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慈东革命:上海青年学生奔赴根据地参与抗日斗争

慈东革命:上海青年学生奔赴根据地参与抗日斗争

【摘要】:1942年春,杨学赓、冯子敏带头奔赴苏北参加新四军,同年秋,董学陶来慈东抗日根据地参加新四军“三五支队”。阴谋被揭露了,通过斗争,自卫队成立大会胜利召开。邬励声在“一六”学会组织下,于1942年8月投奔浙东新四军慈东抗日根据地参加“三五支队”,她成为一名“三五支队”女战上后,被分配在慈东区河北组做群众工作,辖河头、长石、骆驼等3个乡镇。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了。不久,日军侵占上海租界。从此,整个上海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祖国半壁江山,遭异族蹂躏,人民生活苦难不堪。此情此景,焉能忍辱!可是蒋介石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政策,内战不休,抗日成了有罪,而侵华日军却步步深入,战火从华北烧到华东,国家濒临灭亡的紧急关头。

一些有志的爱国青年,虽有为民族存亡而献身的决心,但在白色恐怖笼罩着的上海,找不到光明,找不到真理,徘徊在茫茫黑夜之中。在这风雨凄凄的黑暗年代,宁波效实中学上海分校——上海储能中学,在党的领导下,唤起一批热血青年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了青年学生追求革命真理追求理想的愿望,随即就有好几名进步学生发起成立了进步学生的组织一“一六”学会。学会一成立,一些进步的效实校友,经常把党的秘密宣传品介绍给同学,会员们深受影响与启迪,他们运用多种形式开展各种反蒋抗日斗争·。如举办时事、经济哲学讲座,传播革命真理;开设图书馆,收藏进步书刊,组织传阅;出版手抄刊物,交流阅读体会;教唱抗日歌曲等等。

通过这些活动,会员对抗日形势有了正确的认识,政治思想觉悟日益提高,“一六”学会也逐步发展成为进步学生的组织,会员从七八人发展到近百人,遍及校内各班级,并吸收校外进步青年参加。“一六”学会有五个学生骨干,杨学绠、冯子敏、方子拯、董学陶、张处让,他们都是高中应届毕业生。学会每周日举行一次讲座,讲座的主持人,由几位负责人轮流担任,其中董学陶讲得更多一些。时事形势着重讲毛泽东《论持久成》的内容,当时主要讲,中国军民奋勇杀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始终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日军侵略军必败,中国人民反侵略之战必胜。哲学主要讲艾思奇的《大众哲学》,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社会发展史主要讲:五种社会形态,苏联是第一个建成社会主义的国家,中国今后也要走这条路。

“一六”学会成员除辅导理论学习外,还经常与会员互相传阅党在上海秘密发行的进步书刊,研究问题,议论国事。通过对“皖南方变”真相的探索和揭露,使会员进一步看清了国民党的反动面目,从而下定了追随革命的决心,不少人表示,再也不愿在日寇奴役下生活,宁愿放弃学习,离开父母兄弟和温馨的家,到抗日根据地参加抗日斗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一六”学会主要成员商量策划组织进步学生分批投奔苏北和浙东新四军。1942年春,杨学赓、冯子敏带头奔赴苏北参加新四军,同年秋,董学陶来慈东抗日根据地参加新四军“三五支队”。

1942年以后,上海青年学生陈友刚、董学高、方明、王理明、邬励声、张薇青、方生祥、沈铧、吴长生、应中鉴、王德芳、陆如稔、葛镇祥等30余人,满怀爱国抗日热忱,通过各种渠道,陆续秘密奔赴浙东新四军慈东办事处参加“三五支队”,这些青年学生大都是上海储能中学“一六”学会的成员。

