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康熙《延安府志》校点本,中宪大夫知府事的重要文献

康熙《延安府志》校点本,中宪大夫知府事的重要文献

【摘要】:中宪大夫知延安府事,古谭牛天宿次越甫撰:郡之有志,犹国之有史。史总其合,志载其分。况乎,昔型藉以昭宣,今人视为观法。郡而无志,犹瞽者之无相,怅怅乎,其何之哉。叱驭入境,睹其峰岩嶙峋,川原浩荡,佳水名山,不减山阴道上。未一载,而巡察使者有通志之修檄,下延郡。乃应者半,违者亦半。补残缺,订伪谬,先录旧闻,后续新编。况生于斯地,而志斯地之事,如数家珍,弗爽毫发者乎。[2]延安北魏时为金明郡。[3]即志乘,志书。

中宪大夫知延安府事,古谭牛天宿次越甫撰:

郡之有志,犹国之有史。史总其合,志载其分。故辑九有之方物,而《禹贡》成;采十五国之风谣,而《诗》体备。即迁、固、寿[1]诸人,罔不博搜远揽,以备一代之观。使州郡不贡其掌故,亦焉能集众狐而成裘,汇细流而成川哉?况乎,昔型藉以昭宣,今人视为观法。郡而无志,犹瞽者之无相,怅怅乎,其何之哉。

余不敏,代匮金明[2]。叱驭入境,睹其峰岩嶙峋,川原浩荡,佳水名山,不减山阴道上。窃幸文宪之邦,其典章文物,足以备师资而医寒俭。以故,甫下车,即搜索郡乘[3],用佐兴釐之万一。乃讯诸父老绅士。佥曰:兵燹来,图书版籍举付煨烬。予惘然自失者久之。方将招流亡,劝开垦,举废坠,课耕桑,心劳于案牍,身疲于应酬。一郡大典,弗克修举,予愧滋甚。未一载,而巡察使者通志之修檄,下延郡。余益茫然,无以应也。爰是,檄行十九属中,曰:庶几有博闻硕士,探岣嵝[4]之藏,扶瑯环[5]之秘。其人者乎,足以商千秋事业矣。乃应者半,违者亦半。或举其偏,而弗悉其全;或书其人,而弗详其事;或年月乖违,或鱼豕伪谬。每一披阅,徒滋浩叹。郡志之修,盖戛戛[6]乎其难之哉,盖黄耇[7][8]于锋镝,冾闻化为燐火,则咨诹[9]难。故府遗编,咸归烈焰;大家秘笈,旋遂飚尘,则搜讨难。以至组绶灵依于华表,铅珠魂绕于彤编。幽原既滞其英魂,暴骨弗镌乎姓字,则纪载更难尔。乃走荒原而询遗献,拨苔藓而搜断碑。凡古今吏治之得失,风俗人物之盛衰,忠孝节义之芳躅,名卿硕士之遗迹,以及秀岩灵秘之迹,元亭酉室之藏,罔不殚心研究。补残缺,订伪谬,先录旧闻,后续新编。浃五月而秩粗就。然或古今难以胶柱,闻见各持坚白。号曰,信史怒[10]焉,惧之。

适赵君玉谱南宫捷旋。余乃跃然曰:千秋事业,端在是矣。玉谱以太傅之裔,攻缥缃[11]之业,博物洽闻,侨肹[12]弗让。况生于斯地,而志斯地之事,如数家珍,弗爽毫发者乎。今读其所论次,简而赅,严而肃。卓乎!有良史风。余乃得藉手,以告厥成矣。即不敢谓足备轩之采,而典型在望,或可幸寡过之有地尔。

【注释】

[1]迁,即司马迁;固,即班固;寿,即陈寿

[2]延安北魏时为金明郡。

[3]即志乘,志书。

[4]岣嵝山,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一。山上有碑,字难辨,相传为大禹作。此处代指碑石拓片之类。

[5]瑯环,传说中的神仙洞府,其内藏书无限。此处指所收藏的古书籍。

[6]戛:音jiá,形容艰难,独创。

[7]耇:音gōu,年老、高寿之意。

[8]戕:音qiāng,杀害、毁坏之意。

[9]诹:音zoú,询问之意。

[10]惄:音nì,忧思之意。

[11]缥缃:淡青色、浅黄色的绢帛,此处代指书写。

[12]肹:音bì,古地名,在今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