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饶南坳陷:武功山、会稽山前缘次级构造单元

饶南坳陷:武功山、会稽山前缘次级构造单元

【摘要】:2.3.2饶南坳陷同为武功山—会稽山前缘褶冲带的次级构造单元,位于萍乡—广丰地壳叠接断裂带南侧,北武夷山北坡,为一近东西向—北东东向延伸的小型坳陷。

位于萍乡—广丰—(绍兴)叠接断裂带以南地区,全区褶皱基底和花冈岩大面积裸露,坳陷比较局限。具有四个大的构造层次:下层基底为碎裂的华夏型结晶基底,由古中元古界组成,在武夷山脉北部的加里东期造山带根部已有古元古代结晶岩块(天井坪岩组)出露;上层褶皱基底由青白口系上部—下古生界组成;泥盆系—中三叠统为浅海相较稳定的沉积盖层;上三叠统—新生界为陆相盆地沉积。

依据基底地层的构造属性及变形变质特征及岩浆活动进一步划分为武功山—会稽山前缘褶冲带(Ⅱ3-1)、南岭东段隆起带(Ⅱ3-2)、武夷隆起带(Ⅱ3-3)3个三级单元和6个四级单元。

2.3.1 武功山隆起(Ⅱ3-1-1

属武功山—会稽山前缘褶冲带(Ⅱ3-1)的次级构造单元,北以萍乡—广丰断裂带为界,南界大致位于莲花、安福、吉水、乐安、金溪一带。广泛出露由青白口系上部—寒武系组成的褶皱基底,边缘为中晚泥盆世以来的沉积盖层。

基底构造层为一套巨厚的南华裂谷海盆连续沉积,从下到上有青白口系上部潭头群、南华系杨家桥群、震旦系乐昌峡群及寒武系八村群组成。潭头群为一套黄绿青灰色千枚岩、黑色含炭板岩,向上为一套浅灰色、绿色千枚岩,变细屑沉凝灰岩夹中酸性熔岩组合;杨家桥群中上部为冰期地层、硅铁石英岩的一套复理石建造;乐昌峡群下部坝里组为泥砂质浊积岩,上部老虎塘组以硅质岩为主;八村群总体为一套底部以炭硅质层为标志的以陆源碎屑岩为特征的浊流沉积。

区内褶皱断裂构造发育,在武功山地区基底褶皱存在三期叠加。早期为近东西向至北东东向大规模向南倒转的大型平卧倒转褶皱,第二期为北北西向剪切褶皱,第三期为近南北向开阔的背形或向形褶皱。盖层褶皱总体为复式背斜构造,燕山晚期转化为隆滑构造,两翼盖层相背向两侧大规模滑脱,在武功山南部形成了高洲—安福滑脱带。其他断裂以北东至北北东向断裂组为主,一般多成带出现,延长约30~50km不等,且多属压剪性斜冲断层。北北西向断裂伴随北北西向褶皱成群分布,以抚河断裂带规模较大。

岩浆活动强烈,有扬子—加里东旋回的基性至中酸性海底火山喷发岩,并成为一条加里东期、印支期、燕山期的复式花冈岩带。它也是一条加里东期超基性岩带,并有中基性脉岩和中酸及基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及火山碎屑—沉积岩。其东段为白垩纪形成的峡江—广丰火山岩带的东段。

2.3.2 饶南坳陷(Ⅱ3-1-2

同为武功山—会稽山前缘褶冲带(Ⅱ3-1)的次级构造单元,位于萍乡—广丰地壳叠接断裂带南侧,北武夷山北坡,为一近东西向—北东东向延伸的小型坳陷。西端被抚州断陷盆地掩盖,向东延入浙西。饶南坳陷发育于加里东运动后,基底地层为青白口系上部—震旦系、寒武系中深变质岩系。晚石炭世以来的地层构成饶南坳陷盖层的主体,晚石炭世藕塘底组为一套含砾石英粗砂岩与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与碳酸盐岩层互层的地层。二叠纪地层主要为一套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建造,三叠纪沉积了一套碎屑岩夹含煤建造,侏罗纪为碎屑岩沉积。该坳陷被东乡、余江、盛源、鹅湖、桐畈等地早白垩世火山岩系与晚白垩世“红层”组成的叠合断陷盆地所覆,而南部又有大量燕山花冈岩侵入、吞蚀,使地层支离破碎,连续性较差。

