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偏富品位样品占75%以上。各矿体品位变化系数在107%~147%之间。从之前已有的资料来看还是矿化体,共有矿(化)脉共10条,有一定规模和远景的矿脉主要有V8、V9、V11三条。V9矿体:采2个样品,Au最高品位为0.40×10-6,最低0.2×10-6,矿体平均品位为0.3×10-6。走向长200m,延深约80m,厚度一般为0.50~2.14m,平均1.21m。矿体沿走向或倾向具膨大缩小,分支复合现象,矿体厚度变化较大。矿体特征见表1。
区内按矿带展布方向可分为南北向矿带和东西向矿带两个矿带。
南北向矿带以中部漂塘东西断裂为界,分为南区南北向矿带和北区南北向矿带。
南区南北向矿带:分布于金龙区段,受漂塘—上庵南北向裂隙—断裂带控制,矿带长约1800m,宽1200m,总体向东倾,延深大于250m。目前具有一定规模和开采价值的矿体基本分布在此矿带内,已知矿脉31条。具一定规模并参与资源储量估算的有V10、V2、V1、V4、V10W3、V11、V13、V1E、V1W等9条矿体,矿脉总体走向近南北,倾向70°~100°,倾角60°~70°。据原《勘探报告》分析结果:区段内金品位变化范围为0×10-6~202.67×10-6,一般在3×10-6~20×10-6。根据2605个样品的分级统计:小于2×10-6样品占总样数24%,2×10-6~8×10-6占39%,8×10-6~32×10-6占31%,大于32×10-6占6%。中偏富品位样品占75%以上。各矿体品位变化系数在107%~147%之间。
北区南北向矿带:分布于葫芦应区段,受漂塘—葫芦应南北向裂隙一断裂带控制,矿带长约1200m,宽900m,总体向东倾,延深大于200m。从之前已有的资料来看还是矿化体,共有矿(化)脉共10条,有一定规模和远景的矿脉主要有V8、V9、V11三条。矿脉呈近南北向展布,倾向75°~80°,走向长190~250m,厚度0.2~1.00m,平均0.3~0.5m。矿体沿走向或倾向具膨大缩小,分支复合、尖灭再现现象。V8矿体:采11个样品,Au最高品位为3.03×10-6,最低0.2×10-6,一般为0.22×10-6~1.15×10-6,矿体平均品位为0.7×10-6。V9矿体:采2个样品,Au最高品位为0.40×10-6,最低0.2×10-6,矿体平均品位为0.3×10-6。V11矿体:采5个样品,Au最高品位为2.43×10-6,最低为0.14×10-6,一般为1.46×10-6~2.04×10-6,矿体平均品位为1.12×10-6。
东西向矿带:从已有的资料来看,发现的矿(化)带主要有葫芦应区段漂塘以北约400m位置附近一条矿带,受东西向裂隙—断裂带控制,有一定规模;其次在金龙区段的陈公排东西辉绿岩脉附近的个别点发现金矿化,受东西向裂隙—断裂带控制,但不连续且规模小,有待进一查明。葫芦应区段东西向矿带,分布于区段南部,矿脉在窿道中发现,为一盲矿体V盲,与近东西向断裂破碎带及辉绿岩脉关系密切。矿体主产于紧靠辉绿岩的上盘近东西向裂隙—断裂带中,呈带状或透镜状。矿体走向近东西,倾向南,倾角25°~40°,与南北向矿脉具有一定的交切关系,形成时间略晚于南北向矿脉。走向长200m,延深约80m,厚度一般为0.50~2.14m,平均1.21m。矿体沿走向或倾向具膨大缩小,分支复合现象,矿体厚度变化较大。据6个样品分析结果,Au最高品位为9.45×10-6,最低为0.02×10-6,一般为1.93×10-6~5.69×10-6,矿体平均品位为3.19×10-6。矿体特征见表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