1943年2月,老五张处让[1]带领陈伍鹤、杨存义、戴云芬等第三批“一六”学会会员,冲破日军重重的封锁线,不畏艰险,到达新四军浙东纵队慈东办事处参加革命。他改名宋养生,起初负责庄桥一个镇的民运工作。由于张处让革命热情高,工作能力强,对敌斗争坚定勇敢,又善于联系和团结群众,深受当地人民的爱戴,不久被吸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同年5月,慈东办事处为了打开庄桥周围的局面,决定以东西向横贯全区的大河为界,组成“河北”、“河南”两个民运工作组。7月,办事处奉调张处让担任河南民运工作组组长,河南工作组范围为费市、灵汉、洪塘、洋墅、裘市、狮山、庄桥等七个乡镇。组员有董学高(陈友刚)、陈望秋(田丰)、杨存义(李志坚)等。这里东临宁波,西靠慈城,宁余公路横贯其中,庄桥镇就是敌占据点,东北角河头市、澥浦等地也有伪军的据点,各方向的鬼子兵、伪军常出来骚扰,形势特别险恶,而且当地受地主恶霸势力控制甚严。

张处让等民运干部个个是英雄,他们生活上无所求,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为了抗日,敢冒随时可能被捕的风险,全身心地扑在民运工作上。环境越是艰险,越要加紧开展工作,他们相互交流经验,在敌后穿插奔波,深入到田头、牛棚,吃住在群众家里,扎根串联,不遗余力地进行深人细致的思想工作,做群众的知心朋友和带头人,从中鼓舞群众斗志,培养积极分子,发展党员,组织抗日群众团体。

他们选择费市乡进行减租减息和贯彻我党各项政策的试点,影响迅速扩大到各乡镇。“三五支队”的威信骤然提高,农民情绪大为振奋,踊跃要求参加农会,不到一个月,各乡镇农民参加农会的比例达百分之九十以上。他们又在发展农会的基础上,选拔工农商学各界的先进分子组织自卫队。

张处让还选择反动势力最集中的灵汉乡为重点建立自卫队。8月间,当灵汉乡举行自卫队成立大会时,伪乡长童肇奎派爪牙姚云生,混入会场散布反动言论,恐吓群众。张处让和区委委员蒋子瑛立即拉着姚云生去责问童肇奎,并严厉警告他:“不许对自卫队捣乱,不许破坏抗日!执迷不悟,必受惩罚……”童正在抽鸦片,顿时吓得浑身发抖,连说:“兄弟岂敢,兄弟岂敢,自卫队很好,误会,误会。”转身向姚撩去两个耳光,叫道:“谁叫你去乱说?你捣乱会场,破坏抗日,要杀你头。”阴谋被揭露了,通过斗争,自卫队成立大会胜利召开。至8月底,全区已组织起自卫队员七八百名,中秋节举行全区自卫总队成立大会,宋养生(张处让)担任副指导员。10月又组建起全区基干民兵二百余人,任务是送情报、当向导、做掩护、送军粮和战时后勤支援等。在当年秋收的征粮护粮斗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邬励声在“一六”学会组织下,于1942年8月投奔浙东新四军慈东抗日根据地参加“三五支队”,她成为一名“三五支队”女战上后,被分配在慈东区河北组做群众工作,辖河头、长石、骆驼等3个乡镇。她在那一带开展群众工作不怕苦不怕累,整日风里来雨里去,在田头岸边与贫下中农和雇工佃农促膝谈心,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和抗日热情,群众称她为“上海来的好姑娘”,把她当做知心朋友。

