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2016江西地学新进展:复合叠加褶皱

2016江西地学新进展:复合叠加褶皱

【摘要】:此类深变质岩混杂于造山带根部,具有代表深层岩石组合特征。横向上呈现由东至西依次递减的变质作用有序演化。武夷山区经剥蚀后显露的元古界变质岩和麻粒岩构造岩片,提供了更深壳层由变质程度更高岩类构成的重要信息。

包括前缘带以南的武夷山、雩山、诸广山变质岩分布区域。据区域变质作用“三维”综合剖析,岩石圈表壳层受造山构造动力和区域热流传导的双层控制,构筑了变质作用的空间模型,其表现为:

垂向上由上而下逐渐加深的三个层次变质结构。

上层:由分布最广的震旦—寒武系变质的绿片岩相为主,尚包括零星、孤立的围绕加里东期侵入型花冈岩的震旦—青白口系绿片岩相—绿帘—角闪岩相变质岩组成热点,出露层位最高的志留—奥陶系仅呈现极浅变质亚绿片岩相和脆性断裂为特征。

中层:主要由青白口系、南华系和局部震旦系变质的绿帘—角闪岩相和角闪岩相变质岩类组成,在以加里东期深成准原地花冈岩为高热中心地段,递增变质、混合岩化、混染型花冈岩侵入构成热穹隆。沿大型断裂带则呈现韧性、韧脆性变形,与通常达到角闪岩相变质程度的中深层带状热流交代变质岩带相伴。

下层:推测为一套时代更早、变质更深的结晶岩类并构成基底,目前已从造山带根部深变质岩区中陆续分解出混于其中的裂解结晶基底岩片(块),如武夷山区天井坪岩组,为一套经加里东期混合岩化再造的古元古代深变质杂岩(SHRIMP锆石U-Pb 1766±19Ma)。赣闽交境武平—会昌—寻乌地区出露的寻乌岩组,呈现条带状由绿片岩相、绿帘-角闪岩相递变为面型角闪岩相间夹泥质麻粒岩的变质岩石组合,具有由断裂带热流变质作用递变为造山带根部面型热流变质作用特征(LA-ICP-MS锆石UPb定年,其中碎屑锆石(继承核)时限为-735Ma,峰期变质形成增生锆石时限478.7±5.4Ma~443±10Ma),表明原岩地层时代为南华—震旦纪,变质时期为加里东期。此类深变质岩混杂于造山带根部,具有代表深层岩石组合特征。造山动力作用形成韧性剪切为主的变形机制,深层热流传导,局部产生交代熔融的混合岩化和深熔形成花冈质岩浆,总体上以深层构造变形和硅铝层交代重熔为特征,形成准原地中酸性岩浆组合构成深层片麻杂岩。

横向上呈现由东至西依次递减的变质作用有序演化。

由于褶皱区造山兼有向西逆冲推覆拼贴的动力作用和后期隆升剥蚀,从东部武夷山脉至西部罗霄山脉,出露的变质岩层位由新元古界青白口系依次至早古生界志留系;变质程度由角闪岩相依次递减至亚绿片岩相有规律的分布;变形特征由深层强烈的韧性置换渐变为褶皱、断裂兼存;岩浆活动表现为花冈质岩浆由准原地与交代型转变为远原地侵入型,且岩体规模由大变小;与岩浆活动有关的边缘混合岩化由强变弱。武夷山区经剥蚀后显露的元古界变质岩和麻粒岩构造岩片,提供了更深壳层由变质程度更高岩类构成的重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