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2016江西地学新进展:主要矿集区与矿田矿化特征

2016江西地学新进展:主要矿集区与矿田矿化特征

【摘要】:主要矿化类型为石英脉型黑钨矿,存在蚀变花冈岩型钨矿,并伴铌钽矿化。

4.2.1 营前矿田

位于诸广山成矿带内,成矿作用主要与早燕山期似斑状花冈闪长岩(约172Ma)和黑云母花冈岩(约168Ma)相关,矿床就位于营前岩体及其隐伏岩突与围岩的接触带附近。含矿建造为上寒武统水石群碎屑岩夹碳酸盐建造,北北西向复式褶皱与岩浆侵入构造对矿床的形成具有控制作用,矿床类型主要为接触、充填交代矽卡岩型、似矽卡岩型白钨矿,常有铅、锌、银等组分共(伴)生,代表性矿床为焦里钨银铅锌矿,成矿时代与成岩时代基本一致。

4.2.2 淘锡坑—西华山矿集区

该矿集区为赣南钨资源/储量最大、大中型矿床最集中的区域,也是近年来,找钨成果最为丰硕的地区。其成矿作用与矿集区西部的九龙脑岩体及其台阶式隐伏岩突、东部的西华山—天门山—张天堂潜伏岩带密切相关,岩体主要岩性为似斑状黑云母花冈岩、二云母花冈岩和白云母花冈岩,成岩年龄153~161Ma,多次侵入特征明显。赋矿围岩主要为震旦系、寒武系碎屑岩,少量泥盆系、石炭系地层。区内构造以NNE和EW向为主,叠加有NW、NE和NS向断裂,构造交汇结点控制成矿岩体或隐伏岩突的就位。矿床依成矿岩体(岩突)具近等距分布规律,石英脉型矿脉(体)往往选择次级的近东西向、北西西向、北东东向裂隙系统成群成组产出,走向上、倾向上多具侧列、侧伏特点。石英脉型是区内最主要矿床类型,其次有云英型、矽卡岩型,近年在张天堂发现了蚀变花冈岩型、在八仙脑发现了破碎蚀变岩型等钨矿床。矿床元素组合主要为W-Sn,伴生有Mo、Pb、Zn、Cu、Ag等组分,其中天门山、红桃岭岩体周边有些钨矿床Cu含量可达共生指标。

4.2.3 岩前—画眉坳矿集区

位于于都、宁都、兴国三县接壤地带,江背岩体周边。岩体为早燕山期,成岩时代为154~160Ma,岩性主要为(似)斑状黑云母花冈岩,成矿作用主要发生于岩体边部及岩体北段的侧伏部位与隐伏次级突起部位。伴随围岩岩性的变化,存在石英脉型和矽卡岩型两类矿化。前者的代表性矿床有画眉坳、廖竹窝和廖坑等,其赋矿围岩为新元古代浅变质细碎屑岩,矿区往往同时发育NNE和近EW向断裂,其中NE-NNE向断裂控制岩浆岩的空间展布,NEE和EW向次级裂隙系统为矿脉(带)的赋存构造,钨矿化主要发育于花冈岩的外接触带,元素组合以W-Be为特色。后者的代表性矿床为岩前、狮吼山,其赋矿围岩为晚古生界的含碳酸盐建造,矿化多位于岩体外接触带矽卡岩内,其强弱受盖层褶皱、侵入构造及距离成矿岩体的远近控制。

4.2.4 长坑—盘古山矿集区

处于东西向崇义—会昌构造带与北北东向于山构造带交汇部位,围绕大埠岩体,尤其是岩体东部浅伏的盘古山—铁山垅—白鹅岩浆岩带约1100km2范围内,产出110多处钨矿床(点),是赣南钨矿床(点)分布密度最大区域。成矿作用主要与早燕山期岩浆活动有关,其岩性为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冈岩或二云母钾长花冈岩,成岩时代为152~161Ma左右。矿区多发育于岩体隐伏的部位,仅在白鹅、铁山垅等地出露小型岩株。含矿建造主要包括震旦系、寒武系浅变质岩和泥盆系碎屑岩。矿区内断裂构造发育,其中NNE向断裂规模较大,但是NWW和NEE向裂隙是主要的赋矿构造。矿化类型主要为石英脉型黑钨矿,W-Bi-Mo、W-Cu元素组合是其特色;由于存在一定的含钙地层分布,矽卡岩型白钨矿也有一定比例,同时在岩体内部、岩体上部还有寻找云英岩型钨矿的潜力。

4.2.5 大吉山矿田

位于三南—寻乌东西断裂的西段,产有著名的大吉山钨矿,属于九连山隆起带北侧矿田。成矿岩体呈现多期次演化的特征,从黑云母花冈岩、二云母花冈岩到白云母花冈岩依次出现,其中的白云母花冈岩与矿化关系密切,可形成蚀变花冈岩型钨矿体,成岩时代约为151Ma。侵入围岩有寒武系浅变质岩和泥盆系碎屑岩。断裂构造发育,两条规模较大的NE向逆冲断裂控制着矿脉组的分布,NWW向裂隙是主要的赋矿构造。主要矿化类型为石英脉型黑钨矿,存在蚀变花冈岩型钨矿,并伴铌钽矿化。

4.2.6 岿美山矿田

九连山隆起带北侧矿田之一,成矿作用与早燕山期九连山岩体侵入相关。岩性为黑云母花冈岩、二云母花冈岩等,年龄为158Ma。赋矿岩系为下寒武统牛角河组浅变质岩,岩性为板岩、变质砂岩夹薄层大理岩。矿区褶皱和断裂发育,其中石英脉型矿化主要受NWW、EW向裂隙控制,而矽卡岩型白钨矿化则受倾伏褶曲影响,多呈NNW-SN向。大吉山和岿美山矿田均位于赣粤边界位置,成矿岩体主体在矿田南部的粤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