1943年3月8日,邬励声负责的“妇女救国会”成立了。在成立大会上,她说:“中国妇女要站起来,男人扛枪抗日,女人也要抗战,男女平等。国难当头,救国抗战人人有责!’三五支队,是穷人的队伍,抗日的部队,军民一家人,我们如鱼水一般亲,一起争取抗战胜利!”她的讲话通俗易懂,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博得妇女们一片盛赞声。嗣后在“二五”减租、雇工加薪、锄奸、破路等斗争中,她都积极工作,河北组的工作她顶半边天,成为先进分子,3月份她就被吸收为中共党员。1943年7月1日党的二十二周年诞辰时,慈东区委书记罗澄宇在区委会上宣布:“邬励声同志入党不久,觉悟很高,在短短的时间内完成艰巨的任务,锄奸、破路、发展党群组织都是慈东区的先进,区委授予她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1945年7月,上海储能中学“一六”学会会员林舜琴爱国舍家,偷偷离开家庭与张定香、汪浩等投奔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为了不连累家庭,她改名江孝山(张小山)。他们到宁波后与地下党接上关系,即到慈东抗日根据地参加抗日工作。起初她分配到抗日民主政府庄桥区署搞民运内勤工作,她学习、工作勤奋,表现很好。抗日战争胜利后,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奉命北撤,她随慈镇县特派员蒋子瑛仍留在慈东敌占区,坚持原地隐蔽斗争。

1943年1月12日,庄桥籍上海青年学生葛传华、葛云庭、葛传茂、葛惠英、葛薇琴等葛家五兄妹满怀爱国抗日豪情,从上海乘轮船一起来宁波。投奔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参加抗日。当时,日军在上海码头、车站检查甚严,岗哨林立,严密监视旅客,稍有可疑,即遭扣留查询或被逮捕监禁,为了避免遭受意外的麻烦,他们分散上船,上船后,再陆续集合。下午,轮船起航,当船离开码头后,他们紧张的心情,也开始慢慢地松弛下来了。13日凌晨,船驶进宁波港江北岸,他们上岸后,匆匆吃了早餐,在宁波没有逗留,即和同路人宋云水朋友一道,就近搭上了去掌起桥的乌篷船,到达掌起桥下船时,天下起雨来,由于他们都没有雨具,个个被淋得像落汤鸡。

在学起桥,他们人生地不熟,找不到新四军,这可怎么力'?他们焦急地徘徊在掌起桥街头,此时新四军江北办事处洪吕高刚巧路过掌起桥,洪看到这些城市打扮的男女青年,在雨中徘徊,感到有些奇怪。就前去探问他们:“你们是来干什么的?”宋云水说:“我们是来找慈北办事处。”洪即把他们带到新四军慈北办事处田央黄驻地。慈北办事处的张志飞、戚铭渠、李长来等领导,听说来了一批上海的知识青年非常高兴,对他们表示热烈欢迎,热情接待。办事处虞天石接见了他们,向他们介绍抗日根据地的情况,安排他们到小学教员训练班学习。他们听说去学习,认为和陕北抗大一样,个个高兴。在办事处休息两天,于16日就赶到小学教员训练班报到。这群青年,犹似失去慈母的孤儿,为了寻找光明,不惧艰险,逃出日本侵略者的魔爪,千里迢迢来找亲人,今天终于投入了革命的怀抱。

小教训练班设在黄泥岙山沟的一座古庙里,有四五十个男女同志在学习,他们是当地小学教员和知识青年,对来自上海的新同志,表示热烈欢迎。训练班的负责人是李建民,事务长是包雪浪。当时生活很艰苦,天天吃一大盆黄芽菜,偶尔吃顿咸带鱼,算是改善伙食了。睡的是由当地乡保长借来的破被、旧絮,在空旷潮湿的大屋里,铺一些稻草,两人挤一条破被旧絮。深冬季节,连日冷雨霏霏,有时下起雪来,呼啸的西北风夹若鹅毛雪片,吹入殿内,回旋飞舞,冻得大家蜷缩在破被旧絮堆中,难以入睡。白天听课,没有课桌椅,他们就搬块砖头当凳子,有的坐在铺草上。这些破被旧絮,晚上唾觉当卧具,白天听课作凳子,成了两用工具。这样的艰苦环境,对来自上海的青年,确是一个不小的考验。葛传华对这么艰苦的生活,总是乐呵呵的。他特别关心小妹妹是否忍受得了,问她苦不苦?葛惠英把头一昂说:“来的时候,你不是对我说来打日本鬼子吗?不苦!”回答的好神气。葛云庭是5个兄妹中的老大,担负起照顾惠英的责任。