区内断裂发育,由近东西向、南北向、北北东向、北东向及北西向5组断裂组成断裂网络,中小型推覆、滑覆构造比较常见。

岩浆岩以燕山期S型花冈岩及浅成I型花冈岩、潜火山岩及火山碎屑沉积岩为主;其次为加里东期的花冈岩及混合岩,构成一近东西向的复式花冈杂岩带。

2.3.3 永莲坳陷(Ⅱ3-1-3

永莲坳陷为武功山—会稽山前缘褶冲带(Ⅱ3-1)的次级构造单元,位于武功山以南的莲花、永新、吉水等地区。东部被吉安断陷盆地叠覆。海相盖层由中泥盆统—中三叠统构成。寒武系—奥陶系为褶皱基底,主要出露于中部的陈山背形凸起和坳陷边缘。

中上泥盆统为砂岩铜矿、赤铁矿层的陆源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建造;中上石炭统为浅海台地相含石膏碳酸盐岩建造;二叠—中下三叠统为海相碳酸盐岩和海陆交互含煤碎屑岩建造。在坳陷区的中部上叠晚白垩世怀忠断陷盆地,呈北东东向展布。

主要断裂共计有三组。北北东向断裂,与晚古生代地层走向一致,多属走向逆冲走滑或斜冲断层,延伸多在50km以上,如武宁岩—莲花断裂带。北东向断裂多成组成带出现,规模较大,断层性质复杂,个别已发展成大断裂带。北东东向断裂,主要分布于陈山凸起与怀忠红盆地的边缘,以张扭性正断层为主,延长一般为十至数十千米。岩浆岩活动弱,仅见少量中酸性岩脉。

2.3.4 罗霄隆起(Ⅱ3-2-1

属罗霄广隆起为南岭东段隆起带(Ⅱ3-2)的次级构造单元,南东以大余—南城断裂带为界,东至吉泰、赣州盆地东缘,西延湘东,北西在永新—吉安一线与永莲坳陷接壤。

该带广泛出露浅变质的震旦系、下古生界地层。震旦系出露零星,为泥砂质浊积岩—硅质建造;寒武系大面积出露,为陆源碎屑浊积岩夹碳酸盐岩夹层;奥陶系主要发育于西部崇义—大余地区,为浊积碎屑岩、硅质页岩、碳酸盐岩建造。志留系出露零星,为含砾岩的陆源碎屑浊积岩建造,上古生界以滨海—浅海相泥砂质及碳酸盐建造为主,仅零星分布于北东部和西南部的向斜盆地中。

基底褶皱发育,以紧密线形褶皱为主,总体显示为一向西凸出、向北收敛、向南东散开的弧形—帚状褶皱带,轴面多向东倾斜。诸广山区有近南北向褶皱出现,褶皱显得复杂、零乱。盖层褶皱主要发育于晚古生代地层中,为宽展型褶皱,受后期断裂和侵入岩体破坏,形态不甚完整,大部分呈北东向展布,局部偏向北北东向。也有万安等北西向向斜和泰和小槎弧形向斜。

岩浆活动强烈,以燕山期为主,加里东期、印支期次之。形成了著名的罗霄—诸广复式花冈岩岩基带和崇余犹燕山期半隐伏花冈岩基区。

2.3.5 雩山隆起(Ⅱ3-2-2

雩山隆起为南岭东段隆起带(Ⅱ3-2)的次级构造单元,位于吉泰、赣州盆地东侧,广泛出露造山带中浅层次变质岩系,总体呈北北东向展布,褶皱基底为青白口系上部—寒武系地层,北段震旦系广泛出露,南段寒武系出露较广;沉积盖层在南部有少量分布。

基底褶皱多属紧密线形或同斜倒转褶皱,北段褶皱以近南北向为主,南段受南北、东西、北西、北东4个方向区域性构造及块体的复合作用,褶皱轴向十分复杂。盖层褶皱,由晚古生代及早三叠世地层组成。由于断裂及侵入岩体的破坏而残缺不全、规模不等的复式或单式向斜构造,向斜一般都较为开阔,产状也具多向性,主体呈近东西方向展布,还有北西、北东、南北等方向的褶皱存在。加上区内断裂密集、侵入岩广布,火山机构发育,呈碎块结构,为强烈复杂变形区。

