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慈东抗日根据地:革命斗争纪实

慈东抗日根据地:革命斗争纪实

【摘要】:1942年5月,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以及浙赣战役爆发后浙东地区的形势,确定了进一步发展浙东敌后地区的方针:“争取有利时机,扩大与发展武装,大刀阔斧地进行工作,创造敌后根据地,广泛开展统一战线的工作,采取多种形式与工作方法达到发展的目的。“5月底6月初,华中局领导人陈毅、曾山电令谭启龙、张文碧、刘亨云等一批干部立即挺进到浙东敌后。6月,谭启龙和淞沪五支队支队长连柏生、大队长张席

1942年5月,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以及浙赣战役爆发后浙东地区的形势,确定了进一步发展浙东敌后地区的方针:“争取有利时机,扩大与发展武装,大刀阔斧地进行工作,创造敌后根据地,广泛开展统一战线的工作,采取多种形式与工作方法达到发展的目的。“5月底6月初,华中局领导人陈毅、曾山电令谭启龙、张文碧、刘亨云等一批干部立即挺进到浙东敌后。6月,谭启龙和淞沪五支队支队长连柏生、大队长张席珍等率领五支一大100余人从浦东渡海到慈北古窑浦登陆,很快与吕炳奎、林达率领的部队会合。不久,中共路南特委书记顾德欢到达三北。7月,何克希、张文碧、刘亨云、罗白桦、余龙贵、刘发清等一大批干部也抵达浙东。

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陆续派到浙东的一批干部,不久担任了浙东敌后各级党政军的领导职务,他们是创建浙东抗日根据地的一支重要骨干力量。同年7月8日,华中局决定组建中共浙东区委员会。7月28日,浙东区党委在慈北宓家棣正式成立,由谭启龙、何克希、杨思一、顾德欢4人组成,谭启龙任书记,何克希兼军事部长,杨思一任组织部长,顾德欢任宣传部长。区党委的成立,使浙东地区的敌后抗战有了统一的党的领导机构,为贯彻党中央和华中局的指示,建立和发展浙东抗日根据地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证。

9月22日,浙东区党委在三北鸣鹤场召开会议,具体分析三北、慈东及四明地区情况,作出《长期坚持浙东斗争的决定》,制定“坚持三北,开辟四明,在完全占领四明后,争取控制会稽山”的工作方针。

浙东区党委、三北游击司令部为实现新的战略方针,将部队一分为三,司政机关和四支队、教导队由区党委书记谭启龙、司令员何克希率领挺进四明山,开辟根据地;五支队由参谋长刘亨云率领坚持三北斗争;三支队和新国民兵团由连柏生、林达率领开辟慈东、慈西,保护三北通往四明山走廊的畅通。9月,林达根据浙东区党委开辟慈东的指示,率三支队、特务大队和慈溪县新国民兵团向慈东挺进,经过与驻扎该区的国民党慈溪县特务大队长宋清云的谈判后,林达在河头乡召开有各界代表参加的慈东区军民抗日大会,林达、宋清云、战士代表和各界代表分别作了抗日演讲。这次大会以后,三北游击司令部总办事处即在慈东地区设立办事处(政权组织雏形)。办事处的设立,标志着慈东地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军民的斗志,为抗日斗争在浙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同月,中共慈镇县工委在慈东洪塘医院成立中共慈东区委员会,这标志着慈东敌后抗日根据地党的组织的建立。

慈东(庄桥)办事处(1942.9T1)

主任 王礼仪(1942.9-11)

中共慈东(庄桥)区委员会(1942.9-11)

书记 蒋子瑛[1](1942.9-11)

委员洪明义(1942.9-11)

杨照诚(1942.9-11)

孙乾坤(1942.9—11)

慈东区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之后,慈东区委、慈东办事处积极开展工作,召开上层人士统战会议、乡镇长联席会议、乡保长会议等,进行抗日宣传动员,组织武装群众,发展抗日力量,征收抗日捐税,解决部队给养。10月初,慈东区委在庄桥镇红祠堂召开八乡镇农民代表大会,发动群众团结抗日,建立抗日自卫的民兵组织,实行“二五”减租,保护农民利益。参加这次大会的有各乡镇代表300余人。大会由慈北办事处主任罗如年主持,蒋志农(蒋亦庭)等出席指导。

根据地创立之初,正当慈东地区出现团结抗日的大好形势之际,慈东敌后军民面临着敌、伪、顽的包围,斗争环境十分险要复杂。当年11月,驻慈东国民党顽固派宋清云部,趁三北游击司令部把部队调往姚北集中,准备进行自卫反击战之时,率部袭击慈东办事处,抓走税务、民运干部多人,并杀害了税卡副主任张宝善,慈东办事处被迫撤离慈东,慈东区委也停止了活动。

1943年初,三北游击司令部在地方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配合下,开始对宋清云部进行自卫反击。1月2日,五支队参谋长张席珍、慈镇县工委书记谢仁安率五支一中和龙山自卫中队进入慈东,袭击驻费市灵山小灵峰宋清云部的后方机关,缴获宋部修械所的全部物资。不久,龙山自卫中队包围了骆驼桥盛家大房子,将宋清云部所属的何九峰中队全部歼灭。接着,五支一中、龙山自卫中队在中共洪塘支部的配合下,又把宋部查缉队长、杀害税卡副主任张宝善的童锵活捉,并就地处决。在中共武装的不断打击下,宋清云穷途末路,只得请慈东土绅朱恒黻、净园寺皓明和尚出面向慈镇县办事处主任金如山说情求和。3月,慈东区办事处重新建立,随即中共慈东区委也重新建立。与此同时,中共三北地委为加强党的秘密工作,把慈镇地区敌占城镇及交通线上尚未暴露的党员另行划出,建立党的秘密系统组织。2月,在慈东(庄桥)建立党的秘密系统组织,设特派员1人。1943年11月,慈东区办事处、慈东区委遭顽军宋清云部突然袭击,慈东办事处、慈东区委被迫撤销,党的秘密组织相继转移。