训练班学习内容很丰富,有社会发展史、大众哲学、群众工作、统一战线、反法西斯战争和抗日战争的形势报告等等。办事处的负责同志戚铭渠、李长来都来讲课,作报告,这些讲话、报告的内容,他们从来没有听到过,感到既新鲜又鼓舞。他们讨论大众哲学“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争得脸红耳赤。对今年打败希特勒,明年打败小日本,充满了信心。经过短期学习,增长了很多知识。新老同志间,说说笑笑,唱唱跳跳,互相关心照顾,融合一起,置身在友爱温暖的革命大家庭中。

学习一结束,即分配工作。葛传华被分配到龙山乡做民运工作,葛云庭到行署经济委员会训练班学习;葛惠英因年纪小,让她在凤湖中学继续读书;葛传茂到庄市区做民运工作。民运工作,要深入群众,吃住在农民家里。葛传华到龙山乡后,住在山下村一户农民家里,和农民同吃同住。他很喜欢吃肉,又是长子,父母宠爱,现在和农民一起,吃的是番薯干饭、咸菜、草头干。他丝毫没有怕苦,和农民一家同吃同住,打成一片。葛传华把艰苦的生活总视为一种考验,乐观以对。他有时到区里开会,汇报工作,赶不上吃饭,就请事务长给点咸菜,吃着冷饭,从不计较,还边吃边哼着歌,乐呵呵的,活跃得很。

从1942年至1945年7月,上海青年学生投奔浙东新四军慈东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的共有30多人,这些青年学生在慈东地区与日、伪军展开了英勇机智、针锋相对的斗争,以慷慨悲壮的气节,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动地的爱国主义颂歌。在“烽火谩天,血战遍野”的年代,有5位风华正茂的优秀儿女把宝贵生命献给了慈东人民的壮丽解放事业。这5位优秀儿女是:

张处让(宋养生)

张处让,后改名为宋养生。1923年11月生于浙江绍兴。1938年秋至1942年夏,在宁波效实中学上海分校——上海储能中学,从初三读至高中毕业。1942年秋至1943年春,在大同大学电机系一年级肄业。1943年春,他带领储能中学第三批“一六”学会会员,冲破重重困难,到达浙东新四军慈东地区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起初他担任民众运动干事,不久被吸收为中共党员,即调慈东办事处河南民众运动工作组长,9月,调任慈东区民兵自卫总队副指导员。1943年11月6日,由于叛徒出卖,慈东地区地下党组织遭到敌人的严重破坏,张处让不幸被喑中投靠日寇的国民党宋清云部逮捕。在狱中,他团结难友,坚持同敌人展开斗争。因张处让是当地有名的共产党员,宋清云亲自审讯。面对凶狠的故人,张处让毫不畏惧,义正词严地用大量事实揭露国民党真反共假抗日的反动面目,控诉日军、汉奸的种种罪行。,宋清云恼羞成怒,就将他押送宁波交给了日军。不久,日军便将他押解到华美医院附近刑场,张处让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他慷慨激昂地高唱国际歌,在日军的狼狗和刺刀下壮烈牺牲,时年仅20岁。张处让烈士短暂的一生,以自己钢铁般的意志和英雄行为,实践了“我整个的生命与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业——为人民的自由解放而斗争”的誓言。