该区南部龙南、全南地区发育侏罗纪—早白垩世火山盆地,晚白垩世红层断陷盆地有信丰、龙南等处,为中小型规模。

区内断裂发育,大致可划分为北东—北东东向断裂,北北东向断裂,近东西向断裂,北西向断裂四组。其中以北北东及北东—北东东向两组断裂最为发育。规模较大的北东向及北北东向断裂带有龙南—版石、九连山—安远、宜黄—宁都、招携—大桥等。

区内岩浆活动强烈,以加里东期及燕山期花冈岩为主。形成了桃山—雩山复式花冈岩带。在南段与南岭花冈岩带复合,花冈岩体密集出露。侏罗纪的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出露于南段的三南地区。包括早侏罗世的双峰式火山岩、早白垩世酸性陆相火山岩。

2.3.6 宁(都)于(都)坳陷(Ⅱ3-2-3

宁于坳陷为南岭东段隆起带(Ⅱ3-2)的次级构造单元,位于宁都、于都一带,东与武夷隆起带相邻。为晚古生代至中三叠世的小型坳陷。褶皱基底岩系由青白口系上部—寒武系组成。

基底褶皱多被后期断裂破坏,与盖层均呈碎块状产出。盖层褶皱由晚古生代地层组成,在坳陷西部的于都一带被白垩纪断陷盆地掩盖。断裂及侵入岩体的破坏残缺不全。褶皱主体呈北东、北北东方向展布,局部有北西、北西西等方向的小型复式或单式向斜存在。向斜一般都较为开阔。银坑—青塘一带由于武夷山前缘逆冲推覆构造影响,两翼岩层倾角陡峻。

断裂发育,主要以北东—北东东向、北西向断裂为主。

岩浆活动较弱,其中有少量加里东期、燕山期花冈岩株,以及燕山期I型中酸性斑岩瘤分布。

2.3.7 武夷隆起带(Ⅱ3-3

武夷隆起带位于闽赣两省接壤的武夷山区。西部以鹰潭—安远深断裂为界,北与饶南坳陷接壤。东接闽西,南入粤北,为一由南而北呈北北东向渐变为北东东向的弧形隆起带。

该带为加里东造山带的中深部带,隆起带内新元古代地层与花冈岩广泛分布,并有古元古界—新元古代早期结晶基底(下构造层)出露。

下变质基底构造层为麻源岩群、天井坪岩组。麻源岩群出露于闽北,下部大金山岩组主要由变粒岩、片岩、斜长角闪岩组成,变粒岩锆石SHRIMP测年集中于2.34 Ga、1.8Ga(Wan YS,et al.,2007),为古元古代。南山岩组主要由片岩、变粒岩组成,偶夹浅粒岩、石英岩。近期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2010)获黑云母斜长变粒岩锆石LA-ICP-MS年龄787±31Ma。根据其层位关系和同位素年龄值,时代暂归于青白口纪早期,即形成于晋宁造山运动之前。所以麻源岩群是一个时代层序尚待理清的变质岩群。天井坪岩组在省内于黎川、广昌等地有少部分出露,为厚层—巨厚层状黑云母斜长变粒岩、黑云母变粒岩夹黑云母石英片岩、二云片岩、长石石英岩、斜长角闪(片)岩,斜长角闪岩锆石SHRIMP U-Pb同位素测年为1766±19Ma(李献华等,1998),时代为古元古代。岩石总面貌为变质程度较深,普遍出现低压高温变质矿物矽线石、石榴子石(铁铝榴石),岩层受混合岩化,伟晶岩脉、花冈岩脉发育,岩石构造形态、变形特征极为复杂,叠加褶皱发育,糜棱岩、超糜棱岩和糜棱岩化岩石十分普遍,与周边地质体多呈断层接触或被岩体侵蚀,其上覆、下伏地层层位不详,总厚度>262.6m。

