据点方向逃跑,龟缩到碉堡里不敢出来。这次战斗,缴获步枪2支,俘伪军2名,夺回被抢的10多担稻谷和大米。常备队员即进村找到保长史根法,命保长派人把稻谷和大米挑进村里,查清被抢的户主和数量,一一发还给被抢的原主。
九十月间,为防止日伪军频繁到我市、洪塘等地抢粮,三北自卫总队派出一支部队到慈东地区保卫秋收。10月6日,日伪军30余人窜到费市镇抢粮,自卫总队侦察员侦悉日伪军在费市镇抢粮的准确消息后,立即向三北自卫总队报告,部队马上派出小分队诱敌出镇,小分队运动到费市镇附近打了几枪,日伪军循着枪声出来追击,伪军由日本兵撑腰,便大着胆子紧追小分队不放,大约追了一华里路时,突然遭到自卫总队伏击部队机关枪的密集火力射击,追赶在后面的日本兵,一看苗头不对,转身拔脚就逃,伪军一见日本兵逃跑了,吓得魂不附体,慌忙乱窜,自卫总队急起直追,追了一段路,见敌伪军逃进庄桥据点才收兵。这次敌伪军抢粮,一颗粮食也未抢到。
10月7日,宁波日军宪兵及警备队100余人携掷弹筒3个、重机枪2挺、轻机枪4挺,由伪军邵华康部10余人带路,到慈东河头乡抢粮。当地抗日民众自卫队闻讯后,一面向三北自卫总队报告,一面动员群众把船、箩筐、麻袋收藏起来,并转移到村外隐藏,使日军无法把抢到的10余万斤粮食运走。当夜,三北自卫总队的两个中队配合主力部队特务大队袭击了抢粮日军驻地,日军经不住打击,仓皇向龙山方向逃窜。8日下午,日军不甘心失败,又纠集人马返回河头乡,妄图运回所抢的粮食。慈镇特务大队得知消息后,在河头乡附近伏击日军,伏击战一直打了3个多小时,终于把日军击溃,夺回了被抢的粮食。
秋收季节到来时,日伪军在总结往年抢粮失利的基础上,采取了多种方法掠夺根据地的物资。首先是集中兵力到产粮区构筑碉堡,并以碉堡作为抢粮的据点,以便进行抢粮。7月28日,伪军宋清云部队50余人.到长石桥、庄桥等地强拉民伕构筑碉堡,自卫队为了保卫秋收和打击日伪军抢粮的企图,一到晚上,就发动群众把构筑起的工事(碉堡)拆掉,连续五六天都是如此,弄得敌伪军惶惶不可终日,颇为恼火。8月初,日本兵纠集40多人和伪军宋部百余人,携带机枪两挺,再次窜到长石桥、庄桥重筑碉堡。三北自卫总队得悉后,立即派出武装部队奔袭长石桥,迎头痛击正在筑碉堡的敌伪军,密集的弹雨,打得敌伪军抱头鼠窜,日伪军死的死伤的伤,纷纷逃回老巢去了。
日伪军在慈东地区的频繁抢粮,连遭中共地方武装打击,迫使敌人疯狂抢粮的嚣张气焰有所收敛。1943年至1945年间,除少数村被抢去一些粮食外,绝大多数村的粮食保住了。
秋收的粮食虽然保住了,但租子重利息高这一问题还是没有解决。要使辛勤劳动的贫苦农民生活有所改善,就必须贯彻“减租减息”政策。当时一般都实行四六缴租,即按每亩收获的总产量百分之六十缴地主租谷,农民只能得到百分之四十的粮食。秋收以后农民缴出租谷,还清春借的高利贷,所剩粮食无几,只能勉强熬过年关,一到春季又要借高利贷度日,利息高得惊人,一般春借一担谷(100斤)秋还一担半(150斤),高的甚至高到春借100斤,秋收时要还170— 180斤,特别是到了五六月间,青黄不接的时节,这时农民在田间劳动的强度更强,但家已无米下锅了,只得口渴喝盐卤——抛“青苗”,抛青苗的利息更苛刻,抛100斤育苗谷,不到三个月时间,就要还200斤。重重的高利贷盘剥,压得农民透不过气来,生活越过越艰难。实行“减租减息”后,缴租改为倒四六,即地主拿百分之四十,农民拿百分之六十。利息实行分利计算,即贷一百元钱付息一元,借稻谷每百斤利息谷十斤。这样就使农民增加了收入,减轻了负担,保护、扶植了农民种好田地的积极性。
保卫秋收的胜利,不仅保护了根据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而且使根据地的农民群众更加依赖和拥护共产党和新四军,巩固和发展了慈东敌后抗日根据地。
有关慈东革命斗争纪实的文章
鸦片战争以来,浙东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此起彼伏。6月1日,中共宁波支部和团地委决定,立即恢复宁波学联活动,以中国国民党宁波临时市党部和宁波学联的名义,发起召开各人民团体紧急会议,以结成爱国统一战线。浙东人民包括慈东人民在反帝、反封建、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中所表现出的不屈不挠、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革命精神和形成的光荣革命传统永远是革命事业的宝贵财富。......