葛传华,又名毓麟。1923年12月17日出生于慈溪县庄桥镇(今宁波市江北区庄桥街道)。抗日战争爆发后,葛家从庄桥移居上海,靠父亲薪金生活。1942年他在复旦大学附中读高中二年级时,开始接触地下党,在地下党同志的启蒙下,他看到了中国未来的曙光,找到了民族解放的道路,从而迫切想去抗日根据地,驰赴抗日战场,做一名抗日战士。1943年1月,他利用侵华日军疏散人口之机,带着兄妹5人一起回宁波,投奔浙东新四军慈东办事处参加“三五支队”。葛传华踏上革命征途以后,根据上级的统一部署,依靠和发挥农会、民兵组织作用,发动群众,召开大会,宣传抗日形势,讲明征粮和减租减息政策,动员自报,群众评议,对瞒报少报进行检举揭发……这些工作,对一个刚接触农村的城市青年来说,困难确实不少,但他紧紧依靠各个组织的骨干力量,不懂的就虚心求教,和群众一起,夜以继日地工作,按时完成任务。由于工作出色,当年10月底,他被调往汶溪乡,和另一个同志一起深入乡农抗会、青抗会、妇抗会等群众组织,了解熟悉骨干,摸清敌我斗争情况。1943年11月6日,国民党顽固派慈溪县自卫总队长宋清云发动了骇人听闻的慈东事变,6日下午葛传华在汶溪乡布置粉碎日伪军抢粮阴谋时,遭宋部士兵逮捕,当晚被捆绑到骆驼桥盛家祠堂关押。11月14日,葛传华被押到庄桥,关在葛家祠堂。11月20日上午,西北风呼啸,天色灰暗,一群荷枪实弹的宋部士兵,如临大敌,把双手被反绑的葛传华押到庄桥西面的椅子湾刑场,葛传华毫无惧色,巍然屹立,怒目而视!一个满脸横肉的刽子手,在街上一家竹器店里,寻来一把劈竹刀。伪军命葛传华跪下,传华厉声说:“你们要杀就杀!我决不下跪。”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汉奸宋……”敌人一听葛传华高喊口号,慌了手脚,没等他口号喊完,就使劲把传华掀倒在地,刽子手抡起劈竹刀,狠命向葛传华颈上砍去,顿时殷红的鲜血飞溅,残暴的敌人还割下葛传华血淋淋的头颅,用铅丝穿上两耳,悬挂在路旁大树上示众。葛传华用自己的鲜血实践了人生“为革命即使断头颅,洒热血,也在所不惜”的诺言,他的牺牲使庄桥人民失去了一位好儿子,烈士的英名将永远被慈东人民所铭记。

葛传华

黄妙馨,后改名邬励声。1942年8月,几经转折,最后与冯子敏、孙烈君等绕道抵达浙东新四军办事处参加“三五支队”。她成为“三五支队”一名女战士后,为打击日本侵略者,为穷人翻身,不分日夜,风里雨里,爬山崖淌溪沟不辞辛劳,邻近几个村的群众都夸她是一位好姑娘。1943年秋收时节,她去懈浦乡领导群众开展保卫秋收和议租斗争。有一天,她在小洞坝祠堂里开会,因财主周保清告密,伪军几十人冲进祠堂,坝里人当场围住黄妙馨,不让伪军抓人。但凶恶的伪军,要把坝里人捆绑起来带走,这时黄妙馨立即跳到长凳上,大声喊道:“乡亲们,别难受,我走了,三五支队还会来人的!”她一纵身,从长凳上跳下来,对伪军说:“走吧,见你们汉奸头子去!”她被押到澥浦镇伪军总部,伪军头子姚华康亲自审讯,在审讯时,她愤怒地痛骂姚华康是卖国贼,人民的公敌。姚对黄妙馨用尽酷刑,最后把她抛进关有两条大毒蛇的草灰间里,她被毒蛇咬得浑身青紫红肿,伪军根用这种毒刑逼她供出村里的共产党员来,她仍然是一句话也没有说。她被毒蛇咬伤昏死过去后,敌人又强行弄醒她继续审讯,黄妙馨坚贞不屈,横眉怒目,连连吐口沫以泄愤恨。姚华康恼羞成怒,把她押到澥浦大岭岗顶刑场。在刑场上她临危不惧,高唱着《国际歌》英勇就义。