上变质基底构造层从下至上有周潭岩组、万源岩组、洪山组、外管坑组,以及寻乌岩组组成。在江西境内北武夷地区青白口系上统—震旦系广泛出露;在南武夷地区南华系—寒武系出露较广;在闽西南有少量奥陶系出露。青白口系上部周潭岩组为一套含石榴石或含矽线石的片麻岩,夹片岩、斜长角闪岩等;南华系下部万源岩组为一套变粒岩组合;洪山组为南华纪晚世—震旦纪含铁岩系,岩石有二云片岩、石英片岩、二云变粒岩夹大理岩透镜体或透辉石岩、变余砾岩等;下寒武统外管坑组由深色矽线石二云片岩、石墨石英片岩、含碳石英岩与含碳条带状硅质岩互层组成。

在该带中部的石城—瑞金地区出露南华纪—寒武纪地层一般变质较浅,层序基本清楚。南部由于深变质的寻乌岩组的出现而繁杂化,南华系—震旦系寻乌岩组变质岩系分布于安远、寻乌一带,沿鹰潭—安远、永平—寻乌北北东向断裂带南段分布,为加里东造山期断裂带热流变质作用的产物。出露于会昌环形构造核部的寻乌岩组,是加里东造山期点状热流活动形成的热穹窿构造。

基底褶皱强烈,属紧密线型褶皱,褶皱轴向因地而异。北段的资溪地区以近东西向、北东向线形同斜褶皱为主;中段的黎川—广昌地区以近北东向线形褶皱为主;南段的瑞金—寻乌地区以近南北向、北北东向片理带为主。

中生代断陷盆地主要有南城—广昌断陷盆地、宁都断陷盆地、瑞金—石城断陷盆地、会昌断陷盆地。上述盆地的走向以北北东向为主,西侧多受断裂带的控制,属箕形断陷盆地。

带内断裂发育,按走向方位主要有三组:①北东向至北北东向断裂极为发育,规模也较大,分别有北北东向的鹰潭—安远深断裂、永平—寻乌大断裂、北东向的洪门—湖石、驿前—黄冈山、信丰—瑞金等大断裂。多以左行侧列式成组出现。它们不仅控制了中生代盆地的形成、分布和沉积,而且不同程度地控制了晚古生代盆地的展布。②北西向断裂,主要分段集中发育于北段的黎川—资溪地区,中段的石城—瑞金地区,南段的会昌—寻乌地区。规模一般不大,仅北段部分已发展为大断裂带。③近东西向断裂,主要发育于中段的石城—会昌地区和南段的寻乌地区,以南段寻乌地区的近东西向断裂规模较大。

侵入岩以中酸性—酸性岩为主。形成了武夷山加里东期、印支期、燕山期复式花冈岩带。早白垩世在该带南部形成的了安远版石、凤山、会昌清溪、寻乌南桥等火山盆地。

2.3.8 上迭的陆相红色盆地

自晚白垩世江西进入地壳伸展期,发生了强烈的块断作用,为主要断陷成盆期。在区域总体隆起构造背景上,形成了众多的陆相断陷盆地,共计有30多个。至古近纪随东南陆壳向西掀斜,主要盆地迁移至赣江及其以西,至古近纪末宣告封闭。

这一时期江西总体呈现北北东向“两隆”(幕阜—诸广、怀玉—武夷)夹“一陷”(鄱阳—赣州断陷盆地带)的盆岭格局,赣鄱水系已具雏形。北北东向、北东向盆地带,除鄱阳湖—吉泰—赣州—信丰—龙南一带外,自西向东有三都—铜鼓—株潭—萍乡、赛湖—武宁—万载—三阳、抚州—宜黄—宁都—于都—版石、南城—石城—瑞金—会昌4带;沿钦杭带形成的近东西向盆地有高安、萍乡、清江、信江、怀忠等。上述鄱阳、信江—抚州、吉泰、赣州—兴国主要盆地之间仅以狭窄的山梁、河谷相隔。一些特大型的断陷盆地(鄱阳、清江、吉安—泰和及信江等断陷盆地),壳层都相对较薄,且多位于上地幔的相对凸起区。在展布方向上,具有左行侧列,北北东向成带,近东西向成行,北东向成串的特点。可分为北东向盆地、北东东向盆地及北北东向盆地。这些盆地的展布及其形态特征,主要受盆缘(底)断裂及其断块的控制。盆地中堆积有巨厚的砖红色陆相碎屑建造,多数属箕状断陷盆地,且其沉降中心多向同生断裂一侧迁移。盆地中的地层倾角均较平缓,褶皱平缓,断裂不发育,且其边缘部分有时被断层错动。