2023-08-24
国民党慈东区区长宋清云,乘机袭击中共武装主力部队驻慈东办事处,逮捕军民,连镇海县的庄市区以及龙山区山南的地方工作,也大受影响。慈东区的局面完全打开。2月初,龙山自卫中队分开行动,夜里行军经过骆驼桥的西北,前面尖兵报告捉到一名国民党慈东区宋清云部队第三大队何九峰大队的哨兵。经过这次战斗后,整个慈镇地区形势大好,部队重建了慈东办事处,各项工作......
2023-08-24
1937年7月7日,日军侵犯卢沟桥事件发生后,中国共产党立即号召全国人民起来抗日。晋群小学成为抗日救亡宣传的阵地,也为组织抗日救亡宣传队创造了条件。此时,晋群小学校长严式轮提出,应该组织起来,尽些抗日救亡的义务。慈溪县抗日救亡工作队在演出随着宣传队广泛深入的活动,要求参加宣传队人数逐渐增多,队伍不断壮大。《凤凰城》是抗日救亡影响较大的一个大型剧目。......
2023-08-24
在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下,慈镇县的广大群众信心百倍地准备着迎接人民解放军到来。春节后,东区(慈东)民运干部组织文工队,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宣传解放战争胜利的形势。群众情绪高涨,准备迎接解放。......
2023-08-24
俞学欧一、组织领导抗战初期,慈溪县县长章驹发动全县成立抗日救亡青年服务团。庄桥有300多名来自上海的热血青年,投入家乡的“战服团”。“战服团”严厉打击社会上的不法行为。另一次是1942年5月20日在庄桥流动办公室,突然闯进一个伪军短枪班,将杨照诚绑架到宁波,反复折磨达12天之久,要其供出三五支队情况。由此镇长钟一棠召开镇务会议,宣布杨照诚为庄桥镇副镇长,全权处理镇务,这是1942年8月28日的事。......
2023-08-24
1932年4月,刚刚接任中共宁波市委书记职务的杨仁梓叛变,宁波及所属各县包括慈东地区的党组织被破坏殆尽。国难当头,慈东地区一些失去组织关系的共产党员严式轮[1]、周朴农等认为:“不应坐以待毙,应该组织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活动。”浙东临时特委成立后,下属党组织逐步恢复,使中断5年之久的中共宁波地方组织重新建立起来。宁绍特委成立后,即派人到慈溪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
2023-08-24
国民党龙山自卫中队和驻守澥浦的国民党保警队闻讯前来增援,与慈镇县大队和东区武工队激战2个小时,为了避免国民党大部队援军到来,杨展大率部主动撤出黄沙闸。战斗中,县大队王挺牺牲,孙永山、李贵浩、任志永负伤;3月上旬,杨展大率慈镇县大队和姚东区武工队袭击了匡堰文武殿国民党据点,击伤哨兵1人。下午3时,伍长伙带队伍进入伏击区,慈镇县大队和姚东区武工队立即发动进攻,伍长伙被当场击毙,其残部慌忙溃逃。......
2023-08-24
张素兰口述李华芳整理离宁波江北岸约十里路,有一个小村庄,叫杨家,一条狭窄的人工小河把杨家分成河东和河西。河西有十四五户人家,而河东只有一个大院,里面居住着七八户人家。其中有一大富户,名叫杨河清。他既在上海经商,又在杨家种了七卜来亩田,家中长工、忙月、佣人一大堆。我的丈夫李信渭就是这一大堆人中的一个。1937年,杨河清在上海的生意做得越来越红火,他没有精力顾及乡下的农事,就把全家老少都接到上海去了。......
2023-08-2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