慈东区办事处(1943.3-11)

主任蒋志农(蒋亦庭1943.3-11)

副主任洪明义(1943.3-11)

中共慈东区委员会(1943.3T1)

书记罗澄宇(1943.3-11)

委员蒋志农(1943.3-11)

钟少白(女、1943.3-11)

施惠敏(女、1943.3-10)

蒋子瑛(1943.7-11)

中共慈东区秘密系统特派员(1943.2-11)

特派员陈刚(1943.2-11)

慈东区委、区办事处重新建立以后,即行使《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规定的权力,在统战工作的原则指导下,多次召开乡保长会议,把这个纲领予以贯彻实施。为保证部队的粮食供给,办事处主任蒋志农召开各乡、保长会议,分配各乡、保征粮任务。会后,办事处干部和民运工作干部分赴到各乡、保召开群众大会,发动群众积极缴纳抗日公粮,支援部队抗击日寇。征粮任务布置下去后不到半月,慈东地区各乡镇上缴的抗日公粮达10万余斤,超过原来下达的指标3万多斤。

实行“二五”减租。“二五”减租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的一项土地政策,地主必须按抗日政权的法令减租,以改善农民生活,提高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农民在减租后又必须交租,以保护地主阶级的基本利益,保护他们的地权和财权,达到联合地主共同抗日,争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之目的。慈东抗日根据地遵照中共中央政治局1942年1月28日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之精神,开展“二五”减租运动。洪塘、洋墅、庄桥等乡镇普遍召开农民群众大会,发动农民群众参加农会组织。1943年春,洪塘镇农会在洪塘塘头庙成立,推选刘长根为农会理事长,陆根华为农会干事;与此同时,洋墅乡的农民协会也在洋墅草舍庵成立,推选李阿梅为会长,陆辿卿:郑定英、孙庭仁、王忠良、钟岳根为农协会干事。在成立大会上,宣布废除由地主、富农操纵的旧农会,新成立的农会是农民群众自己掌握权力的组织。继而慈东地区雇农会也陆续建立,洪塘镇雇农会由刘长根兼任会长,史胜利任副会长;洋墅乡雇农会由潘迎凤任会长。各乡镇的雇农会紧密配合农会进行“二五”减租工作。从此以后,慈东地区的“二五”减租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

“二五”减租,即在原来的租额上减去25%。例如原租额为每亩交租谷150斤,减去37.5斤,应交为112.5斤,再按丰歉收成议租,丰收年交七成或八成,歉收年交四成或五成。交租的另一种形式是按亩收获的总产量六比四分成,这种交租形式,群众称“分稻田”,佃农得百分之四十,地主得百分之六十,实行“二五”减租后,把它倒过来分成,即佃农得百分之六十,地主得百分之四十。实行“二五”减租,地主和农民的斗争是很激烈的。秋收前,开展民运工作的人员和农会干部,要先带着佃农和地主双方到田头估产。地主要多收租,就要高估产;农民要少缴租,就要低估产。农民经过阶级教育,敢于斗争,批评地主把亩产估得太高了。民运干部同时也对农民进行教育,使农民知道,让地主得到政策所许可的利益,是争取他们参加抗日的需要。这些道理农民是很容易明白的,从而使估产比较接近实际,能够妥善解决问题;实行“二五”减租后,农民得到的好处是十分明显的,农民群众称“二五”减租是“三五支队”帮农民的政策。

慈东地区农民在“二五”减租运动中不但得到了经济实惠,而且还受到了深刻的政治教育,提高了抗战的意识和热情,广大农民积极参加抗日政权领导的农会、自卫队(民兵,)、妇女会等群众团体,许许多多农民踊跃加入到抗日行列,自觉参加递步哨、侦察敌情、锄奸以及后方勤务等工作。妇女会痛斥日军强奸妇女的罪行,号召妇女们团结起来,组织起来与日寇进行坚决的斗争。在妇女会的号召下,慈东地区出现了不少妇女抗日积极分子。如洪塘医院女医生孙吟月、孙克君,护士徐育英、李厚英等人,在白色恐怖严重的险恶环境中,以开设医院为掩护,为党组织做好秘密联络站工作,冒着坐牢、杀身之险,利用行医出诊之便,侦探敌、伪军活动动向,及时把侦悉的情报递送到新四军抗日部队。此外,洪塘下沈村妇女王秀娣、春祥嫂发动全村妇女干线万针挑灯熬夜为抗日战士赶做出征鞋,高潘村妇女沈阿菊积极组织女民兵参加抗日、防匪、防盗、锄奸等活动,维护社会安宁。

“二五”减租工作的顺利进行,农民群众十分高兴,对共产党、新四军更加信赖和拥护了,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抗日爱国思想,洪塘、洋墅、庄桥等乡镇青年农民踊跃参加新四军(“三五支队”)抗日武装部队,出现了母亲送儿上战场、妻子为郎做征鞋的动人情景。1943年春,仅洪塘、前后潘、赵家、林家、宅前张等11个村就有46名青年农民参加新四军。有了群众的信赖和拥护,慈东地区各乡镇成了敌后抗日的可靠根据地。

注释

[1]蒋子瑛(1922—1945),祖籍浙江温岭。1922年12月生于慈溪县庄桥镇(今宁波市江北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慈溪县庄桥支部书记,中共慈镇县慈东区委书记兼区常备队指导员、县特派员。1945年10月率武工队员宿营洋墅大武陈村遭敌包围,顽强抗击中被敌纵火烧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