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慈东革命斗争纪实:保卫秋收与反抢粮

慈东革命斗争纪实:保卫秋收与反抢粮

【摘要】:慈东地区地处平原水网地带,土壤肥沃,盛产稻谷,每临秋收时节,日伪军就频繁出动抢粮,慈镇县委非常重视保护农民的辛勤劳动成果。九十月间,为防止日伪军频繁到我市、洪塘等地抢粮,三北自卫总队派出一支部队到慈东地区保卫秋收。日伪军在慈东地区的频繁抢粮,连遭中共地方武装打击,迫使敌人疯狂抢粮的嚣张气焰有所收敛。

慈东地区地处平原水网地带,土壤肥沃,盛产稻谷,每临秋收时节,日伪军就频繁出动抢粮,慈镇县委非常重视保护农民的辛勤劳动成果。一到稻谷成熟季节,首先发动农民抢收稻子,争取以最快的速度,把稻子收割、打场、晒干、扬净并装入萝筐、麻袋,然后把粮食运走隐藏起来,不让敌人抢走一颗粮食。同时,组织地方武装,保卫秋收,保卫民食军粮。慈东区办事处根据慈镇县办事处的指示,筹组抗日民众自卫队,筹组工作由慈东区办事处副主任洪明义负责进行,他在庄桥、洪塘、费市等乡镇经过一番发动以后,动员了二十几个有抗日热情的青年农民,组织了一支抗日武装队伍——慈东区抗日民众自卫大队,由洪明义任大队长,这支自卫队后来发展到近百人。1943年底与慈镇县警卫队、龙山自卫大队合并,翌年7月,编入三北自卫总队,三北地委书记王仲良兼总队长和政委。在秋收时节,三北地委要求各县在秋收运动中扩充抗日民众自卫队员,慈东区抗日自卫队员增至200余人,积极配合地方武装抗击日伪军抢粮。

1944年7月,正值早稻成熟季节,伪军宋清云部何九峰大队40余名伪军,窜到洪塘后张、杜家、后漕头等村,疯狂抢粮、牵牛,当地自卫队员颜友良等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向慈东区署报告,区长黄玉平迅即命令区常备队副队长田雅生率领40多名常备队战士和20多名民兵,疾奔小洋桥附近乱坟滩边埋伏。下午1时左右,抢粮的伪军牵着耕牛、押着肩挑稻谷、大米的民夫,一进入伏击区,常备队战士立即向伪军猛烈开火,抢粮的伪军一听到密集的枪声,认为遭遇了“三五支队”的主力,拼命向慈城方向逃窜,战斗不到半小时就结束了。这次战斗缴获步枪5支,俘伪军数名,截获被抢粮食1万余斤和3头耕牛。

同月,驻洪塘据点的十几名伪军窜到叶家斗村以催收敌伪军公粮为名,进行抢粮。庄桥区署常备队得此消息后,立即出动20余名常备队员和10多名民兵,由当地民兵带路,火速赶往叶家斗村,埋伏在村子附近的乱坟滩边。埋伏的常备队员和民兵,一直等到下午一点多,这批抢粮的伪军,在保长家里喝足吃饱以后,才押着挑着稻谷、大米的10多名民伕,大摇大摆地从村庄里走出来,走过小石桥,进入埋伏区时,常备队战士立即向抢粮伪军开火,瞬间,枪声、手榴弹爆炸声响成一片,打得伪军乱成一团,狼狈不堪,纷纷拼命向据点方向逃跑,龟缩到碉堡里不敢出来。这次战斗,缴获步枪2支,俘伪军2名,夺回被抢的10多担稻谷和大米。常备队员即进村找到保长史根法,命保长派人把稻谷和大米挑进村里,查清被抢的户主和数量,一一发还给被抢的原主。