董学高,又名陈友刚。1925年出生于宁波。在上海储能中学求学期间,曾参加进步学生组织“一六”学会,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立志追求革命。1942年冬天,董学高满怀抗日热情,投奔新四军浙东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起初在鄞西一带搞民众运动工作。1943年2月转到慈东办事处,他负责费市乡的民运工作。做民运工作吃住在农民家里,生活十分艰苦。他待人和气,工作热情,又有理论水平,深受群众欢迎。他在费市乡农村发动群众,开展反霸、减租减息斗争,自下而上建立起农会、妇女会、雇工会、自卫队等组织,从群众运动涌现出来的积极分子中发展党员,壮大了党的队伍。费市乡的民众运动工作做得既扎实又有生气,对巩固、发展卷东抗日根据地起到了较大的作用。1945年8月,日本投降,9月底10月初新四军浙东纵队奉命北撤,董学高随部队到了苏北涟水,在涟水浙东纵队整编为新四军一纵队三旅。董学高调到一纵队三旅侦通连做政治工作。以后又先后调到旅特务连、178团二连当指导员。凡与董学高在同一个连队工作过的同志,都一致称赞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政工干部。他经常注意自己的模范作用,身教重于言教。他为人温和,善于团结同志,既坚持原则又能以理服人。他善解人意,能主动关心干部和战士的疾苦,是连队指战员的贴心人。他作战勇敢,参加过多次大的战役,如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和孟良崮战役。在闻名全国的淮海战役中,他不幸在一次战斗中光荣牺牲,时年23岁。

林舜琴

林舜琴,女,1926年8月出生于宁波。抗日战争爆发后,宁波沦陷,她来到上海,就读于效实中学上海分校。当年秋季,王元化老师担任她所在班级的语文教师兼级任老师,在王老师的启发下,她阅读了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斯诺的《西行漫记》等进步书籍,听了许多时事、哲学、政治经济学的讲座,从而开阔了眼界,接受了革命思想,放学后经常约一些同学,商议怎样设法去抗日根据地。1945年7月,林舜琴偷偷离家出走,和张定香、汪浩等人投奔浙东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到根据地后,即分配到慈东区署搞民众运动工作。她工作积极热情,不畏艰险,经常深入到慈东地区的各乡村,宣讲抗日战争形势和党的抗日政策,鼓起了群众抗日必胜的信心,进一步发展了抗日群众团体。不久,抗日战争胜利。9月底10月初,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奉命北撤,慈东区党政干部和常备队也随主力部队北撤。林舜琴服从组织,随同慈镇县特派员蒋子瑛仍留在敌后,坚持原地隐蔽斗争。10月下旬,蒋子瑛带领武工队重返慈东地区,进驻洋墅大袁陈村,计划召集当地地下党员开会,不幸被保长王兴宝发现并向国民党洋墅镇公所告密,第二天(10月23日)中午镇公所警备班会同伪军一个中队扑向大袁陈村,包围了陈家大院,蒋子瑛一面叫林舜琴迅速烧毁秘密文件,一面命令武工队员突围。敌人发现有人突围,赶紧用机枪封锁了大门和院墙,并在房屋周围堆拢稻草泼洒煤油焚屋,瞬间大院内烈焰腾空,浓烟弥漫,林舜琴宁死不屈,坚持与敌人战斗。后因火势越来越猛烈,她浑身着火,被活活烧死。牺牲时年仅19岁,正是花季般年华。

注释

[1]张处让(1923—1943),后改名宋养生,1923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九日生于浙江绍兴前现巷。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家逃难游击到上海,就读宁波效实中学上海分校(储能中学)。1943年2月,参加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三五支队),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6日不幸遭敌逮捕,不久被日军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