九十月间,为防止日伪军频繁到我市、洪塘等地抢粮,三北自卫总队派出一支部队到慈东地区保卫秋收。10月6日,日伪军30余人窜到费市镇抢粮,自卫总队侦察员侦悉日伪军在费市镇抢粮的准确消息后,立即向三北自卫总队报告,部队马上派出小分队诱敌出镇,小分队运动到费市镇附近打了几枪,日伪军循着枪声出来追击,伪军由日本兵撑腰,便大着胆子紧追小分队不放,大约追了一华里路时,突然遭到自卫总队伏击部队机关枪的密集火力射击,追赶在后面的日本兵,一看苗头不对,转身拔脚就逃,伪军一见日本兵逃跑了,吓得魂不附体,慌忙乱窜,自卫总队急起直追,追了一段路,见敌伪军逃进庄桥据点才收兵。这次敌伪军抢粮,一颗粮食也未抢到。

10月7日,宁波日军宪兵及警备队100余人携掷弹筒3个、重机枪2挺、轻机枪4挺,由伪军邵华康部10余人带路,到慈东河头乡抢粮。当地抗日民众自卫队闻讯后,一面向三北自卫总队报告,一面动员群众把船、箩筐、麻袋收藏起来,并转移到村外隐藏,使日军无法把抢到的10余万斤粮食运走。当夜,三北自卫总队的两个中队配合主力部队特务大队袭击了抢粮日军驻地,日军经不住打击,仓皇向龙山方向逃窜。8日下午,日军不甘心失败,又纠集人马返回河头乡,妄图运回所抢的粮食。慈镇特务大队得知消息后,在河头乡附近伏击日军,伏击战一直打了3个多小时,终于把日军击溃,夺回了被抢的粮食。

秋收季节到来时,日伪军在总结往年抢粮失利的基础上,采取了多种方法掠夺根据地的物资。首先是集中兵力到产粮区构筑碉堡,并以碉堡作为抢粮的据点,以便进行抢粮。7月28日,伪军宋清云部队50余人.到长石桥、庄桥等地强拉民伕构筑碉堡,自卫队为了保卫秋收和打击日伪军抢粮的企图,一到晚上,就发动群众把构筑起的工事(碉堡)拆掉,连续五六天都是如此,弄得敌伪军惶惶不可终日,颇为恼火。8月初,日本兵纠集40多人和伪军宋部百余人,携带机枪两挺,再次窜到长石桥、庄桥重筑碉堡。三北自卫总队得悉后,立即派出武装部队奔袭长石桥,迎头痛击正在筑碉堡的敌伪军,密集的弹雨,打得敌伪军抱头鼠窜,日伪军死的死伤的伤,纷纷逃回老巢去了。

日伪军在慈东地区的频繁抢粮,连遭中共地方武装打击,迫使敌人疯狂抢粮的嚣张气焰有所收敛。1943年至1945年间,除少数村被抢去一些粮食外,绝大多数村的粮食保住了。

秋收的粮食虽然保住了,但租子重利息高这一问题还是没有解决。要使辛勤劳动的贫苦农民生活有所改善,就必须贯彻“减租减息”政策。当时一般都实行四六缴租,即按每亩收获的总产量百分之六十缴地主租谷,农民只能得到百分之四十的粮食。秋收以后农民缴出租谷,还清春借的高利贷,所剩粮食无几,只能勉强熬过年关,一到春季又要借高利贷度日,利息高得惊人,一般春借一担谷(100斤)秋还一担半(150斤),高的甚至高到春借100斤,秋收时要还170— 180斤,特别是到了五六月间,青黄不接的时节,这时农民在田间劳动的强度更强,但家已无米下锅了,只得口渴喝盐卤——抛“青苗”,抛青苗的利息更苛刻,抛100斤育苗谷,不到三个月时间,就要还200斤。重重的高利贷盘剥,压得农民透不过气来,生活越过越艰难。实行“减租减息”后,缴租改为倒四六,即地主拿百分之四十,农民拿百分之六十。利息实行分利计算,即贷一百元钱付息一元,借稻谷每百斤利息谷十斤。这样就使农民增加了收入,减轻了负担,保护、扶植了农民种好田地的积极性。

保卫秋收的胜利,不仅保护了根据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而且使根据地的农民群众更加依赖和拥护共产党新四军,巩固和发展了慈东敌后抗日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